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保护概况

----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

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建筑,遍及我国城乡大地。古建筑遍布于我们生活周围,我们生活在古色古香的仿古生活中,为了存留这份古朴的美感,我国加强了对古建筑的保护。

一、观念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古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人们

保护古建筑的意识也是越来越强烈。

中国对北京古城墙的保护,城墙是旧时农耕民族为应对战争,使用土木、砖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御的障碍性建筑。城墙由墙体、城门、瓮城、垛墙等部分组成。一座城市有城墙就有了安全感。我国古代城市一般均有城墙,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城市完整或部分地保留着古城墙。其中,现存的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古城墙、襄阳城、兴城城墙、平遥城墙、北京城墙被并称为中国七大古城墙。这些城墙现在都已经融入了现代都市,在城市中散发着浑厚的历史底蕴。历史上的北京共有4重城墙,均建于明代。最里面的一重,是围合封建皇宫、至今仍保存完整的紫禁城城墙;再往外,是围合紫禁城及其外围宫廷服务区的皇城城墙;接着向外,便是清代时只允许旗人居住的内城,以及会馆云集、在19世纪末经常发生“公车上书”这类知识分子参政事件的外城。时至今日,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只有西安、平遥、兴城等少数几个留下了完整的古城墙,它们均被视为无价的遗产得到全社会的保护,平遥古城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京市划定了什刹海、南锣鼓巷、国子监、大栅栏等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北京明清古城的37%将得到整体保护。

最近,郑孝燮、罗哲文、李燕等一批建筑学家和政协委员呼吁:保护、整治北京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这些建议已得到北京市政府的理解与重视。

二、我国现存的文物古迹

1.少林寺-我国现存最早的禅宗寺院

2.塔林-我国现存古塔数量最多的塔墓群

3.观星台-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建筑

4.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佛教砖塔

5.中岳庙-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

6.将军柏-我国现存树龄最长的古柏

7.法王寺-我国最古老的佛寺

8.永泰市-我国现存的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寺院

9.汉三阙-我国现存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庙阙

10.净藏禅师塔-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八角型砖塔 ... ...

还有许多现存的文物古迹,都保存的较为完整,那些受到破坏的文物古迹也逐渐引起政府和人们的重视,开始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由此可见,人们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观念是越来越强烈,政府对文物古建的保护也是越来越重视。

三、国外影响

西欧,北美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推动了中国对古建筑保护观念的发展,早在18世纪中期法国就设立了“史迹监督官”;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就出现了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运动。20世纪初西欧各国更加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如英国的“国家托管委员会”(The National Trust in British)对英国自然风景、历史建筑与历史遗址的保护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兴”在许多国家轰轰烈烈地进行,西欧、北美都曾进行过对旧城大拆大建的“城市改造”,经过60年代的反思,城市保护运动在各国兴起。[1]1964年5月,世界各国建筑师聚会意大利威尼斯,通过了著名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明确将“文物环境”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1987年,“国际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大会”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华盛顿宪章》,提出“历史地段”(即历史街区)“不仅可以作为城市演变的历史见证,而且体现了城市传统的文化价值”,应予以高度重视,并加强保护。可见,历史建筑物的保护从纪念物(monument)的保护发展到了文物(cultural property)保护的层次;建筑保护已从单体发展到建筑群,从孤立建筑物发展到“文物环境”中建筑群的保护,并提出了“历史地段”(指“城市中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连片,或能完整地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或地段”,见中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的保护,表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西欧、北美的这些保护运动或多或少对中国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推动了中国文物建筑及其保护观念的发展,一些先进的中国建筑师甚至提出过超前的思想。1978年后,西欧、北美相关保护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加大,成为了中国相关工作的主要借鉴。一、1949年以前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近代以来,由于清及民国政府的软弱,大量珍贵文物被外国人勾结不法奸商巧取豪夺而去,许多珍贵的文物建筑被破坏和搬走。20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采取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古物,保护力度、相关措施均不足,对文物建筑的保护更无从谈起。这与当时中国建筑科学的落后也有关系。1929年,以中国建筑师为主体的“中国营造学社”成立,朱启钤任社长,建筑学家梁思成(留美)、刘敦桢(留日)分任法式部、造学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保护与研究文物建筑的组织,学社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清式营造则例》等学术期刊和著作,对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测绘、研究与修复工作,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影响深远。此后,一些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如广州的林克明、南京的杨廷宝等人,在研究、维护古都文物建筑,保护建筑文化遗产上都做出过贡献。二、1949年后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来外国列强肆意掠夺、盗运中国文物建筑的局面。1949年后中国近代文物建筑保护思想与观念的演变特征,前期以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保护观念为主:又可称为“带有政治色彩的保护观念”或“具有革命思想的保护观念”,这一观念在建国之初就已出现,表现明显并影响至今,只是现在的影响较之解放初期大为淡化。(二)近十余年来逐渐与国际接轨、向外国借鉴的保护观念: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出现了近代文化热,重新评价与认识了中西文化交流。而自从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后,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观念逐渐与外国接近并接轨。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方法等被源源不断地引入[26],因此,对于近代建筑,尤其是具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渊源的建筑,随着历史的推进及中国社会认识水平的变化,中国的评价

