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的透明性_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一再需要重新建立的和谐似乎受到方盒子内部 这种人为的空虚的影响,它们在这里找到自身的位置, 当感官面对这些从表面上看来任性而为的一切时,理智 却因直觉而更为确信,与表面所见恰恰相反,在此,问 题被认识并得到解答,在此存在一个合理的秩序”。[4]
注意到这里强调“一再需要重新建立的”和谐,而 且认为确信来自“直觉”,从对建筑的体验看来,这是符 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而且,通过对感官和理智的 关系作更为清晰的描述,这段话暗示了在建筑中体验到 的这种模棱两可的特征究竟指什么。也许,创作者本人 的话更有助于我们对“透明性”的理解。在全集的第一 卷中的前言部分,柯布写道:
注意到在这段文字中,黑格尔用了“透明”来形容 真理的某一特征。这提醒了我们:“透明性”这一概念使 人容易从静止和孤立的角度看建筑,而不能从联系和运 动的角度看建筑。它使建筑成为一个概念,一种知识,它 剥夺了人的感知在建筑体验中的重要地位。正是从柯 林·罗开始,出现了一种将建筑形式作为概念的认识论
2004/ 8 总第 1 1 0 期
当我们仔细考察柯林·罗提出“透明性”这一概念 的起源时,发现他与格式塔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他 早期的论文《理想别墅的数学》就是吸取了维夫努尔 (Wiffknower) 以格式塔为基础的从象征角度解读建筑形 式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的尝试。《透明性》的 另一作者——斯拉茨基,作为一名画家,曾写过一篇论 文,阐明20世纪的现代艺术与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间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鲁诺·赛维在《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中指出,“对 称性是古典建筑的一个原则,而非对称性是现代建筑的 一个特征。”[10] 非对称性,确实是柯布西耶建筑的一个典 型特征,但他所追求的是一种非对称的均衡,无论从平 面、立面,在流线上某一关键视点所看到的场景,或是 从建筑的整体上看,都不难发现这一点。在格式塔心理 学中,对于这种不完全的“形”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有着 独到的解释。
在针对任何事物的讨论得以展开之前,首先要对讨 论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精确的定义,这是讨论的起点,同 时也是讨论的目的,实际上,整个讨论的过程或许会成 为考察概念的有效性并不断修正和充实概念的过程。一 篇文章的写作并非仅仅为了提出某个结论,也许写作的 过程本身就可以视为作者围绕着相关的概念与自己的争 辩,并由此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从而巩固自己信念 的过程。对作者而言,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也正因 如此,本文的存在并不是要给争论画上一个句号,而是 作为新一轮争论的起点。
“我解析决定我们这个时代性格的要素,我相信这个
时代,且我所力图使人明白的绝不仅仅是他外在的表象, 而是他深藏其内的意义: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建筑之道 不是正在于此吗?形色的风格,浮浅的时尚,过眼的烟 云:幻象,把戏。相反,是建筑现象,是建筑现象的壮 美抓住了我们,通过它,我领悟了结构在精神层面上的 性质,结构,通过创造性的力,它形成一个体系,能够 表达现在事件之综合,而非表达仅凭一时心血来潮的个 人观点。我不相信所谓的自发而发的普遍公式,我也不 相信所谓的内在而在的固有格式;我相信的是,每一召 唤精神的建筑,仍然是且永远是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在 此,一个在彼,观察,理解,抉择,创造,如此,便出 现了解答,如此,其他人便认出了自己”。[5]
Surface,是目前国内外建筑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 如果将其译为“表皮”似乎不难理解。表皮,多用于描 述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可以指皮肤、(水果或者蔬菜 的)外皮、框架或者实心物体的外壳。就建筑而言,是 指位于最外层的围护结构,可以不承重。在《新精神》中, 柯布西耶给建筑师提出三点提醒:体量、表皮、平面。谈 到表皮时,他写道:体量由表皮包裹,表皮依照体量的 准线和母线来划分,理应突出体量的特征。[1] 柯布西耶基 于视觉的生理特征,指出体量为主,表皮为辅,体量决 定表皮,但表皮影响体量。而极少主义者赫佐格和德穆 隆说的一句话则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当我们想要将人 们的注意力引向表皮时,我们总会选择最简单的建筑形 体。”[2] 无论如何,表皮的定义是明确的。
ARCHITECT 21
22
A R C H I T E CT
2004/ 8 总第 110 期
倾向,而他的学生埃森曼,则将这种形式主义的认识论 推向了极致,他认为建筑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它排斥主 体认识上的差异,而且建筑形式具有自主性,建筑创作 可以按照某种程式自动生成而不需要作者。以《反功能 主义》一书,他第一个宣布抛弃建筑的功能和社会属性。 然而这种建筑创作和建筑体验的主体的缺席,使他的建 筑成了虚无主义者的概念游戏,让人感到新奇,迷惑,却 无法使人感动,也无法获得明确的认识。他打破了前人 的形式对建筑师的束缚,就此而言他是积极的。他的思 想极大地影响了今日的先锋派,而他本人正是先锋派的 一员。[8]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译音,英文常被译 作shape或form,但它既不是指一般人所说的外物形状, 也不是通常艺术理论中所指的笼统形式。前者偏指一种 空间结构,后者偏指各部分的排列关系,两者都不符合 格式塔的确切含义。为了将其与这两者区分开,中文译 作“完形”,该译法强调形式的整体性。但这种整体性, 亦非指客体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经由知觉的活动组 织成的经验中的整体。换言之,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 何“形”,都是认识主体对知觉进行积极的组织和建构的 结果,而不是客体本身就具有的。[9]
