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研究述评_叶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今。这一时 期,研究者尝试运用观察法、录像分析法、问卷调 查法、访谈法、个案法以及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对师 生互动的重要性、类型、影响因素和师生关系等进 行研究。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皮安塔(Pianta)关 于幼儿园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互动与儿童学校适 应 关 系 等 方 面 的 研 究 ; 豪 威 斯 (Howes) 等 人 对 师 生 互 动 重 要 性 、 影 响 因 素 等 的 研 究 ; 哈 特 (Hart) 等 人 对师生交往中教师行为适应性的研究等。 目前,运 用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工具主要有皮安塔的师生关 系量表(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Scale)、瓦特 (Water)的师生依恋分类量表(Water’s Attachment Q-set) 和 哈 特 等 人 的 师 生 交 往 中 教 师 行 为 适 宜 性 观察量表等。
动; 另一些研究者则根据师生双方在交往过程中 相互依赖和对称的关系, 将师生互动划分为不同 的类型。 如刘晶波在其关于师幼互动的研究中发 现目前我国幼儿园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一种非对 称相倚型的互动。 [7]
还有一些研究者则主要依据师生互动的内部 因素进行分类。 如皮安塔根据亲密、依赖和矛盾三 个维度,将师生互动分为积极参与型、正常型、依 赖型、依赖—矛盾型、互不参与型和不良型 6 种。 前两种为积极互动,后四种为困难或消极互动,需 要予以矫正。 [8]利恩奇等人从儿童心理接近渴求程 度和情感质量这两个维度, 将师生互动划分为理 想型、一般型、不参与型、矛盾型和消极型 5 类。 前 两种为积极、安全的师生互动,后三种则为消极、 不安全的师生互动。 [9] 豪威斯等人从情感的安全 性、 依赖性和社会性指导等角度将师生互动划分 为三种,即安全型、躲避型和矛盾型。 [10] 尽管这些 研究对师生互动类型的划分角度不同, 但均从不 同侧面反映了师生互动的一些重要特征和内容, 为我们认识积极和消极的师生互动类型提供了一 定的理论基础。
2009 年第 03 期 (总第 171 期)
学前教育研究
Studies in Preschool Education
No.03,2009 Serial No.171
师生互动研究述评
叶 子 1* 庞丽娟 2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875)
二、主要研究阶段
分析已有文献, 我们认为师生互动Fra Baidu bibliotek研究可 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 20—40 年代。这一时期是 师生互动研究的开拓时期,无论在研究内容、设计 和方法上均较为简单, 主要是对师生互动某一方 面内容的描述和一般性分析。 正如英国研究者乌 日 爱 格 (Wragg) 在 其 所 著 的 《 课 堂 观 察 介 绍 》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room Observation》) 中 所 描 述 的:“这一时期的研究者往往坐在教室的前方,详 细地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表情, 以此来研究儿童的 注意情况和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等”。 [2]
有关师生互动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 结构和过程两种研究范型的不同影响与特点。 有 相当一部分研究更重视从师生的既定角色、 地位 和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探讨师生互动, 这使得我 们得以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和理解师生互动。 而另 一些研究则强调在具体过程中解释和说明师生互 动的形成、发展与特点等,对于我们发现和理解师 生互动, 特别是互动过程和行为原因等有很大的 帮助。 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研究模式对于我们理 解师生互动各有贡献和价值。
一、主要研究范型
综合来看, 师生互动的已有研究可以分为两 大类,即偏向静态的研究和偏向动态的研究,前者 更多关注的是师生互动的一些静态表征, 后者则 更关注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 追根溯源,这两种研 究模式与人际互动研究中的结构范型和过程范型 有很大的关系。 [1]
结构范型认为人总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 体。 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发生在群体 中的个体间互动更多即是对群体结构和规则的反 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因此,结构范型在研究个 体互动时,重视从群体结构和特征的视角,运用操 作性较强的、 定量的研究方法来探讨互动的既成
在这一时期,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 师生互动研究比较明显的特征之一。 除运用问卷
— 45 —
调查法和观察法之外, 有不少研究者尝试运用访 谈法来获知师生对双方的感知、 期望以及具体互 动行为的原因等。 另一些研究则在个案分析中对 师生互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此外,实验法的运用 也较多,研究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或控制教师 与儿童互动的行为性质, 观察教师的不同行为方 式对儿童行为及师生互动的影响等。 近年来,受研 究生态化趋势的影响, 现场研究开始受到格外关 注。 这使研究者重视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观察师 生互动。 如在实际发生的科学课堂中,研究者观察 教师和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以考察性 别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等。
(三)关于师生互动形式的研究 对师生互动形式的已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了师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方向与形式。 师生互 动的形式不同,性质和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归纳起 来, 已有研究发现师生互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 种:一是单向,即师生单方面作用于对方,如教师 单方面不结合幼儿反应的讲解, 或幼儿得不到教 师任何反馈的行为等。 这种形式的互动效果最差; 二是双向,即教师与儿童之间来回交往,双方互相 影响,如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或师生根据对方的 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等,效果较好;三是多向, 包括隐性多向交流和显性多向交流, 前者如教师 与某一学生单独的交流会影响其他在场的学生, 后者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集体讲授、提问、要求 等,可以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直接影响,并都在实质 上与教师发生着互动。 这种形式的互动效果较好; 四是混合多向,即教师与每个儿童之间、儿童与儿 童之间都能彼此来回交往, 互相影响, 效果最好 等。 [11]已有研究还发现,目前我国的师生互动在很 大程度上存在单向互动的问题, 儿童在互动中的 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体现。
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根据事先结构好的观
