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意义等于概念化”语义观
Langacker著名的“意义等于概念化”语义观是一 个十分重要的观点 ,他将意义等同于“概念化”,并 将其定义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与方式”。他认为意 义和理解必然要涉及识解、语用、语篇功能,以及意义 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等问题,所以他重点研究了概念化和 句法成分的语义范畴和关系,并以语义为出发点来论述 语法结构和组织。 “概念化”语义过于强调主观性,而在某种程度上 忽视了意义形成和理解的客观基础,本书将其修补为 “体验性概念化” ,提出了语言和意义的“体验性” 与“多重互动性”。
(一)概念
从构式语法来研究语言的意义在于:可望实现语 言理论的充分性(兼顾中心和边缘现象)和统一(将 语法的认知研究都归结为构式),深化句法与语义的 接口研究(以形义配对体为基准),以进一步批判语 言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和形式观,拓宽 对人类一般认知能力和语言心智的表征理解。
(二)来源
二、构式:认知语法的核心
象征单位是语言中最基本的单位,为了表达一个完 整的思想,绝大多数情况是多个基本单位连用,因此, “构式”被认为是认知语法的核心。
Langacker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所形成 的结构才是构式。一个词素就是一个象征单位,两个或 两个以上的词素并置,经过整合加工后就形成了一个句 法上相对复杂的表达,这就叫“语法构式”,它是一个 复杂的象征单位,而且在音位串中和语义串这两个层面 上要同时进行整合运作。
(二)分句中心论
1.Halliday的观点: 他认为,分句的不同语法特征既决定了参与者 的类型,也决定了具体分句中所出现的动词类型,主张 将研究对象从词汇层面提升到分句层面 ; 2.Chomsky的观点: 他认为乔姆斯基在语言天赋观、自治观、模块 观和普遍观的统摄下,将语言切分为几大模块,然后聚 焦于句法层面 ,因此,乔氏的TG理论明显具有分句中 心论的倾向 ;
(三)语法配价关系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象征单位整合后构成一个符合 象征体,即语法构式。该复合象征体包括成分象征构式 和复合象征构式,也包括构式间的关系,即语法配价关 系。 认知语法主要从对应关系、侧重决定体、概念自主 -依存结构及成分组合四个方面探讨语法够时间的配价 关系。
二、Goldberg的构式语法
Goldberg一方面接受了Lakoff的体验哲学和隐喻认 知观,运用它们来较为详细地论述构式之间的辐射性范 畴化关系; 另一方面她也接受了Fillmore等学者提出的框架语 义学、构式语法等观点,认为句子的意义及其限制性用 法不完全取决于主要动词的特征,而与句子的框架性语 法构式密切相关。
5.批判二元论和形式观:取消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用同一的 方法分析语言各层面 。
构式语法的基础和核心
一、象征单位:认知语法的基础
(一)象征单位为构式语法的最小单位
语言交际的最小需要,或分析语言的最小需要就 是:语音、语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连接。将语法分析 归结为“象征单位”,正体现了这一最小需要。 因此,象征单位就成为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中 语法研究的最基本单位。所有的语言表达式,小到 一个词素,大到一个语篇,以及语法概念(包括句 法范畴、构式等)都可以归结为“象征单位”。
(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乔姆斯基认识到语义较为复杂,语用变化多端,难 以采用形式化处理,所以奉行模块观,将语义和语用排 除在外,研究对象被局限于“句法”上,以期用数字公 式来表征其背后有限的形式系统。 乔姆斯基为自圆其说提出了对语言的几个基本认识: 天赋观、普遍观、自治观、模块观等。 认知语言学坚决发对乔氏上述的语言观 ,针锋相 对地提出了“体验性、非普遍性、非自治性、非模块性、 非形式化”的研究思路,将“体验哲学”视为认知语言 学的哲学基础以批判乔氏的天赋观。
一、产生背景
(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王寅曾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权且定义为:
