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及其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现状及其展望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农业发展和人类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范围内农药防治农业病、虫、草害挽回的损失占粮食产量的1/3,我国以占有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其中农药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使用农药制剂100 万t 左右,防治面积达3 亿hm2 次以上,植物保护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截止2007 年底,我国农药生产企业共有1800 多家,其中农药制剂生产企业有1334 家,生产制剂产品年产量约160 万吨,在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要的同时,还有部分出口,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药生产国,年产值近200
亿元,我国正由农药生产大国向农药生产强国迈进。
1 我国农药生产现状
目前,我国已有农药生产剂型五十余种,生产制剂近千种。在从原药到制剂的生产过程中,许多环保不达标的因素就产生在其中。例如:乳油具有制造简单,计量容易,活性组分在靶标作物上分布比较均匀,生物活性比较高等优点,但它致命的缺点是在配制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如二甲苯、甲苯等,其毒性大、易燃、贮运不安全和对植物容易产生药害,对环境污染严重。可湿性粉剂通过对水喷雾将活性有效成分喷施到靶标作物上,施用简单,活性组分在靶标作物上分散均匀是可湿性粉剂的突出优点,但可湿性粉剂存在着准确计量困难,生产、施用过程中粉尘飘扬,对生产和使用者的身体毒害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在当今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以及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形势下,许多国家对农药安全性制定出的相关法规也越来越严格,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及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农药工作者们在加强农药新品种研究开发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农药剂型的研究。为达到节约二甲苯、甲苯等芳烃资源,改善制剂的生产和使用环境,降低毒性、减轻制剂对作物的药害和有毒物质在作物中的残留,提高制剂在贮运中和使用中的安全性,减轻对土壤、地下水等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在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就已开始研发农药水基化剂型,但有机磷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基化技术研究几乎没有进展。随着有机磷类高毒农药逐步被限用、禁用,农药新剂型的开发在2005 年有了根本性转机。这一年,国家立项了“农药专用助剂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其目标就是开发农药新剂型,一些高效、安全、经济、使用方便的农药新剂型正在兴起,当前农药剂型发展的趋势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向水性化发展,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2)向固体化发展,即液体或粉体剂型向粒剂、片剂、块剂、丸剂方向发展。(3)向高浓度发展。(4)向功能性发展。我国农药生产工作者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农药剂型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悬浮剂和水分散粒剂更是农药生产剂型努力研发的课题,农药生产制剂正朝着水性化、粒状化、缓释、多功能、省力化和环保型的方向发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
虽然我国农药制剂发生较大变化,但目前落后制剂还占有相当比例。所谓落后制剂,主要是指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制剂。这类制剂农药残留高,剂型落后,其中添加的许多助剂对环境影响很大。一些发达国家生产的农药早已完成了从落后剂型为主到以环境友好的水基化剂型为主的转变。目前,国内政府与有关企业开始解决农药的高毒、高残留、高污染问题,具有环保概念的农药制剂产品前所
未有地得到重视,落后制剂比例从2000 年前7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55%左右。
2 我国农药使用现状
使用农药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目的是要用最少量的农药取得最佳防治效果,并且不引起人畜中毒和环境污染等负面效应。但实际上,喷撒出去的农药只有极少部分能达到要防治的靶标上,Metcalf(1980)做了个估算,从施药器械喷撒出去的农药只有25%-50%能沉积在作物叶片上,不足1%的药剂能沉积在靶标上,只有不足0.03%的药剂能起到防治有害生物的作用。农药使用后真正到达作用部位的有效成分很少,因此,众多学者认为:“化学农药是高效的,但使用手段却是低效率的”。农药使用中的低效率,不仅浪费大量农药,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环境污染。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药的不断开发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植物化学保护工作为农业丰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1 亿吨药液喷撒到农田中,并且还在以每年递增0.13亿hm2 次的速度增长,但我国在农药使用的技术理论和技术措施上的研究严重不足,人们一直认为农药使用只是个简单的称量、配制的药物学问题,农药使用技术仍停留在大容量、大雾滴喷雾技术水平上。由于以上原因,我国农药有效利用率很低,喷出的农药只有20%~30%持留在作物上,喷撒的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人畜中毒,同时造成了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加,而且药液在作物上的分布也极不均匀。远低于发达国家50%的平均水平。
3 我国农药使用技术落后的原因分析
(1)不重视农药使用技术的研究农药使用技术涉及学科范围很广,其任务不仅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还要保证操作者的安全性和对环境的相容性。农药学科和植保学科的研究和发展说明,农药的使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农药和用药量的药物学问题,而是涉及农药制剂、农药行为、生物行为、施药机具、作物生态、气象因素等多方面和多学科的一门系统工程。屠予钦(1997)等把这样一门有关农药使用技术的综合性系统的研究界定为“农药应用工艺学”。我国植保工作中长期忽视农药使用技术的研究,导致喷雾机具单一,全国喷雾机具仍是60 年代的“老三样”,目前,工农-16 型手动喷雾器年市场供应量一直稳定在1000 万台上下,不同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剂型和施药方式单一,不能适应不同作物以及对不同病、虫、草害防治的不同需要。
(2)农药使用者忽视农药使用技术要求,不注意自我保护我国在农药使用过程中每年都发生大量农药中毒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农民在喷雾过程中不幸中毒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主要与我国农药使用技术落后,没有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有关。
(3)忽视靶标生物行为研究,农药使用靶标针对性差农药使用的目标是害虫、病菌、杂草或作物,这些生物靶标在农药喷撒中并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其主动选择捕获性。小麦、水稻叶片在农药喷雾中有“叶尖优势现象”,飞翔中的粘虫对细雾滴捕获能力是大雾滴的1.49 倍,同样的药液在有些叶植物上的接触角大,而有些植物上的接触角就小。以上这些研究说明在病虫草害的防治中应选用不同大小的雾滴、不同的药液特性等。
纵观我国目前农药使用的现状,农药使用技术中没有考虑生物靶标的“特殊性”,不论植株高低,不论作物种类、不论病虫草害防治对象的种类,同一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