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当代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当代价值

【摘要】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制度变迁的深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居于重要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主体等几个方面进行探析的基础上,得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制度变迁方法论当代价值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变迁,对全面、深刻认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了解社会整体运行和发展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把生产力作为研究社会经济制度的出发点,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研究对象,找出社会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规律,形成了完整和科学的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的。马克思的研究围绕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展开,并从商品交换这个商品社会的基本关系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在这里,商品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最终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在经济利益上根本对立的两大阶级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这个矛盾将最终推动着社会根本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其不可调和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同时,马克思坚持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相统一的方法。他把人既看作一个自然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人,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既阐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揭示了制度的动态性、历史性及其演变规律,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微观层次的制度,又分析了宏观层次的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史观使人们摆脱了18世纪以来启蒙学者关于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二元论的困扰,揭示了制度变迁的实质。

二、制度变迁的含义和理论目的

所谓制度,通常是指由当时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戒律、法律、规章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因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则,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社会机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制度,要从两方面理解:首先,制度是指现实的社会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其次,制度是客观社会关系在人们观念中或法律形式中的反映。基于以上制度的两种理解,马克思主义论及的制度变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的基本制度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二是指某种具体制度的产生及演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是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宏观层面来探讨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规律,揭示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变更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考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揭示人类社会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说明经济发展对制度变迁的作用,从而得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然走向灭亡的结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主要是从宏观的长期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制度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决定制度变迁的宏观动态整体制度变迁理论,但对于微观静态制度的分析和微观制度安排的规律与特征有所忽视,并且其分析框架缺乏现实操作性。

三、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在《费尔巴哈论著》中系统地分析了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的变革。这一分析用数学函数关系可表示为:I=f (Q,P,T),式中I为经济制度,Q为社会生产力,P为政治上层建筑,T为意识上层建筑。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把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视为制度变革的第一推动力和根本原因。

马克思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出发,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从生产力的发展导出了社会经济制度的起源,即社会生产关系的形成过程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当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可以激发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抑制人的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力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变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制度的变迁正是这种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的变化又是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最终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济制度的变迁。由此,马克思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性命题:“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四、制度变迁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制度发展的主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就是没有看到人的主体性和人的活动的巨大能动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也系统地论述了人创造历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同时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正是各种各样的活动才最后促成了社会历史的发生、发展、进步。人在制度变迁中的主体性包含在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运动中,体现在人在制度发展进程中对制度的创造和选择上。

1、“人的需要”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需要”。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资源本身。”“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的需要引起生产和再生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推动着生产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2、人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手段。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在存在私有制的社会中,人的社会性又集中表现为阶级性,这是因为人总是处于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不同的经济地位上,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不同利益和经济地位等社会存在决定了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阶级就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来行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运动直接表现为人的运动,并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一定的阶级运动,所以阶级被视为包括国家在内的一切组织和制度变迁的主要担当者和推动者。

五、制度变迁理论的当代价值

1、方法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在研究制度变迁时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方法要求坚持从社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研究社会,揭示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最根本的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立场并且贯彻到理论的方方面面。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要认识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