也越趋于与世界主流接轨。

可见,将来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观念将更趋与国外接近或一致。

四、保护历程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保护与研究文物建筑的组织1930年颁布的《古物保存法》,是中国政府颁布的关于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专门谈到了建筑的保护

1931年颁布了以城墙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城垣办法》1932年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

1935年颁布的《暂定古物的范围及种类大纲》规定了古物的种类,其中“建筑物”是十二种类之一。

1936年《非常时期的古物保管方法》

1940年《保存名胜古迹暂行条例》

1949年后中国对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百余年

来外国列强肆意掠夺、盗运中国文物建筑的局面。

人民政府拨出了专款,成立了保护、维修文物建筑的专门机构,如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令规章制度;

1956年4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1960年11月1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通过的《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1980年5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

1982年2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

1991年7月2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纪要的通知》

1996年11月20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250处,其中近代建筑群5处,近代建筑20处。《关于印发近代优秀建筑评议会纪要的通知》的问世,及近代建筑与近代建筑群列名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着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观念逐渐与外国主流接轨。

五、保护意义

保护古建筑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积极的实现意义。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

2.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

3.古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

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

4.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

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

5.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设计出色的将法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升华、提炼,并与现代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让所有进入的游客为之震撼。

六、保护对策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只有人民大众认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我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保护古建筑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宣传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增强公众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一个城市不可能一味的保护古建筑,而忽视本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在重视古建筑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新城市的建设,促进新城市的经济的发展。

3.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对于没破坏的古建筑,应该加强保护的意识,进行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而不是坐以待毙,不管不顾。对于已经被破换的古建筑,应该进行原样的修葺,进行恢复工作,以便更好地对古建筑维护。

4.加强对古建筑的消防防护工作。避免因为自然灾害,如火灾,雨水等破坏古建筑,因此,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防护工作,以免受到自然灾害的破坏,所以要加强保护。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我们也需要专业人才,因为他们更加了解古建筑,更懂得如何保护古建筑,使其恢复原样,也使其更加的维护古建筑,专业人才能更好的保护古建筑。

七、古建筑合理开发与利用

1.开发旅游。可以与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古建筑,做好防护措施,而不能一味的发展旅游业。

2.作为研究基地或者实习基地。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建筑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研究古文化,同时对我国考古工作有很好的帮助作用,有利于研究者实地经验的提高。

3.学生写生基地。对于建筑专业,绘画专业的实习,学生可以欣赏古建筑的同时,用画笔记录下那美好的一瞬间。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对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 □费琛 【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同时正处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但我们的历史环境意识与文物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本文就目前我国对历史建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新天地”的改建为例,提出从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制定相关法规、强化规划控制,实现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扩大舆论宣传,培养和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方面采取措施,保持历史的连续性,使历史建筑遗产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续保持生命力。 【关键词】城市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建筑遗产;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费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级MPA研究生 一、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80年代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规模一再扩大,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不注意保存城市遗产,在经济建设中的拆旧建新、历史古迹的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破坏时有发生,致使一些古建筑、遗址、墓葬、碑碣、名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对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乃至经济效益都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针对上述情况,国务院于1982年2月8日批转了基本建设委员会等部门《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批准了北京等24个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自此,“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正式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从此兴起。20多年来,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制定了保护措施,开展了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虽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冷静观察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管理体系落后,保护措施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在建筑遗产方面的管理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以“被动静态的保存”为主,在管理体系上也主要是由政府部门单向控制和管理,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还存在着“多头管理,表面管理”的现象。如目前上海与建筑遗产有关的管理部门主要包括文管会、规划局、房管局等,三部门常常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协调。此外,政府在制定配套的保护法规、政策上也缺乏灵活性,使大部分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没有对应的实施办法。在保护方法上,比较侧重于规划技术、形态方面的要求,而忽视其内在矛盾的解决,使得许多保护工作流于形式或虎头蛇尾。 (二)建设性破坏严重。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旧城改造,使分散在市区各处的建筑遗产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旧城改造之初,由于市中心的土地级差效益明显,开发的回报率高,使得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动机下,将大片的老城区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的开发建设。这种破坏性的建设方式,严重地破坏了街区的空间形态,阻碍了历史风貌的延续性。这股“破坏性建设”的风潮尚未过去,一种新形式的破坏———“建设性破坏”又接踵而至。这是指在实际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历史地段的调研,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学方法,所导致的失误与盲目行为。主要表现为拆除原有的历史建筑,为了商业或旅游的需要大量新建仿古建筑;以增加城市绿化为由,大面积拆除旧城区,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草坪、广场或人工湖泊。这种行为在“以人为本”旗帜下,割裂了人们关于城市的记忆与认同,同样使历史人文环境遭到破坏。 二、城市规划中历史建筑保护的对策措施 城市中保护、更新和再开发三部分是不断变化、交替进行的,也是城市基本而持续的生长活动。真正的保护不是要重现已逝去的旧时风貌,而是要保留现存的美好环境,并指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要避免具有吸引力而且能够继续使用的生活场所遭受不适当的改变甚至破坏。因此应结合国情,结合具体的建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建筑有限的周期里发挥建筑无限的价值: (一)转变观念意识,推进管理机制的转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仍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就建筑遗产的保护而言,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体系及其运作机制仍是事关全局的关键。我们要充分意识到各类建筑遗产是无法再生的珍贵的社会资源,从而改变现有的“被动静态的保存”的局面。同时,在管理体系上,要处理好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规划局、房地局和文物部门之间既要有各自的重点,又要在管理上有很好的衔接。对于拥有大量建筑遗产的上海来说,应该值得为此建立统一的管理、协调机构,以加强专业领导,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状态。并且,就管理机制而言,要尽快理顺建筑遗产的产权关系,让真正有能力的市场实体,在政府制订的保护框架内,承担起相关遗产资源保值增值的责任,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 (二)制定相关法规。近年来,上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及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的 · 91 ·

