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报任安书》赏析

司马迁因写出不朽的名著《史记》而名垂千古,他为不少有为之士写了传记,而对于他本人,却并没有做什么介绍,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说明他写《史记》的有关情况及缘由。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读他给朋友任安的书信《报任安书》来读出他的品格,读出他的形象。

由书信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的品格崇高伟大,形象光彩照人;他有自己的处世之道,更有自己的为人原则,他不会改变自己。用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形容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应该说恰如其分。

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他的朋友任安给他写信,想请他在皇上面前说句好话,免除腰斩之刑。而司马迁当时的处境已很困窘,他不能在皇上面前说话了,但他要将自己的苦衷向朋友说明白,惟恐“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司马迁理应不再给一个被朝廷判了死罪的人回信,以免受到牵连。而且他的《史记》就已经因为对汉武帝的暴行讥讽颇多为其所不容,怎么担得起再有风浪呢?但司马迁毫不犹豫地写了,并在信中淋漓尽致、无一丝避讳地抒发了自己的愤懑之情。这一点就足以表现出司马迁念友情、讲义气的品格。而或许他果真就是因为这封回信而受到了牵连,以至于再次下狱致死,但就更能说明他的品格之高尚。

司马迁有骨气、重操守。他因替李陵说了几句辩解的话,就遭受“最下腐刑”,“身残处秽”,“为扫除之隶,在闒茸之中”,“独与法吏

为伍,深幽囹圄之中”,纵然出狱,也“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他深感自己的行为“重为乡党所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因此,他“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由于处在封建时代,司马迁将遭受宫刑看得极重,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从此他“故且从俗浮沈,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再也不在汉武帝面前“推贤进士”,更不在众人面前“曼辞以自解”,以免“只取辱耳”。由此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一位有骨气、重操守的人。他之所以隐忍着不去自杀,就是因为要完成自己的使命。

司马迁持正理,守公道。他为李陵说话,并非出于私情,只是“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但他“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因此在皇上召问李陵降匈奴一事时,他就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看不惯那些只会阿谀奉承、没有原则立场的大臣。“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而当“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没有一人为李陵在皇上面前说一句公道话。只有司马迁,奋不顾身,而竟至为此而获罪。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这更有力地反衬出他正直的品格。

司马迁眼光远、志向高。他为李陵事件蒙受了不白之冤,“抑郁

而无谁语”,“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那是因为他心里装着自己的宏伟事业,“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也就是说,他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才忍受着如此的屈辱。写完《史记》而死,那也可谓“重于泰山”了。这就是伟人的眼光,这就是伟人的志向。

《史记》对后世影响很大,而司马迁的形象也影响了无数代仁人志士。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高度评价李广的一生,这里也可以借用来评价司马迁本人的一生。司马迁尽管在《报任安书》中运用了不少自谦之辞,委婉之说,但他的崇高品格和光辉形象将永远彪炳史册,激励后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