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 平等互助关系 共产主义社会
按需分配
(3)生产关系的类型
氏族成员平均所有 奴 隶 主 所 有 生产 归 资料 地 主 所 有
原 始 社 会 奴 隶 社 会 封 建 社 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 本 家 所 有 全社会共同所有
私 有 制 社 会
公 有 制 社 会
1、生产力 (1)定义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 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生产力的结构
生产力
劳动 者 劳动 对象 劳动 资料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2、生产关系 (1)定义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
(2)生产关系的内容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2. 社会意识及其结构
(1)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现象的总称,它 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 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 等等。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物质即社会存在的反映,这 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属性。它体现了人们对自己周围 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铁器
大机器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发 展 变 化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 不平衡性。
经济状况:
德国
德国
落后于
法国
法国
落后于
英国
英国
社会意识:
先进于
先进于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 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
赫拉克利特
黑格尔 马克思
辩证法的发展过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 的反作用。
社会也是这样。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犹如建 筑物的地面以上的部分,我们称之为上层建筑;这些上层 建筑又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即建立在一定的经济 制度或社会经济结构之上,我们把它称之为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 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决定
社会存在
反映、反作用
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内容看,社会意识是 社会存在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的产生看,其根源在于 社会存在的需要。
从社会意识的发展看,社会存在推动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3.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列宁指出:“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 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
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看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
观规律性,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 的根源;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 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 以自然史的精确性去考察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① 宿命论——用超自然和超人类的神秘力
量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历史。把绝对精神、上帝、
神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和根本动力。把社 会发展看成是天命的安排。 ②唯意志论——把社会历史看成纯粹的主观 意志的产物,主张人的精神、意志决定社会历史
的发展。突出表现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即英雄
第一 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 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 (1)定义
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和与它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和过程,包括地理环境、人
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现象的总称,它包括人们的政
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
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决定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 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唯物史观
决定
(1)唯物史观
恩格斯:“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
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 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
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
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 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 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3年版第19卷,第374页。)
社会生产总过程
所有制 生产 起点 生产 关系 分配 交换 消费 终点 消费 关系
最 基 本
生产 关系
中介环节 分配和 交换关系
狭义生产关系
广义生产关系
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
所有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相互关系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分配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工资、剩余价值 按劳分配
只是天的副本,把封建的皇帝说成是天在人间的代表,称皇帝
为天子,是君权神授。
卡莱尔(1795---1881),英国散文作家、历史学家、
唯意志主义者。
主张历史是“英雄”、“领袖”创造的,全世界的历 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
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
界历史的灵魂”。他比喻说,人民群众的作用就象数学中 的一串“0”,而英雄人物则是“0”前面的数字。没有英雄 人物,人民群众没有任何意义。 著名德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1844—1900)认为,
“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而
人民群众则是“奴隶”和“畜群”,是“超人”用以实现 其意志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领域中,包括 旧唯物主义在内,其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所 以说那时是唯心史观占统治地位。 因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贯穿于哲 学发展的始终,而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则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才开始。
社会意识形式
按对经济基础 的不同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的 其它社会意识 形式
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 觉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等 属于上层建筑 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等,是社 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不 属于上层建筑
3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史观。
例如,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770-1831) 认为在人们思想动机的背后,还有一种决定人们思想动 机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并不是社会历史本身内部的一种 物质力量,而是一种凌驾于社会历史之上的某种神秘的精神
力量,黑格尔说这就是绝对精神。
西汉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 104年) 提出天人感应的理论,他把天看成是最高的主宰,人间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 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对于社会历史,从纵的方面来看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与适 应这一发展而变革的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横剖社会发展的 一定阶段,我们就会发现,整个社会的结构类似一座建筑物。 任何建筑物都可以分为基础和地面上的建筑两个组成部分,这 两个部分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基础是具有决定意 义的。
促进作用 质的方面 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 的反作用 程度深浅
量的方面
范围大小 时间久暂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一 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人口因素
①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 长速度等。 ②人口因素的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因素中数量、质量、构成等具体因素如何,
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③人口因素不是社会性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些条件的变更。”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实践 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 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地理环境
①地理环境因素: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 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山脉、土壤、河流、森林、矿藏、 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等。 ②地理环境的作用 (1)是人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2)影响着社会发展的速度,并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 济发展带来特色。 (3)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生存和
生产力
生产关系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 产力的状况,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3)生产方式
①生产方式的含义: 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②生产方式的作用:
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第一,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结构和面貌,制约着人
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2)社会意识的构成
产生于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实践,是个人独特的社会 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 如集团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是人群集合 体特定的结构、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 反映
按主体不同
个体意识
群体意识
社会心理 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
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 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 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 的、定型化的意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即它们二者何
者为第一性的,何者为第二性,谁决定谁?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 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
世纪经典大情话
• 1900年:“你比咱大清 的娘娘还要俊!” • 1910年:“有你陪我, 让我做皇上都不干!” • 1915年:“都已经是民 国了,还不让我亲一 口。” • 1930年:“你放心地跟 着红军去吧,俺等你一 辈子!” • 1935年:“我已经决定, 组织上也同意了,你就 做我的最亲密的战友 吧!” • 1945年:“小日本让我 等了你八年,我就还你 八十年的情!” • 1950年:“多生几个娃 吧,为咱新中国添砖加 瓦。” • 1985年:“把你的爱交 给我承包吧!我一定种 好咱的自留地。” • 1995年:“我对你的爱 没有涨停板。” • 1999年:“爱你在世纪 末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