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以西安为例摘要:中华有着上下5000年文明史,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仔细研究和品味。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来说有一种强大魅力,中国其特有的建筑风格更是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置身其中能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但是在科学与技术的高度发达的今天,大量的现代主义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周围,而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正在不断淡出我们的视野。下面就以西安为例来谈一下对于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 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 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 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各市历史建筑相关保护机构

各市历史建筑相关保护机构 一、房产部门相关机构 1.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天津市保护风貌建筑办公室 2003年1月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为副处级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负责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腾迁整理、综合整修工作;负责历史风貌建筑改变用途、迁移、拆除、异地重建和装饰装修的管理工作;承担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2.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危改办) ★历史建筑保护管理中心主要职责: 1、负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2、负责杭州市区范围内实施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计划、进度、质量、安全的日常管理; 3、承担历史建筑保护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 4、负责历史建筑的动(搬)迁、修缮和维护日常管理。 ★城市危旧房屋改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危改办)负责全市危旧房屋改善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政策制定等管理工作。 3.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安全维护管理处(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办公室) 1、负责全市危房改造管理; 2、负责全市房屋维修的行业管理; 3、负责全市国有直管公房的监督管理;

4、负责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安全、使用、修缮的日常监督管理; 5、负责全市环境创新和立面整治的组织协调和管理。 4.上海市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房屋修缮和改造管理处(历史建筑保护处) 1、研究拟订房屋修缮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 2、负责旧住房修缮和改造管理; 3、指导监督房屋安全使用管理和防汛防台安全管理; 4、负责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和房屋检测鉴定行业管理; 5、负责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参与历史风貌区建设项目的 管理; 6、指导协调区县开展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 7、牵头协调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 室工作。 5.沈阳市房产局(对应的应为):物业管理处 起草物业管理和房屋修建管理法规、规章草案; 负责全市各类物业和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工作; 组织房屋勘察,负责房屋修缮管理工作,提出危房改造意见和危破房改造建议规划; 组织全市房屋防汛;拟定住宅、非住宅房屋租金标准;指导公有房屋经营管理; 负责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联系物业管理协会工作; 负责直管公房统计、出售、接管、收购的管理工作;负责直管公房经租、转租、房屋养护和使用,管理房屋租赁合同(证)。

中国古建筑论文: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

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 中国古建筑最早成型于商周时期,在隋唐时期出现第一个高峰,并对周边国家(如东瀛、高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明清两朝是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尤其以宫室建筑最为突出。这些文物古建筑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够为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要科学开发,确保文物古建筑社会价值的发挥。 1文物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 文物古建筑所面临的破坏性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古建筑已经存在几百年之久,且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多为木材,长期受到风吹日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漆剥落、木材开裂等问题普遍存在;二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建设,对于市区内一些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到位,给古建筑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这些文物古建筑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结了古代建筑工匠的才能与智慧,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和符号。我们呼吁加强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激发当代建筑师的灵感创新,以古建筑文化作为艺术灵感的源泉,促进我国现代建筑的多样化发展。因此,开展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物古建筑保护和开发面临的问题 2.1文物保护意识普遍不强 对于多数人来说,文物古建筑的功能仅局限于旅游欣赏,对其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缺乏足够认识,不仅是广大群众,甚至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也缺乏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能及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例如,许多文物古建筑没有安排专人进行打扫和看管,久而久之,这些古建筑内部就会堆积大量垃圾,不仅应有的文化功能得不到体现,而且给建筑结构造成了破坏,其利用价值也被大大降低。 2.2文物保护经费相对不足 文物古建筑是一种潜在的经济资源,如果地方政府能够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就能够利用古建筑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文物保护经费没有纳入到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导致辖区内的文物古建筑常年得不到保护和修葺,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受到影响。例如,一些国家级或省级的古建筑景点,能够得到较为充足的资金投入,但是地市级、县级的文物古建筑,由于不能创造旅游收入,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投入足够的经费,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工作都得不到正常进行。 2.3文物古建筑利用率较低 文物古建筑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经过宣传和包装后,还能够发挥一定的旅游经济价值,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等。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或不出名的古建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却没