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体验和认知为出发 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 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 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
构式语法也接受以上理论框架,主张语言研究当聚 焦于发现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机制,其语法理论则当聚 焦于研究发话者和受话者有关语法结构在心智中的表征。 因此,将一切语言单位视为“象征单位”和“构 式”,这两者就是语言系统(或语法系统)在心智中的 表征,强调将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对 其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就可以“构式”为基本单位对整 个语言系统做出全面而统一的论述。 一言以蔽之,语言具有构式性,这一立场又可称为 构式主义。
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
一、Fillmore从习语分析到构式语法
(一)Fillmore三个里程碑式的理论
1.格语法:格语法理论认为所有语言都有表示深层结构 的“语义格角色”主张从分析语义格角色入手,着力 搜寻潜在的、具有普遍性的深层语义结构,以此来解 释语言表层结构的生成问题。 2.框架语义学:一个词语的意义应当在其可能激活的一 整套概念结构或经验空间的全景式框架中获得妥切的 理解 ,对概念结构框架的句法表达应考虑不同透视 域的选择 。 3.构式语法
三、从词汇中心、分句中心到构式中心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语言结构的内部关系, 提出了“词汇中心论”, “分句中心论”等,构式语法 则主要持“构式中心论”,兼顾到语言的各个层面,显 得更为全面。
(一)词汇中心论
1.配价语法和依存语法 2.词汇投射论 3.谓语中心论 4.格语法 5.词汇语法 6.词汇功能语法 7.词汇关系结构理论 8.词汇的概念结构理论 9.以词汇为中心的组型语法
(三)构式语法对TG的反思
1.批判天赋观:语言学习主要是由意义驱动和交互驱动的, 不是由头脑中的普遍语法驱动的 ; 2.批判普遍观:构式语法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既分 析特殊性,也兼顾普遍性; 3.批判自治观:语言能力不是天赋的和自治的,语法知识主 要是后天习得的,是从若干基本用法中抽象出来的,句法与 语义密切相关,不可分离 ; 4.批判模块观:倡导用“象征单位”和“构式”来对语言做 出统一的、全面的解释 ;
(二)பைடு நூலகம்征单位与模块论中连接关系的区别
象征单位,有时又叫“象征关系”或“象征结构”, 它是一个“形义配对体”。而TG所倡导的模块论也论述 了音位子模块、句法子模块与语义子模块之间的总体连 接关系,这两者的区别是:
(1)在模块论中 ,“形”和“义”可以被分离 ;在构 式语法中,形和义是不能分离的 ; (2)在模块论中,主要是从“普遍观”角度论述的 ;而 象征关系是建立在具体构式之上的,它具有构式特殊性 和语言特殊性 ; (3)模块论没有涉及到“象似性”问题 ;而“象征关 系”,则主要强调了“形式”与“意义”这两者之间所 具有的象似性关系 。
二、概念及其来源
(一)概念
构式语法理论是一批学者于20世纪80-90年代,在 认知语言学框架中对TG语法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的一个新语法理论体系。 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象 征单位(固定化的形义配对体)”和“构式(由两个或 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构成)”来建立结构于意义和功能间 的最佳和最简心智表征方案,以期能对语言做出统一而 又全面的解释。
四、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一)认知语法理论
美国加州大学语言教授Ronald W. Langacker从 1976年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创建一种崭新的语言学理论, 这就是当时称为空间语法,现称为认知语法的语言学模 式。 此模式以描述语言的心理认知规律为目标。该模式 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言 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不参照认知处理过程就无法对语 言进行描述。句法也不是语言的一个自足系统,而是跟 语义、语汇密不可分。语义不仅仅基于客观的真实条件, 而且还取决于其所构拟的情境内容的结构样式和人的主 观识解样式。