格式塔所强调的正是认识主体基于直觉的判断和组 织。对“形”的理解是观者依据感知在想像力和记忆的 帮助下在思维中重构整体的结果。它所凸显的不是目的, 而是过程。所以,对建筑的空间秩序——作为世界深层 结构的显现——的认识就不是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 而是全面的、联系的和运动的。每一次对建筑的认识,都 是一个积极重构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需要不断重复的,只是在瞬间我们能够意识到整体 性的存在,但这种整体性会随着认识过程的结束而瓦解, 这种情形正如引文中黑格尔对真理的比喻。离开了主体 的感知和思维的交互作用,离开了基于知觉的“实践”过 程,一切真正的认识都是不可能的。目的,是僵死的,它 折磨和限制人,而过程,则使人体验到游戏的快感,只 有在过程中才能获得对起点的理解,而起点比目的更重 要。好的建筑,就在于具备这种可能性,与其说它提供 了对某个概念的认识,不如说它促生了一个游戏的起点, 一个创造的核子。
建筑,在柯布西耶看来,是创作者对世界、对时代 的深层结构的表达,而对建筑的体验,就是对这种蕴含 于建筑中深层结构的认识。这个深层结构就是指的“空 间秩序”,近似科普斯对“透明性”的定义。在这个意义 上,建筑,就是“真理”,建筑创作就是对真理的追求, 而对建筑的理解就是对真理的把握。柯布西耶21岁时曾 在信中明言:
得既透明又不透明的表皮是否可以作为现象的透明性的 例子?我们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基于材料的选择和特殊 的构造而带来的视觉属性,它很少涉及形式的结构特征, 它所关注的并非复杂的“空间秩序”。
提出“透明性”这一概念的目的,柯林·罗在开篇 已明言,是为了获得一种“高效的批评工具”,换言之, 即为了确立一个评价的标准。他以柯布西耶的斯坦因别 墅(Villa Stein-de Monzie at Garches)来阐明存在于建筑中 的透明性,然而在读完这篇文章后,许多人对“透明性” 仍然感到费解。文中暗示莱热(leger)的绘画作品《三 张脸》与斯坦因别墅的相近之处,但若是从人对绘画和 建筑的体验看来,是有些牵强的。建筑立面上呈现出的 层状空间序列若忽略深度(假设人只用一只眼来看)确 实堪与画作相比(但也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站在正 对着立面的位置看才是如此,也正因如此,斯拉茨基才 强调建筑的正面性。),但平面上的这种层状空间却只有 天上的鸟儿才能看到,在建筑中游历的人是看不到的。 在柯林·罗的另一篇论文《理想别墅的数学》中,也涉 及对斯坦因别墅的解读,且更为令人信服,在文章的结 尾,他对其作出这样的总结:
表皮的透明性
——对斯坦因别墅的另一种解读
程超
20
A R C H I T E CT
2004/ 8 总第 110 期
作者:程超,南京大学建筑研 究所博士生
【摘要】考察“表皮的透明性”这一论题的有效性是本文 的起点。为此,文章主要参考了柯林·罗的“透明性”这 一概念,并对其提出质疑,建议以“普遍性”取而代之。 基于“普遍性”这一概念,本文针对柯林·罗的《透明 性》一文中提到的斯坦因住宅作了限于表皮的分析,进 而指出当以“表面的普遍性”取代“表皮的普遍性”,并 最终回到一个更为简单明了的概念——建筑。 【关键词】表皮的透明性 表皮的普遍性 表面的普遍性 建筑 Abstract: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theme "Transpar- ency of Skin", is the start point of this article. Then it throws doubt on Colin Rowe's concept: Transparency, which is the main reference of this article, and suggests to replace the concept by a more precise concept: Universality. Based on universality, there is an analysis limited to the skin of Villa Stein, which is notably mentioned in Rowe's essays: Transparency. However,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con- cept "universality of skin" should be replaced by "univer- sality of surface", and finally reverts to a simpler concept: Architecture. Key Words: transparency of skin, universality of skin, uni- versality of surface, architecture.
“……我要与真理奋斗。这必然使我痛苦 ,但是,我 不寻求平静或者世人的赞赏。我愿以真诚讨生活,快活 地接受责难”。[6]
关于真理,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序言中有这 么一句话,由于他极少用比喻,所以这句话很显眼:
“真理,就是所有参加者都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席豪 饮,而因为每个参与者离开酒席就立即陷于瓦解,所以 整个这场豪饮也就同样是一个透明的、单纯的静止”。[7]
谈到“透明性”这一概念,就不能不提柯林·罗(Colin Rowe)和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合著的两篇关于“透 明性”的文章。此文中区分了两种透明性:字面上的透 明性和现象上的透明性。前者,指一种物质状态,一种 视觉属性。而对于后者,作为在艺术中发现的一种状态, 文中借用了科普斯(Kepes)在《视觉语言》一书中的定 义,虽然这一定义仍然很暧昧,而且因为柯林·罗常常 用模棱两可(ambiguity)来描述这种特征,更使其显得 含糊不清:
“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特征,它暗示一种更广泛的空 间秩序……意味着同时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3]
如果我们的讨论取“透明性”在字面上的含义,那 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就是一个最好的关于表皮的 透明性的例子,那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透过它可以看 到内部的各个楼层——是现代建筑语言相较于古典建筑 语言的一个典型特征。但显然,“透明性”这一概念的提 出正是为了区分两种透明性,从而增进对“现象的透明 性”的认识,而字面的透明性并不能引起我们足够的兴 趣。那么,一些极少主义者们的作品,如赫佐格和德穆 隆,他们采用毛玻璃或者百页作为表皮,这些看上去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