作文素材之历史建筑保护

2018届高三级阅读素材二传承与发展(历史建筑) 在文化的长河中,祖先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宝贵的遗产,如璀璨的星星,悬挂在历史的星空上,让我们感叹不已,仰慕不已。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秦砖汉瓦;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传说典故……激励着后来人在这条道路上执著地拼搏着,跋涉着。面对人类遗产中的历史建筑,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它? 一、可悲:中国城市建设十大雷同 趋同化已经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又不可逆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是似曾相识,甚至“千人一面”。它们之间到底在哪些方面彼此一致,才会有这般的雷同? 广场在城区中央修一个大广场曾经是许多地方官员的“政绩时尚”。于是一个城市一个大广场,无一例外。有的地方连小小的县城也拆除民房,修建广场。这些广场修好后大都闲置无用。夏天酷日暴晒,冬天寒风回荡。 罗马柱广场上必有喷泉和一排罗马柱。谁也不知这种舶来的罗马柱是干什么的,谁也不知为什么偏偏都要造这么一排怪模怪样的柱子。最多站在前边照个相,但也不新鲜,因为无论走到哪个城市都能见到这种冷冰冰的围成半弧形的一排洋柱子。 洋房更雷同的是住宅楼,全国各地的住宅都像是一个公司设计的。无论是多层的公寓,还是单体的顶尖小房,全都一样,愈洋愈好,一片一片,排列整齐,布满大地。有的连名字也相同,比如罗马花园或帝豪广场。 水泥树人造景观是中国城市很热衷的事。用自来水造瀑布,用膨化塑料堆假山,用水泥塑大树,喷上绿漆,到处可见。北方城市常常用水泥在街头造一棵气根长垂的大榕树或几株南国风情的椰子树。最神奇的景象倒是这种人造树可以四季常青。逢到三九,天寒地冻,水泥树依旧绿意葱茏。 明清一条街历史街区和古建筑全拆光了。外人来旅游,没有历史怎么办?外国人来参观,没有中国特色怎么办?于是每个城市差不多都建起一条明清街。而且只一条街就够了,所以又称“明清一条街”。这种仿古街原本与城市的历史无关,所以既没有历史记忆,也没有人文积淀。其建筑好似港台的武侠电视剧,只要是古装就行,半今半古也凑合。灰瓦顶子红柱子,再挂几盏大灯笼。全国的明清街的模样全是一个样,甚至连里边卖的东西也差不多。 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别的城市却愈来愈熟悉。别看当今中国是商品经济的时代,我们新造出来的城市却像计划经济时代的暖瓶——全国一个样! 二、时评选辑 1、《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何以对等》 山西晋城市泽州县半坡古村,有明清院落古宅六七十处。2007年,该村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就在同年,当地部门以煤矿开采为由,将全村近200户居民进行了强制搬迁,又以复垦名义将古宅强制拆除。 都说历史是一座无价的城池,但在金迷纸醉的利益面前,其实也可以灰飞烟灭,干脆什么都不是。晋煤集团和当地政府达成协议,迁走占地32亩的半坡古村,可采掘原煤300余万吨,如果按照500元一吨的均价计算,可为企业创造效益15亿。为了脚下的煤,断了历史的路。 留不住的古村落,被待价而沽的古建筑,代言了这个浮躁时代的错位与缺位。一则,文物保护部门何以失声?二则,行政规划的手何以乱伸?征地、拆迁、采矿……千丝万缕又千头万绪,岂是一个部门能“乱作为”?地方行政生态如此,古村落不过是“意料中事”。一座古村落与“300万吨煤”,在天平上称量出的,不仅仅是“利益”二字。 2、《让古村落融入现代文明的风景》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下,有曲折小巷,有潺潺流水,还有青石板上徜徉的游人。一个年轻人,举起手机对着一座明代民居墙壁上贴的二维码一扫,转瞬之间,古建简要信息已在方寸之内。前不久,在安徽黟县宏村,看似不经意的这一幕,却引人遐想。历尽沧桑的古村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将有怎样的未

2018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2018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与就业前景分析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以建筑学学科为基础,主修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兼修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学、建筑技术科学、艺术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内容,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历史建筑与历史环境保护与再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着重培养有较高建筑学素养和特殊保护技能的专家和未来的专业。 2、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如今在国内,保护人才的培养却和保护项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护人才严重欠缺,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就业前景很广阔,毕业生一般从事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相关的工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设计、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从事建筑、规划、景园等领域的相关工作。毕业生主要成为在城市与建筑遗产保护、文物保护系统中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历史城市与历史建筑保护等方向的设计、科研、开发、管理的专门人才。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毕业生可报考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学(专业学位)、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房地产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其他行业 5多元化业务集团公司 6广告 7物业管理/商业中心 8环保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师、方案设计师、园林设计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景观设计师 2景观方案设计师 3景观施工图设计师 4方案设计师 5施工图设计师 6植物设计师 7园林景观设计师助理 8景观设计师 工作城市: 毕业后,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多,大致如下: 1上海 2北京 3深圳 4南通 5广州 6杭州 3、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历史保护意识的迅速发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在我国正呈现出快速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欧美建筑设计市场中,超过7成业务为旧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项目,大多数设计机构和建设主管部门都配备有大量历史保护的人才。而在国内,保护人才的培养却和保护项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护人才严重欠缺。