(二)来源
3.自治观:人们头脑中生来就有专司语言加工的独立 机制,句法不用参照意义和其他因素就能对语句从形式 上作出系统描述 ; 4.模块观:乔氏假设出一套模块论分析方案,将语言 分成音位子模块、句法子模块、语义子模块 ; 5.二元论与形式观:乔氏认为,心智中的句法操作可 以完全独立于意义而存在 ,语言中的句法可运用一套 纯形式的句法公式来加以演算 ;因此,某一种语言中 的全部合乎语法的句子就是基于一套形式化的符号、通 过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形式操作而生成出来。
三、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
英国认知语言学家William Croft的激进构式语法既 是一种崭新的句法理论,也代表着当今构式语法学的最 新研究成果。
所谓“激进”主要可概括为六个方面: 1.用“构式的原素性”取代“句法范畴的原素性”; 2.用“构式关系”和“部整关系”取代“句法关系”; 3.用“整体体”取代“分解观”; 4.用“多样性”和“独特性”取代“普遍性”; 5.用“具体动词类构式”取代“独立的抽象构式”; 6.用“句法空间”取代“句法形式特征”。
有关Goldberg的构式语法专著很多,在此不再详细 介绍,可以参考《构式语法》这一章节。
1.形义配对体 2.从词素到语篇 3.语言的基本单位 4.构式的特征 5.批动词中心论 6.构式有独立义:构式压制,假宾语, 词义最小量 7.动词与构式的互动:角色互动+意义 互动 8.多层面研究:句法、语义、语用 9.隐喻认知机制和构式网络(传承) 10.边缘兼中心+构式单层:批转换法 11.自上而下的整体观与框架语义学 12.配价语法 13.TG学派的动词中心论 14.动词的论元结构和构式的题元结构 15.给予用法的模型 16.认知构式语法 17.可学得的形功配对体 18.构式才使语言成为语言 19.构式工作=语言工作,它可解 释语言各层面 20.概括性是语言的本质,体现在 构式上 21.概括性当兼顾普遍和特殊 22.形功同时概括 23.用传承网络来表示构式间的概 括性关系 24.语言是通过构式习得的 25.语言研究当用归纳法,强调基 于用法的模型
(二)Fillmore对习语的分析
不仅习语是形义配对整体,语言各层次表达都是 “形义一体”的符号,都可统一于“构式”这一概念之 下作出统一的解释。 语法理论就应当是关于构式的理论,就应当研究句 法角色、语篇角色、动词特有情景角色之间的关系网络,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先前在格语法和框架语义学中提出的 的“形义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将“形义结合”进一步 发展成为“形义一体”,这也成为当今构式语法理论的 最基本原则之一。
构式语法起源于Fillmore等(1988)学者对习语的 研究,尝试解释被乔姆斯基等视为边缘成分而被忽视的 非常规表达现象,可望能为这类语言事实提供一个合理 的解释。
TG的基本假设: 1.天赋观 :人们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就有的 ,核心语 法人不需学习,而其他边缘部分,需要后天学习;
2.普遍观:儿童头脑中生来就有的一种能生成句子规 则的内在机制 ,它是以天赋的语言能力为基础的,是 所有儿童都具有的一种语言能力 ;
构式语法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构式语法的基础和核心 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 构式语法的特征与压制现象 构式语法的应用与分析 构式语法的利与弊
概 述
一、产生背景
(一)构式语法的产生
构式语法与认知语法、生成派语义学、格语法、框 架语义学、认知语义学、体验哲学等密切相关,它们是 Langacker、Lakoff、Fillmore、Taylor、Goldberg等 认知语言学家于20世纪70-90年代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中 对乔姆斯基为首的TG语言学派进行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一个新语法。
(三)构式中心论
Goldberg提出了要从整个构式角度来解决“题元结 构”的设想,重在描写构式的图示性特征 ; 她还具体解释了构式本身与独立动词之间的互动关 系等问题,较好地解决了构式与词汇(主要的动词)之 间的接口问题 。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下,很多学者提出应当在认知语 言学理论框架中将语法研究最终归结于“构式”上来的 观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