鹣鲽情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鹣鲽情深
作者:绿蒂
来源:《源流》2014年第03期
照片中的两位老人,是一对相识75年、携手走过68个春秋的革命伴侣——杨应彬和郑黎亚。
1938年,杨应彬认识了同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战地服务队工作的江苏省海门县灵甸镇人郑黎亚。
郑黎亚后来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地下特别党支部第四任支部书记。
潜伏敌营十年期间,杨应彬和郑黎亚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他俩约定,“日寇不灭,不以为婚”。
直到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次日,两人才在报上刊登订婚启事。
当时的地下特别党支部这一战斗集体,一直在四战区张发奎司令部坚持战斗。
从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转入危机四伏、斗智斗勇的隐蔽战线,他们潜伏在国民党战区司令部从事统一战线工作。
抗战胜利后,截获蒋介石企图将在深圳大鹏湾集结的2400多名东江纵队和华南其他纵队骨干进行“围而歼之”的重要情报,及时通知党中央,通过媒体报道,将蒋介石的阴谋公告天下,使东江纵队人员最终安全撒离。
潜伏十年不辱使命,直到1947年,最后坚守岗位的杨应彬、郑黎亚根据上级指示撤离,回到香港。
经过短期学习,杨应彬到粤西任粤桂边纵队参谋长,郑黎亚到粤东任梅州公学教育长。
建国初期,杨应彬在叶剑英领导下的广州军管会任副秘书长,后历任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郑黎亚率华南工作团接管广州一、二纺织厂,后历任市妇联秘书长,组建省委党校、市委党校,文革后历任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市委副秘书长。
不论是敌营“潜伏”十年,或是解放战争兵分两路,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为国家的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公正清廉,顾全大局,高风亮节,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体现出真正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从工作岗位上离退下来后,杨应彬和郑黎亚仍离而不休,耕耘不止,收获丰盛。
他们十分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党的建设,关心国家的经济发展,关心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成长,多次向贫困山区进行捐助,累计捐款10多万元。
晚年,杨应彬、郑黎亚夫妇合作出版了《金华集》、《东廓吟鞭》等著作。
其中,《金华集》记录了杨应彬入党后从事革命斗争60年的峥嵘岁月,文集中《六十年的战斗历程》一文,由杨应彬口述、郑黎亚记录而成。
《东廓吟鞭》由郑黎亚在年届八十之时,用毛笔一笔一划抄录杨应彬的主要诗词作品编录而成。
“自幼早将身许党,丹心一片向阳红”,是两位老人几十年革命生涯的真实写照。
75个春秋,从战争年代一路走来,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书写下一段段令人称道的革命传奇;68个冬夏,他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成就钻石婚传奇,成为一对德高望重、深受人们敬仰的革命夫妻,为后人树立起模范夫妻的典范和后辈学习的楷模。
文中照片源自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任何摆拍成分,一切源于自然。
杨应彬30年前因中风以致腿脚不灵活,郑黎亚勤练气功,三十年如一日,风雨不改,每天给老伴做穴位按摩,从头到脚,一做就是45分钟。
拍照当天,95岁的郑黎亚正在为93岁的杨应彬做穴位按摩。
看着这感人的一幕,孙婿李继明豪不犹豫取出相机将此刻定格。
快门响起,拍摄人的视线已模糊……
2013年12月16日,郑黎亚老人因病逝世,享年95岁。
人们常说永远有多远,可能一个转身已是永远。
这是孙辈为奶奶拍的最后一张照片,它成为家人对奶奶思念的永恒记忆,也让人们更真切地记住了这对情深意笃的老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