论文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欧洲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创新 摘要 欧洲人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一直以来都是都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以前低密度、低技术的老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了,一些历史城市、街区、建筑都面临改造的时候,各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历史建筑保护的法案条例不断颁布。同时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建筑保护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举动,而其结果褒贬不一,但是可以看出,整个欧洲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热衷。在本文中主要阐述了欧洲国家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国家保护的侧重及方式,最后重点列举了四种历史建筑保护模式及相关案例。 关键词:欧洲历史建筑保护模式 正文 1.欧洲建筑保护发展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欧洲古建筑保护始于1931年的《雅典宪章》,首次提出了古代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指导原则。1964年,《威尼斯宪章》进一步阐述了古建筑的保存原则和技术要求,其理念与指导思想也与时俱进,成为影响深远的纲领性文件,它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提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与方法。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从建筑单体扩大到建筑周围环境、城市和古村落。《威尼斯宪章》也界定了古建筑遗迹的定义,保护修复的原则,以及古建筑日常使用保护的方法,和成果发表方面的细则。之后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又补充了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方面的细则,而1975年《建筑遗产的欧洲宪章,1982年作为《威尼斯宪章》的附件的《佛罗伦萨宪章》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古建筑保护工作。在其高瞻远瞩的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古建筑保护方法愈加严谨科学,效用显著,成果斐然。 2.欧洲各国的保护方法与侧重 欧洲国家的“性格”迥异,也导致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和侧重也不径相同。希腊成立了古迹保护审核会,政府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对历史建筑保护拥有职能优先和特权干预。严谨的英国人则通过不断立法来保护古建筑,早在1882年,政府就颁布了《古迹保护法》,1890年又颁布了《古迹保护法修正案》,1913

古建筑存在与保护调研报告

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拓调研之风,构新农风貌” ——古建筑保护的调研 调研时间:2010.07.07---2009.07.10 调研人员:杨敏范凯伦刘思阳 完稿时间:2010. 09.05

目录 ●序 (3) ●龙游溪口地方民居建筑的存在与发展 一.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4) 1.建筑概念 (4) 2.建筑的发展形成 (4) 3.地区古民居的发展背景 (4) 4.我们的相关认知 (6) 二.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 (7) 1.古民居的主要特点 (7) 2.民居的结构形式 (9) 3.民居的材料形式 (11) 4.民居的艺术形式 (14) 5.古建筑现状分析 (17) 三. 古民居建筑保护形式的探讨和对比 (18) 1.民居建筑的保护形式 (18) 2.地方保护典型案例 (22) 四.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存在现状及保护的建议..(25)●结束语 (29) ●附录一 (30) ●附录二 (33)

龙游古建筑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杨敏范凯伦刘思阳(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励志风”赴衢州暑期社会实践队 序 2010年7月7日至7月10日期间,我们作为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暑假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一行11人前往龙游地区,对当地古建筑做了相关调研。走访的对象主要是溪口镇及其附近村落。 此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走访龙游溪口地方的相关部门和村镇乡社,了解当地古建的一些存在现状和保护措施,将它与其他地方古建筑的保护形式作出了相应比较,以此来探讨这些古建筑的生存与保护。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龙游溪口古建筑保护的合理道路,能引起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村名的重视,改进改善现有状况,使古建筑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政府能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手段,使古民居建筑为带动当地经济和了解当地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一龙游溪口古民居建筑的发展背景 在针对龙游溪口地区的古建筑(主要以民居为主)作出相应的剖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 中国古建筑保护是文物保护的一部分,是继承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对古建筑保护的理念和内容,分析了在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开展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标签:古建筑保护理念传统工艺 前言: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中独树一帜,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与西方石制古建筑不同,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无论是木质材料的构架结构,还是榫卯结合的形式,都表现出中国独有的特色。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应清楚古建筑的损坏特点和修缮方法,在修缮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与艺术的价值,经常维修,从而使古建筑永葆健康状态。 一、中国古建筑保护的理念 由于古建筑是一定时期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艺术品,因此都具有各自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保护与修缮的过程中,针对的只是古建筑的物质组成部分,而不改变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因此在保护过程中,针对不同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意义评估,从而拟定不同的保护对策[1]。 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古建筑保存状况的研究,通过对其材料、保存环境等的研究,找出古建筑损坏的原因和实现古建筑长期保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和现代的技术,对古建筑加以保护和修复。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相关的资料,而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想象随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古建筑的历史原貌。 二、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内容 对古建筑的保护,首先要保护的是古建筑的本体,包括古建筑原先的平面格局、造型以及艺术风格等,每个古建筑都有自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古建筑,就是不改变古建筑的原状,不损毁、改建或者拆除古建筑。古建筑的原状,指的是古建筑最初建成时的样子,通过建造时间、类型和工艺手法等找出依据,从而恢复其本来面目,再现当时的风采,进而保留古建筑的文化传统特性。 其次是保存古建筑的材料,以及原有的结构[2]。古建筑的材料主要由木、石、砖、瓦、灰五种构成,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缺乏,木材通常是供不应求,基于此种现状,我国的古建筑方式需要采用现今的建筑方式,而湿木材通常难以保证古建组修缮的质量。砖瓦的制作也是古建筑修缮的问题之一,由于传统工艺的大量缺失,现代的砖瓦厂很难烧制出原有的砖瓦,从而使古建筑修缮质量大打折扣。建筑结构决定着建筑类型,古建筑在修缮过程中如果不能保持原有的建筑结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技术的实例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法的实例应用研究,在具体和可操作的层面上,为古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例,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较全面的应用城市古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基本方法,更好的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古建筑;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基本方法 1、历史建筑的分类 1.1文物建筑 文物建筑是指尚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经市人民政府审定并公布的各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文物建筑首先是文物,其次才是建筑,其保护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必须遵从不改变原状的原则。 1.2文物保护单位 我国的《文物保护法》规定:革命遗址、纪念性建筑物、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文物,应当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这实际上是将一切不可移动或不应当移动而需要原地保存的文物统称为“文物保护单位”。 1.3一般历史建筑 不同于文物建筑或文物保护单位,一般历史建筑并不强调重要历史意义。这类建筑物、构筑物数量较多,是历史街区的主体。 2、城市历史建筑保护的基本方法及适用性 2.1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建筑,主要的方法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的保存历史的原真性,但是对于这类建筑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应该适当赋予建筑新的功能,使其能够被合理的利用。例如重庆湖广会馆的修缮,会馆在重庆明清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社会生活、文化方面都对重庆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重庆湖广会馆见证了历史上“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反映了明清时期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盛况及兴衰变化,是研究重庆城市发展史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图1)(图2)。 图1修复前的湖广会馆图2修复后的湖广会馆湖广会馆衰落后,大多都改为它用,或作为工厂、或作为仓库(禹王宫),或为居民居住(齐安公所)使用,使用者对建筑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建、加建,严重地破坏了原有的建筑形式。保护工作者通过对湖广会馆院落空间的清理以及对禹王宫、齐安公所内部空间的恢复,使湖广会馆建筑原有的山地院落空间和内部空间特色显露出来,恢复了湖广会馆本体的真实(图3)。① 图3 恢复齐安公所原有院落、天井 而针对历史街区中历史建筑的修缮与更新,其立面造型以修缮为主,内部

