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探究经济 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商业的发展 (1)商周:商业产生。 (2)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5)明代:会馆、商帮出现。 2.“市”的发展 (1)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 不大。 (2)唐代: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 主的工商业市镇。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 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 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 六七十家。 [解析] 宋代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 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 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 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 除D项;因此选C。 [答案] C
[真题4] (2011年高考浙江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 (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 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 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 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B项认为会馆是“地方商业中心”是不 正确的。 [答案] B
[真题2] (2011年高考江苏卷)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
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
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张瀚认为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是农业和商业平衡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对农业无害。它们之间
的比重在于国君。故C项正确。“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可以看出A项错
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从“人主操之尔”可知不能任
由农工自由发展,D项错误。
[答案] C
[真题3] (2011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 面貌的是( )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真题1] (2011年高考海南卷)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 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 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 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 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 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 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 始瓦解。
1.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利用国家权 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 美。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 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突出成就 (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 (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 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 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1.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后期: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 (4)春秋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小农经济 (1)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 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 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 因素。
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 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水平很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与革 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 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
1.商业的发展 (1)商周:商业产生。 (2)秦汉:商业初步发展。 (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 (5)明代:会馆、商帮出现。 2.“市”的发展 (1)唐代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 不大。 (2)唐代:承袭西周以来的城市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3)宋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4)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 主的工商业市镇。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 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 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 六七十家。 [解析] 宋代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再受 政府的直接监视。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A项;选项B中 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B项;选项D中 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 除D项;因此选C。 [答案] C
[真题4] (2011年高考浙江卷)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 (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 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解析] 会馆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住 宿、存放货物、交际的重要场所。故B项认为会馆是“地方商业中心”是不 正确的。 [答案] B
[真题2] (2011年高考江苏卷)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
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
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张瀚认为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是农业和商业平衡发展,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对农业无害。它们之间
的比重在于国君。故C项正确。“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可以看出A项错
误;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从“人主操之尔”可知不能任
由农工自由发展,D项错误。
[答案] C
[真题3] (2011年高考海南卷)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 面貌的是( )
第2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
[真题1] (2011年高考海南卷)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 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 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 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 )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解析] 汉高祖重农抑商,经济未见成效。“文景之治”时期,百姓“皆 背本趋末”,经济却出现恢复,出现盛世。说明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 济恢复。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答案] A
4.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 (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怎样分清“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 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三种社会属性。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 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 始瓦解。
1.主要经营形态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利用国家权 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 美。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3)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 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 2.突出成就 (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 (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 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 主要衣料。 (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1.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2)原始社会后期: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 (4)春秋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3.小农经济 (1)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 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 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 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 (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 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 因素。
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的原因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农业一样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 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2)水平很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与革 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 提高。 (4)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