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
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的‚黑马‛。
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16年的《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的赛式,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16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
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和‚擂主争霸赛‛的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的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017年2月7日晚,在春节期间引发无数网上网下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迎来总决赛。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角逐,16岁上海女生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在擂主争霸赛中,与4期守擂擂主彭敏巅峰对决,在逆向思考题环节中,率先抢答赢得5分,成为诗词大会本季冠军。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是科教频道自主研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一档大型演播室季播节目。
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
诗词大会引发了全民热追,优胜者赢在热爱诗词上,更赢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上。
这种现象引导全社会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引导全社会自然地、自发地体会传统文化中的温暖和情意。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对中华诗词本身的认识: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
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
《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
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独特的诗词承载和促进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2、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中国诗词大会》创设了一个让人们跟近距离体会中华诗词的环境,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
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从总体作用上讲:
(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
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3)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
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
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从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的角度
(1)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
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2)大众传媒的作用。
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3)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
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
二要发展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
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5)教育的作用。
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
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唯物论角度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
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
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
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2、辩证法角度
统文化。
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2)发展的观点。
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
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
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坚持量的积累。
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3)矛盾的观点。
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
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
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矛盾具有特殊性。
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
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
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4)辩证否定与创新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
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5)其他观点
认识论角度。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语,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
《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关注,也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报道。
(1)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积极影响。
(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如何正确对待中国古诗词。
(12分)
(3)请写出两句包含辩证法思想的中国古诗词,并指出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4分)
2017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再次掀起学习中华诗词的热潮。
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毛泽东诗词,跨越数千年的名篇佳句纷至沓来,争奇斗艳。
点评嘉宾将生僻的典故化作通俗故事,既降低了观众的接受门槛,又增加了节目的文化厚度。
节目设计的‚飞花令‛游戏要求选手现场背诵含有‚花‛‚云‛‚春‛‚月‛等高频字的诗句,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考量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电视综艺节目以游戏综艺、歌唱选秀、明星真人秀等形式为主,因过度娱乐、缺乏原创而饱受诟病,观众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再次证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诗和远方‛的追求,缓解了社会的‚文化焦虑‛。
(1)《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0分)
(2)有人认为,只有创新传播方式,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
(12分)
(3)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请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4分)
1、(1)①彰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分)②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③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发展;(3分)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分)
(2)对待办法: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4分)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它需要吸收、保留和改造中国古诗词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分)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我们要克服中国古诗词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分)(3)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发展的观点;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的特殊性。
(每点2分,其它符合要求的答案也可给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案谨供参考,学生回答符合要求,即可酌情给分,不可拘泥于参考答案。
】
2、(1)针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及时调整思路,开办文化类节目,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考虑各类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能力,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分)节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做到了以人为本,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4分)
(2)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反映了过去的社会生活。
(3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传媒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为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
(3分)该观点具有合理性。
中华传统文化既蕴含精华也存在糟粕,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4分)同时,创新传播方式不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的唯一途径。
(2分)该观点存在不严谨性。
(3)答案示例:举办形式多样的经典诗词诵读比赛;编写中国诗词读本校本教材;等等。
【解析】本题以2017年春节期间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素材,关注了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的‚一点四面‛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1)题提出了一个观点——《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要求学生运用哲学知识说明该观点,属于‚宾语前置‛式设问。
解答此题需要遵循问题逻辑,即分别回答《中国诗词大会》是如何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
依据真理的概念——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可知,真理性强调的是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
同理,依据价值的概念——事物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可知,价值性强调的是满足人的需要,特别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
以此为线索,按图索骥,在材料中寻找与‚真理性‛和‚价值性‛相对应的事实依据。
该节目的成功首先是由于其创办是基于观众对当前过度娱乐、缺乏原创的综艺节目感到厌倦的现实,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还在于节目内容的设计顾及了观众对古典诗词的接受程度(安排嘉宾点评诗词、典故等),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方面均表明该节目的成功在于坚持了真理性。
该节目所选用的诗词均是名篇佳作,本身就脍炙人口,再加上节目设计的游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些都使节目极具观赏性;古典诗词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该节目具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功能,说明其成功还在于坚持了价值性。
参考答案的三个要点之间遵循了问题逻辑(此为大逻辑),要点①、②分析真理性,要点③分析价值性;每个要点则是基于理论逻辑并结合事实逻辑的演绎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2)题与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的第39(1)题类似,属于辨析与评价类试题,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评价是一种高级能力,在全国卷中,这类试题的设问方式已从辨析发展到辩论,继而升级至2015、2016年的辩驳。
本次调考基于临近高考须鼓励考学生信心的考虑,采用了指向明确的设问表达: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和不严谨性,带有一定的提示性,从而降低了难度。
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侧重于说明传播方式的创新有助于使中华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分析该观点的不严谨性则可从传统文化的性质以及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着手: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文化的途径很多,创新传播方式只是其中之一。
答案的两大要点之间遵循的是问题逻辑,即分别分析合理性和不严谨性(此为大逻辑),每个小要点则按照理论逻辑+生活逻辑进行分析(此为小逻辑)。
第(3)题为开放性探究题。
以习近平的讲话为背景,要求就如何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提两条可行性建议。
作答时须注意所提建议要以‚把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为内容,而且要可行。
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还应提醒学生,所提建议要从不同角度撰写,避免因角度单一而被阅卷人判定为同一条建议。
示例中给出的两条建议分别从比赛和教材的角度,学生还可从教学
活动的角度,如班主任或语文老师布置学生每两周背诵一篇经典诗词;还可从班级建设的角度,如每学期办一次以诗词经典或国学经典为主题的黑板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