古建筑保护开题报告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汕头小公园为例 开题报告

一、题目及关键词 1.论文题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以汕头小公园为例 2.关键词:古建筑;汕头小公园;保护;利用

二、立题依据 (一)研究目的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难以计数的、美轮美奂的古建筑,诸如苏杭的园林、北京的故宫、闽南的古厝等,这些古建筑不仅具有建筑美学的价值,它同时也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保护、开发、利用好古建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传统文化的逐渐复兴,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古建筑的代表,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汕头小公园特指中山纪念亭,而广义的小公园则涵盖了永安、永和、永泰、永兴街和升平路,以及怡安、棉安、万安、吉安街和镇邦路,也就是汕头人口中的四永一升平、四安一镇邦,此外尚有南生百货大楼,它们承载着汕头“百年商埠”的历史记忆。以此为例研究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具有典型性。本文希望通过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现状的分析、原则的探讨、问题的指出以及对策的研究,为汕头小公园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些许经验,进而为广东乃至全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做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研究意义 本文以汕头小公园为例,探讨了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它具有以下几点研究意义: 第一、古建筑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一座城市兴衰荣辱与历史沧桑。在地区历史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古建筑日益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例如岳阳楼之于岳阳、黄鹤楼之于武汉,因而,它的保护与利用也就具有了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汕头小公园是汕头商业历史发展的见证,典型的如南生百货大楼,承载着几代汕头人的历史记忆,对它的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汕头更好的传承自身的商业文化、潮汕地缘文化,进而凸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 第二、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除了具有文化意义以外,它还有丰厚的现实价值。当代社会,以旅游为导向的第三产业日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少地区的古建筑更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汕头市政府开始改造小公园,后因资金链锻炼夭折,2009年政府重启改造项目,但至今仍存于困境之中。汕头小公园是汕头是曾经的商业中心,以南上百货大楼为代表建筑具备深厚的经济价值,对汕头小公园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有助于政府从以往的改造困境中抽身出来,更好地开发汕头小公园的经济价值,使其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古建筑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它广泛地存在古今中外的各个地区,因而,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汪光耀 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说明了徽州传统建 筑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徽派传统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保护对策 [Abstract]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miracle of the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blems that exists.Then the author recommends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Measure 皖南古徽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世界所瞩目,享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因此,为切实保护好徽派古建筑,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尤为重要。 1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1保护形势,局面严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利益驱动,全市范围内盗卖古建筑和古建筑构件时有发生。一些人打着“易地保护”的幌子,不择手段购买国有祠堂和私有建筑,然后堂而皇之重建起来,以为奇货可居。有的将古建筑迁建到旅游景区,作为生财之道。皖南有部分民宅、祠堂因无人居住或无人看管,构件多有被盗。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时有发生砖雕、石雕构件被盗的事件。还有一些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图一点小利,被一些文物贩子所利用,私自出卖古建筑构件。此外,近年来,整幢购买古建筑的现象频频发生。 1.2量大面广,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名城历史文化和风貌的体现,而其中的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历史建筑的数量也是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最重要的依据. 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建议.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以修缮和改善为主,即不改变其外部历史风貌,对其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内部设施,使用功能做适当的变动,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鼓励有利于保护的各种使用功能,引用市场机制解决历史建筑的保护、维修、臵换等,探索出适用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新路. 项目概况 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开封市老城区东偏北的区域,是老城区内划定的两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相邻周边用地多为未经改造的低层民居,建筑风格及色彩,空间尺度上较为协调,保持着良好的古城风韵.双龙巷传统民居保护区以北方古城传统四合院住宅形式为主,是清末民初民用建筑的典范,较好地保留了当时的居住格局,在开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具有相当重要地位.

