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陈蕾,人文与传播系
摘要:叶圣陶学者在中国境内被称作是响当当的教育家,同时也兼具文学家和出版家的身份。其密切的关注我国的教育现实,虽无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传世,但先生通过总结和汲取古今中外教育家的先进理论,以辩证的视角去审视过去的教育成果,对这些论点中仍然起积极作用的部分进行传承,而将其中不利于当今教育的部分进行革除。由此他带来了带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主张,并以体系化的形式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该老先生的语文教育主张中吸收智慧,予以简单剖析,第一点先对先生经历及撰写作品的大环境进行介绍,之后对先生在语文教育领域的众多主张予以提炼、归纳,最终以现代语文教育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主张背后的影响力与对今天教育领域的贡献。
关键词: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借鉴意义
目录
引言 (1)
一、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教育思想及语文教育思想 (1)
(一)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教育思想 (1)
(二)叶圣陶先生的主要语文教育思想 (1)
1.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2)
2.叶圣陶的培养习惯说 (3)
3.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阅读和写作 (3)
4.“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4)
二、叶圣陶先生的批判及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 (5)
(一)叶圣陶先生对当时落后的语文教育思想的批判 (5)
1.对落后语文教学方法方式的批判 (5)
2.对当时语文教育“重内容,轻方法”的批判 (6)
3.对当时为考试而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批判 (6)
(二)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 (6)
1.其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设置沿革 (6)
2.语文课程历史梳理 (7)
三、叶圣陶先生的教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8)
参考文献 (1)
引言
叶圣陶已经积淀了超过70年的语文教育探究经验,并且这其中,先生一直围绕本土教育领域发光发热,对语文教育整体投入了众多精力,构成了极大的支持力。叶圣陶先生从批判和继承传统语文教育出发,提出“语文是工具”的性质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的任务论,“教是出于不必再教的目的而开展的活动”这一主张,并指出升学不是设置考试的唯一目的,向我们展示了习惯的价值等。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国正曾说过:“在当今国内这一领域中,叶圣陶的作用在80年代时也依然有着巨大影响力,历时跨距离最大,而这无数教育财富,是其他人无法与之媲美的;可以说他老人家是泰斗级别的人物,数百年下去也不会遗忘这些光芒和价值。”
一、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教育思想及语文教育思想
(一)叶圣陶先生的整体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整体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三点,分别是“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以及“从做种学”。教育即生活教育实际上便是生活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校与课外的社会生活相一致,从而使教育更加具备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学校即社会”是对“教育即生活”的进一步引申。叶圣陶先生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这样才能使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的结合才能实现整体的人的发展目标。“从做中学”是指在教育中应当为学生提供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戏中进行学习,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贯彻“从做中学”这一原则,就要使学校活动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且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叶圣陶先生的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着重强调了实践在学生学习中所占的重要性。关于思维与教学方面,叶圣陶先生指出学校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唤起思维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领会知识的思维过程,掌握了思维过程也就是学生找到了明智的学习方法。当然,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肯定了思维理论的意义。皮亚杰指出,了解儿童思维的结构以及儿童与成人心智之间的关系是唤起思维的重要前提。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必须为唤起思维做好准备。总之,叶圣陶先生整体的教育思想集中在实践性、社会性以及思维性上面。
(二)叶圣陶先生的主要语文教育思想
吕叔湘最先发现叶圣陶相关主张的宏大价值并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
1980年时,他在文章中对叶圣陶相关主张做出了比较详尽的归纳,本文也吸收了这些信息,后文中专门予以解读。同时,吕叔湘先生认为,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点并不会过时,反而对后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都有着借鉴意义。
1.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
语文的宗旨、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和动机,决定了相应的目标设置及传授模式等,这一基础科目的界定,便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以来有着旷日持久的争论。1980年,吕叔湘先生作序时便指出:“整体上观察下来,叶圣陶的这些主张里,核心思想涵盖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作为平时无法脱离的工具存在”,这一点可以解释他对语文的内涵理解。
古代语文这一科目比较笼统,涵盖了天时、政治、人伦等多种内容,综合性比较强,但不够确切。1964年时,叶圣陶通过自己的理解重新定义了语文:“语文这一称谓,从我1949年时提出,便代替了之前的国文一说,称谓比较统一的说法。当时想来,说便是语的意思,文便是写的能力,一个强调实用性,一个强调书面性,两者都很关键,缺一不可,因此合起来形容。”叶圣陶的这一总结,格外强调了语文对说和写的能力的培养,他表示,语文仅仅是通往其他用途的渠道、工具,它本身无法作为目的存在。他又进一步指出,语文的功能性表现在思维同交际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定型。”
个体的内在看法,其实可以借助内外语言进行呈现,从外在来看,主要由口语及书面语共同构成表达渠道。语言和思维联系密切,只有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强,思维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语言水平也应当从思维上寻找支点,思维敏捷后自然会辅助语言表达获得良好收效。这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教授,本质上是对其思维予以指引,在养成思维后,其他能力自然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再去构建,而关注这一点后,相关教学、接收质量都会有所增强。
第二,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没有人会是一个孤岛,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着交流和沟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必然会借助于语言这一媒介,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斯大林也曾说过:“语言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结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得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语言是一个人心中所想的外化,是一种外部变现的形式。
除上述两点外,叶圣陶先生站在教育全局的角度还提出,语言是学习的工具,其他的各科学习中都要用到语言。语文学科不应该过分的承担“人文教育”的重任,而是要学生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能够自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