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对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 社会养老 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结语:提高对老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全社会都去关心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发展老龄事业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建峰: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国际上普遍呈现延长退休年龄的趋势,从而使工作时间大大高于养老时间,而我国目前的工作时间与养老时间之比越来越小。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平均20岁就业,工作35年,养老15年,大体上是合理的。但由于我国实际退休年龄大大提前,在一些城市已形成平均工作25年和平均养老25年“一对一”的局面,而对于一些早退人群来说,工作与养老时间正成倒挂之势。这是世界各国绝无仅有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挤占就业岗位,给就业工作造成困难。权衡利弊得失,至少近期难以实行。因此在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还要做好各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在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从法律、政策上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一.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 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
2.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媒体要充分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形势和带来的挑战及机遇,在电视节目等方面具体的落实。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居安而思危,加大宣传,从而对老龄化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对于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口的宣传,广播电视等媒体应从节目规模、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加以落实。
3.采取开放态度,结合国情,借鉴经验。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养老保障制度。
4.老年人自身方面,需要老年人自己努力更新自己的观念。
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老年人群的这种心理就制约了他们的购买力。所以老年人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自身需要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新的规划。继续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规划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就被划定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根据专家预计,我国未来五十年中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的挑战和它的市场价值
1.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2.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进行过的一次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然而目前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得不到实现。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要为,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并且,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衰退了,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老龄高级人才,如高校和研究所中许多老龄人,仍然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可发展老年教育,出于经济的困难或排除空虚的需要,一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愿望非常激烈,发展老年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2】张振华:“面对老年社会,媒体准备好了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4,30页
【3】“老年观念也要更新”,特别策划2006.05
【4】 高小勇:“老龄化挑战”,南风窗2004.05
【5】 郭敏.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7
三.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建议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老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其实,中国老龄化问题如果会出现种种问题,究其根源应该是由于劳动力的相对匮乏而导致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所以,既然说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相对缺乏而造成中国的经济增长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口的需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其他因素来看中国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在社会政策层面上找到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新途径。
比如,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养老院,吸纳一些年轻人到养老院居住,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推着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结果老人、年轻人各得其所: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学生得到的回报是免费住宿。类似的很具人性化和创意的养老方式就值得介绍和宣传。
论文摘要: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近些年,“中国威胁论”被西方媒体和国际问题研究者大肆“宣传”的同时,“威胁中国论”作为所谓的新角度,又被他们不断的做文章。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等方面做些探讨。
结语:提高对老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全社会都去关心老年人、服务老年人,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发展老龄事业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建峰: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国际上普遍呈现延长退休年龄的趋势,从而使工作时间大大高于养老时间,而我国目前的工作时间与养老时间之比越来越小。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平均20岁就业,工作35年,养老15年,大体上是合理的。但由于我国实际退休年龄大大提前,在一些城市已形成平均工作25年和平均养老25年“一对一”的局面,而对于一些早退人群来说,工作与养老时间正成倒挂之势。这是世界各国绝无仅有的现象。但是。在当前就业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延长退休年龄势必会挤占就业岗位,给就业工作造成困难。权衡利弊得失,至少近期难以实行。因此在考虑延长退休年龄的问题上还要做好各种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在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从法律、政策上保障老年人的权益的同时,也要加强相关法规的监督执行。
一.我国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 决定人口老龄化最主要的因素是生育率下降,它也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生育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的。近几十年来,我国成功地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从而少儿人口及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
2.人均寿命的延长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原因之一。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有了较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数量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必然趋势。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
2.媒体要充分宣传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形势和带来的挑战及机遇,在电视节目等方面具体的落实。保持一种忧患意识,居安而思危,加大宣传,从而对老龄化问题加以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对于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口的宣传,广播电视等媒体应从节目规模、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加以落实。
3.采取开放态度,结合国情,借鉴经验。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养老保障制度。
4.老年人自身方面,需要老年人自己努力更新自己的观念。
老人们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老年人群的这种心理就制约了他们的购买力。所以老年人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自身需要角度出发,都有必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观,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自己新的规划。继续为国家和家庭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的过程。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规划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就被划定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0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根据专家预计,我国未来五十年中老年人口的发展趋势是,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实际上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转变为老年型人口,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二.老龄化的挑战和它的市场价值
1.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另一方面,它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家庭养老方式。但是,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和抚养系数比上升将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普遍产生了“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这样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另一方面,它也导致老年抚养比从1964年的6.3%逐渐上升到2000年的10.1%以及2050年的33%。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两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依靠现有的居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老方式难以实现养老目标。
2.人口老龄化在对社会经济提出挑战的同时,也提供着商业机会。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进行过的一次调查,在发达国家,有3/4的财富掌握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中。而且,随着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指数也在不断地上升。然而目前老龄产业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全国老龄消费者中每年有100亿的购买力得不到实现。换句话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给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针对老年人的需要为,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喜好,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还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包括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并且,虽然人口老龄化,使得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老年人体力上衰退了,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在实现了老年人的价值,增加了他们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缺口,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可以返聘老龄高级人才,如高校和研究所中许多老龄人,仍然能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可发展老年教育,出于经济的困难或排除空虚的需要,一些低龄老年人就业的愿望非常激烈,发展老年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3.经济的发展和伴随的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经济不发达地区人口老化。权威部门预测,未来五至十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将以平均每年五百万的速度增长,2005年将达到一亿三千万,2010年接近一亿六千万。许多农村家庭成为所谓的“空巢家庭”。 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置。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2000年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为10.9%,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2006年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可见,中国未来老龄化对中国的挑战重点在农村。
【2】张振华:“面对老年社会,媒体准备好了吗?”,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4,30页
【3】“老年观念也要更新”,特别策划2006.05
【4】 高小勇:“老龄化挑战”,南风窗2004.05
【5】 郭敏.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J].人口与经济,2007
三.发展我国老龄事业的建议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对老龄事业提出的新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其实,中国老龄化问题如果会出现种种问题,究其根源应该是由于劳动力的相对匮乏而导致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所以,既然说是因为中国劳动力相对缺乏而造成中国的经济增长无法满足庞大的老年人口的需求,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尝试从其他因素来看中国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在社会政策层面上找到解决养老保障问题的新途径。
比如,美国芝加哥的一家养老院,吸纳一些年轻人到养老院居住,让他们陪老人聊天,打球,读报,推着老人出去散步等,满足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形成一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和谐相处的家庭式氛围,结果老人、年轻人各得其所:方便和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学生得到的回报是免费住宿。类似的很具人性化和创意的养老方式就值得介绍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