居住在双龙巷的居民几乎人人皆知双龙巷的故事,相传宋代皇帝赵匡胤, 匡义两兄弟曾住该巷,古代皇帝称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后开封城几遭破坏,现在仅存在的一个龙头为清代所建,其表面虽已斑驳,却依然是附近居民的骄傲. 保护范围及价值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是域,其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水车胡同,轱辘湾街一线,南至朝阳胡同,东至塘坊口街,南聚奎街,屈家胡同一线,西护面积16l7公顷.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至以开封市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为例延寿寺街,南至财政厅东街,平等街一线,东至内环东路,西至北道门,右司官口,北兴街一线,面积侣.8 公顷. 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是以双龙巷、双井巷为代表的开封古城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传统居住街区. 历史建筑集中,风貌相对完整.留存较多的有传统特色和文革历史特色的民居院落,有关于赵匡胤、史可法等传说。规划要点搬迁区内所有工厂,为街区保护提供发展用地.恢复僧忠亲王祠、史可法祠等历史古迹.最大范围的保护双龙巷街区历史风貌完整的区域,积极修缮历史建筑,改善居住环境.划定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保护建筑,重点修缮,并整治建设周边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尤其道路改造及宅院内部给排水工程改造.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和方法 古建筑保护修复的原则是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存在的建筑不应重建、考古发掘应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 纪念建筑、石建筑、石窟寺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修缮工程,应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系指始建或历代重修、重建的原状。修缮时应按照建筑物的法式特征、材料质地、风格手法及文献或碑刻、题铭的记载,鉴别现存建筑物的年代和始建或重修、重建时的历史遗构,拟定按照现存法式特征、构造特点进行修缮或者采取保护性措施;或按照现存的历代遗存、复原到一定历史时期的法式特征、风格手法、构造特点和材料质地等,进行修缮的原则。 依工程性质,可分为五类,如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2、抢险加固工程,3、重点修缮工程,4、局部复原工程,5、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 保养维护工程系指不改变文物的现存;结构、材料质地、外貌、装饰、色彩等情况下所进行的经常性保养维护,如屋顶除草勾抹;局

部揭瓦补漏;梁柱、墙壁等的简单支顶加固;庭院整顿清理、室内外排水疏导等小型工程。此类工程就由管理或使用单位列入年度工程计划和经费预算,作为经常性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加固抢险工作,系指建筑物、石窟岩壁以及壁画、造像、石刻等发生危及文物安全的险情时所进行的抢救性措施,诸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抢救性措施。此类工程须在技术检查的基础上制定抢险加固方案,报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进行。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报时,须补报备案。 重点修缮、局部复原工程,系指对文物进行较大规模的重点修缮或局部复原工程。此类工程必须事先做好勘查测绘、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工程设计必须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提出《修缮、复原工程申请书》报经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批准之后,方得进行施工。 保护性建筑物与构筑物工程,系指为保护文物而附加的安全设施,诸如排水防洪堤坝、防水房、亭、新加窟檐等。凡此类构筑物或建筑物,须与文物及环境风貌相协调,不可喧宾夺主。对文物本身和其周围的历史残迹,必须严格保护,不可因附加安全措施而遭受损坏,附加的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方案,报请相应的文物主管部门核准后方可施工。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房屋修缮工程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施工方案

第一章、编制说明及编制依据 一、编制目的:在掌握图纸、理解现场的前提下,编制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针对本工 程文物建筑修缮提出实施方案,为工程实施提供依据。 二、编制原则: 文物建筑保护性修缮应遵循的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 4.《**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3年 5.建设工程领域其他法律法规。 三、保护修缮施工的总体思路 (一)、对保护区域,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着重对室内外重点保护部位进行保护。在保留大楼原样的基础上真实地保存并保护所有外观现存的特征元素,并使之以一种真实的色彩、质感、沧桑真实地展现外观形象,并对外立面的缺失和损坏的物件按原样进行修复,以恢复其历史面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对保护工程修缮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建筑的特点,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查工作,以文物建筑保护为理念,反映历史现状为特性,坚持“修旧如故、恢复原貌”的指导思想。针对本大楼的保护要求,我们确定本工程的保护修缮应做到如下几条: ?充分理解设计意图,恢复建筑物的原有风格。 ?突出建筑物的历史精华部分,根据设计要求保留具有特色装饰。 ?加强施工前的详细勘察工作,有针对性的采用合适的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做 好以文字、照片为主的同步实录工作。 ?对已遗失、缺损的特色的建筑细部,如扶梯间石材踏步、踢脚、木护壁等依据历 史资料在充分听取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和设计意见的前提下,用同样格式、相似材料及工艺尽可能恢复原有风貌。 ?采取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认真细致地对待每项技术工作,忠于原有建筑风格, 保持该建筑的整体协调。使该大楼既满足现代化、智能化的使用要求,又恢复大楼原有的建筑风貌。 ?施工方案需经专家论证后报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木结构古建筑加固与保护论文