察量表在某一固定的时间段内对教师和儿童的互 动进行大量的观察,便于掌握和操作,但也存在一 定的问题。 首先,课堂行为是千变万化、十分复杂 的,使用事先预备、结构好的量表,不利于研究者 发现和观察到其他一些没有为量表所预见的行 为。 特别是这些观察量表多集中于师生的言语,而 忽视了对师生互动有重要影响的非言语方面,如 师生的行为、面部表情等,从而使研究结果的全面 性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由于观察往往是记录各种 变量发生的次数, 因此难以对课堂中师生双方活 动的背景、互动的过程和机制等进行研究。 而这些 方面恰恰是研究师生互动必不可少的方面。 同时, 由于采取主观的时间取样,难免有些机械,使研究 者可能忽略一些课堂互动的重要时机和存在的自 然类型等。
[摘 要] 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对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师生互动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者们依据不同的研究范型,对师 生互动的基本成分、类型、形式、影响因素及其稳定性等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开拓 性的研究成果,同时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对师生互动本质、特征、结构等基本理论的探索,更多地开展关 于师生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动态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认识。
但同时, 对已有师生互动研究范型进行综述
收稿日期:2008- 12- 31 * 通讯作者:叶子,E- mail: yezi71@263.net
— 44 —
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除去为数不少 的经验总结之外, 相当一部分已有研究是对师生 互动的静态研究。 这些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师生互 动的一些表面、外在的特征,由于其研究思路的局 限,既不足以从宏观上分析师生互动,也难以对师 生互动过程给予准确的解释。 其次,为数不多的一 些动态研究尽管意识到了在动态过程中研究师生 互动的重要性, 但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研究结 果进行解释时,也往往更倾向于静态的、结构化的 分析,而缺乏对行为过程和内在机制的探讨。 实际 上, 师生互动从本质而言是师生双方相互作用和 影响的动态过程, 即便是表面看上去比较静态的 内容、结果、主体甚至性质等,都需要在师生互动 的过程中加以把握。 因此,重视从动态的、过程性 的角度研究师生互动尤其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 重视。
第二阶段:20 世纪 50—60 年代。在这一时期, 有关师生互动研究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教师和儿 童之间的对话(talk)上。 研究者设计了大量的观察 量表, 采取结构化的方法对教师和儿童之间的互 动行为,特别是言语互动进行定量的研究。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有贝尔斯(Robert F.Bales)的交互作 用过 程 分 析 模 式 (Interaction Process Analysis)、弗 兰 德 斯 (Ned Flanders) 的 师 生 互 动 分 析 系 统 (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FIAC) 以 及 布 若 芬 和 古 德 (Brophy,Good) 的 布 若 芬 — 古 德 师 生互动系统模式 (Brophy-Good Teacher-Children Dyadic Interaction System)等。
特征等问题。 过程范型则认为尽管人际互动是发 生在具有稳定结构属性的群体中, 并在一定程度 上受其影响, 但个体的互动归根到底是互动参与 者之间的互动,更多受互动双方对互动背景、对方 行为等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个体自身对互动的 作用和影响更为明显和突出, 互动的易变性比较 明显。 因此, 过程范型强调研究者要深入互动实 际,在互动发生、持续的过程中,从互动双方表现 出来的具体、纷繁、复杂的行为、内容、形式、性质 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互动的形成过程、 发展特征 与机制等。 相对结构范型,过程范型更强调定性化 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80 年代中期。在这一 时期,针对前一阶段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的不足, 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 他们不 是按照预先规定好的范畴对课堂行为进行对号入 座式的观察与记录, 而是尽可能原原本本地描绘 师生交往的全部过程,以探索师生互动行为发生、 发展的过程及原因等。 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上都 是定性研究,[3]需 要 研 究 者 具 有 较 高 的 素 质 ,善 于 从纷繁复杂的结果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成分, 因此 对研究者的要求和挑战都更高, 而且十分费时费 力。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
(一)关于师生互动基本成分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已有研究十分重视对师生互动基 本构成的探讨。 目前,影响较大的研究及其观点主 要有三种: 一是皮安塔在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亲 密、依赖和矛盾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维度。 其中,亲 密是指师生之间心理和行为上的亲近和接近程 度,依赖指幼儿对教师寻求指导、帮助和保护的心 理、行为倾向,矛盾则是指在师生互动中师生之间 行为的和谐性程度。 师生在亲密、依赖和矛盾这三 个基本方面的不同表现和特征决定了师生互动的 基本性质和总体特点。 [4]二是利恩奇(Lynch)等人 认为儿童在心理上接近教师的渴求程度和情感质 量是构成师生互动的主要方面, 前者指幼儿心理 上希望与教师接近的程度, 后者则指幼儿与教师 之间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关系。 心理接近渴求程度 和情感质量不同, 师生互动的总体性质和特点也 不同。 [5]三是豪威斯等人依据依恋分类量表,从幼 儿在互动中情感的安全性、 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和 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对幼儿进行的不同性质的社会 性指导等角度分析师生互动。 [6]这些观点尽管略有 不同,但对于我们理解师生互动的核心要素,特别 是从行为层面把握师生互动的基本成分是非常有 借鉴意义的。 (二)关于师生互动类型的研究 师生互动类型反映了师生间互动的总体特 征。 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进行了类型 划分。 一些研究者根据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反应 将师生互动从总体上分为主动性互动和被动性互
[关键词] 交往行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研究
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 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作为儿童人 际互动的一种主要形式, 师生互动对儿童发展和 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世纪 80 年代末特别 是 90 年代以来, 师生互动日益受到研 究 者 的 关 注,并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不少 有益的成果。 本文重点从研究范型、研究阶段和研 究内容三方面, 对师生互动已有研究及其成果进 行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