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读书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思维》读书心得在读了标注马云盛赞力荐的互联网思维后,互联网思维在我心里不再只是一个大致概念,它是一种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是一种行事方式,是一种创新理念。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技术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来创造用户需求、随时随地与用户互动,快速生产和迭代自己的产品,并通过互联网传播渠道,来推广自己的企业品牌和产品,从而达到企业的品牌和销售都赚得盆满钵满的目的。互联网PC时代,人们可以找各种机会上网;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们已经随时随地在线,任何环节的信息交流均会被加速。
这本书从传统商业发展到如今互联网思维下商业,从企业结构、产品研发、用户体验、挑选用户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下工作、生活、商业的大革新。
一、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
这本书主要讲了互联网思维下的商业,在互联网思维之前,传统商业是生产者通过经销商才能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而且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消费者没有办法将使用产品的主观感受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也不能根据消费者的反馈生产和改进产品。在这种模式下,产品是根据生产者对于消费者的想象而生产出来的,消费者之间不能互相交流使用心得。于是,掌握好的宣传方式和销售中介即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播媒介增多,信息传播更迅速广泛,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通畅,渐渐的,企业可以直接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消费者也可以反馈信息,销售中介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就被取消了。
互联网时代,世界是平的。任何一个产业,供应链采购变得透明化;技术和研发,只要你有心寻找就能获得相应的人才和专利。太多的选择、太多的渠道、太多的品牌、太多同质化的商品,让用户眼花缭乱,他们不知道该选择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自己。这时候,一部分聪明的商家,开始利用与消费者互动,更是利用SNS、微博微信新媒体,来走进用户的生活,走进用户的内心,用科技、人文、艺术、发烧等等词汇,来勾起用户心底的需求。
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创造出让用户尖叫并且吸引用户的产品才可以胜出。
而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思维,分解开就是产品思维和口碑思维。
产品是一切思维的核心,创造让消费者尖叫的产品,并且可以诱发、引爆和吸纳用户的尖叫是口碑思维的核心。产品和口碑决定企业的生存与生存。
企业在互联网思维下需要做出相应的组织改变,分为组织结构,考核方式和激励措施。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电商部门,营销部门和客服部门,产品部门。
组织结构扁平化可以加快内部的沟通速度,全员客服可以加快外部的响应速度。组织结构扁平化和全员客服是互联网对组织的内在要求。我的理解是,以用户感受为核心。用户的反馈是作为改进产品的重要依据,及时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提升企业口碑的一种方式,也是关键的方式。
考核方式也需要变得公开透明,才能公平公正,由于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是即时的,有的考核也可以即时化。以前的考核是高层对低层的考核,但是高层距离用户有一定的距离,没法公平地对低层进行考核。在淘宝上购物的时候,客服会对用户提出在评价时给自己好评,这就是通过用户评价进行考核,也就是让用户进行考核。
由于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企业缺少层级,职务晋升这种激励因素也就消失了。于是就需要其他的方法进行激励。一种是团队裂变,把团队裂变成几个小团队相当于增加职位,增加了竞争力;二是提高收入;三是强化成就感,成就感来源于用户的肯定,来自于市场的认可。
二、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研发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们会因为相同的兴趣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互联网之前不能这样,是因为信息传播有限。而现在互联网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个社群中的人有着相同的爱好,对于这个爱好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将不同意见集合起来,可以作为依据改进产品。
但是互联网思维下的社群,游戏规则有所改变,开发产品的第一原则是找到自己的社群,成为社群的代言人。成为代言人才有发言权,能够影响他人,你做的产品才会被社群接受,他们才会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你做的产品。
明星效应就是应用了社群代言的原理。
乔布斯在研发Iphone的时候不做市场调研,在他看来,用户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把产品拿到他们面前。但是这是因为乔布斯自己是他那个社群的代言人,知道自己及社群其他人需要什么。
凡客衰落是因为陈年自己不是T恤的代言人,他没有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对T恤的喜爱,没有发挥自己对社群人的影响,准确来说,他不是T恤这个社群的代言人。
产品研发需要满足用户的需求,对于不同用户有不同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高端需求,这种用户对社会影响力大,他们选择产品是炫耀性消费。比如,乔布斯的Iphone;中端需求,这种用户是社群中的中层,有话语权,但没有实际权力,这就是发烧友,讲究产品性价比。比如,雷军的小米。低端需求,这种用户讲究功能和便宜,比如,山寨机。
我认为是否需要市场调研取决于研发怎样的产品,毕竟像乔布斯那样自己本身是社群代言人的情况比较少,而且对于社群人兴趣的把握比较困难。不做调研得到的结果比较单一和片面,不能满足用户的想法。雷军自己是小米发烧友,他愿意去集合发烧友们的智慧和技术,以及用户的体验和需求去改进小米,去打造属于发烧友的产品。所以调研与否要依据产品的性质。
对于用户体验的把握,是研发产品的重要依据。打动用户最好的方法是产品超出预期。
淘宝有一个伴随的买卖闲置东西的软件,叫闲鱼。我在上面转卖了原来画画的素描本,跟一个买家谈了好长时间价格,最后确定价格是50块钱6个素描本,4个A4,2个B4,对方要求我包邮,我看似很勉强,最后说既然是第一笔生意,包邮可以。随本子寄出的还有一个3B铅笔,之前没跟买家说。他以为我只收利35块,还有赠品,所以很开心。这就是超出预期。但是他不知道学校有个买卖叫3元快递,3块钱就把东西寄给他了。
与用户接触的开始就是体验的开始,在使用之后体验仍在继续。刚开始的接触决定着用户会不会有好的体验,然后认定你的产品。
一般去化妆品专柜试口红的时候,即使那个价格很高,很明显我们不会买,但是柜台小姐仍然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让我们试用适合自己肤色的口红。但是在蚌埠这边某个专柜想试一下一款护肤品,这个柜台小姐就很不屑地说没有那个,没有。
用户开始接触某样产品是从客服开始,如果客服的素质不够好,凭借外表来判断是否是产品的用户,那么这款产品一开始带给用户的体验就不行,即使用户后来买了这款产品,客服再变得怎么热情,都会带给用户不舒服的体验。客服也是产品的外表,也决定着产品被用户接受的可能性。
其次,研发时需要考虑用户使用的情境。比如,手机。使用者的范围:年轻人还是老年人;使用功能:如果是年轻人,那么需要内存大反应灵敏的手机;如果是老年人,则需要具有通话功能等简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