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与保护 摘要:中国古建筑一般以砖、木或夯土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以木结构为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建筑一旦遭到破坏,不可再生,造成历史文化遗产不可弥补的损失。根据木结构的建筑结构特点和不同的破坏类型,讨论不同的破坏症状,例如开裂、腐朽、拔榫等,并以此为基础,介绍相应的加固和保护的方法。为木结构古建筑的加固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1 引言 中国古建筑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地面文物,它既是名胜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和继承遗产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历史文明的见证,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木作结构,这种结构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其影响远及东亚各国,成为东方建筑的代表。但是古建筑修建年代长久,加上风雨侵蚀、、微生物破坏、温湿度的交替变化及维修不善,结构的本身已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梁柱变形、节点拔榫等。因此有必要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加固和保护。 2.破坏类型 古建筑木结构长期受到外力(风和地震)和自然作用(雨雪侵蚀或微生物破坏),导致其结构材料性能下降,由此产生不同类型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2.1 开裂

一些木材由于在制作当时没有干,其表面部分比内部容易干燥,而木纤维的内外收缩不一致,年久后由于木料本身的收缩而产生裂缝;或由于梁、柱受荷时间过长,木材本身材质下降导致抗拉、压、弯、剪性能降低,使得在外力作用下木材产生开裂现象。 2.2 腐朽 木结构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腐朽,腐朽使得梁、柱构件抗拉、压、弯、剪截面面积减小,承载力降低,对整个木结构非常不利。 2.3 挠度 木梁在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由于材料性能老化造成木材弹性模量降低以及抗弯能力下降,导致跨中挠度大大超过规范允许值。挠度不仅仅影响古建筑的外观,而且长期发展下去容易使木梁产生受弯破坏。 2.4 拔榫 在长时间外力作用或木材本身收缩等因素影响下,梁、柱节点位置很容易发生拔榫现象。拔榫使得梁、柱构件有效受力截面减小,容易产生拉、压、弯、剪破坏,对木结构整体性造成一定影响。 3 加固方法 古建筑木结构构件加固的方法有多种,而且常常几种方法结合使用。常用的加固方法[1-3]有: (1)墩接加固法:即将柱子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通常用于柱根的加固。常见的作法是做刻半榫墩接,方法是:将接在一起的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基础理论 摘要:在城市建设高速增长的今天,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显然已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论文通过对美华村这一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的实践,简要阐述了修缮技术与历史建筑再利用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修缮技术;更新与再利用 1历史价值 如果城市是一本书,那么书中的文字就是建筑。在上海这座蕴藏着无穷魅力的城市中,没有太浓重的城市别墅历史,而老别墅却又像被凝固的华美音符,作为历史的沉积点缀着城市。它们不仅凝结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风云,而且承载着建筑本身的内涵与价值。上海的老建筑与其它类型的近代建筑一起,已成为“时代的缩影”和“历史的年签”。作为上海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象征,美华村具有了人文历史的传承和积淀。走在路上,伴随着两旁粗壮的梧桐树,幢幢别墅静静地深藏在高墙背后,恬静安详,绿树扶疏。从中你不仅能看到旧上海的缩影,而且能感受到独特的海派人文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每一幢老别墅的背后,都藏着一段老故事,都有不同凡响的时代背景,它们是老上海历史的一个个精彩片断。上世纪三十年代,飞虎队将军陈纳德因为喜欢优雅与安静,将美华村五号别墅的金钥匙和完整的爱一起交付在陈香梅的掌心,而每天伴随他们的是一幢幢雅致的别墅。在这里,老别墅的风格各异,既有西班牙风格的印象,又保留了英式别墅的特征,集中汇聚了世界各国的建筑精华,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它们和谐相处,见证着海派文化的兼收与并蓄。然而随着岁月流逝,

物换星移,老别墅也物是人非,历史的尘埃使其日益破旧,清水墙面残旧斑驳,苔痕点点,只有弯弯的小河里,浮萍覆盖了整个水面,一天又一天蚕食着旧日的风采。人们不记得,或许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个喧闹兴盛的城市里,还有着这般别致景色。因此,发掘老别墅的文化内涵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2工程实例 美华村基地位于虹桥开发区边缘,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基地北接虹桥路,南至规划中的古羊路,西侧临近宋园路,东为中山西路;地块占地71 000平方米,基地南北长约500米,东西长约150~240米如图2所示为基地的地貌现状。基地内现有二十幢各式花园别墅,其中在1937年至1947年间先后建成的有顾家花园、麦边花园、郭家花园等构成独立的别墅群。基地内部有很多成熟的树木和通向别墅的小路,在竹林和小溪的包围之下,花园成为了一处秘密的所在。本次项目的主要修缮对象是美华村1号和9号别墅。 3修缮原则与策略 对于美化村这一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别墅群,其修缮应当站在解读老别墅的建筑风貌、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做好保护性修缮工作,恢复其原有风采。修缮要遵循《文物保护法》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通过技术措施,修缮已有的损伤;保护和修缮相结合,深化现状,保留老别墅建筑的原有风貌。 主要的修缮策略有:(1)尊重历史,坚持科学,力求全面地保护整幢别墅的原始风貌,重塑其历史风采。(2)尊重历史资料和确凿的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