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北京传统胡同的历史发展脉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北京传统胡同的历史发展脉络

作者:申东利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2期

摘要:梳理胡同发展脉络,强调胡同风貌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胡同保护现状与问题,反思在现代化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关键词:胡同风貌;历史变迁;文化传承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对胡同四合院居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包含着浓厚的乡情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是文化的根,是值得传承的。

一、北京胡同概述

“胡同”是我国北方城市建筑布局中的一个专用名词,历史上对“胡同”由来的解释有很多。胡同空间是由四合院建筑的台基轮廓线的彼此相接而界定的功能性邻里单元,它随着元大都城的建立才开始形成。其作用是连接居民院落,也是交通道路,还肩负着居民社会交往、贸易往来等功能。至今己有700多年历史。

二、北京胡同历史沿革

北京胡同兴起于从元朝,经历元、明、清三个代的发展,在民国时期走向衰落,在历史变迁中深深烙下了胡同文化的印记与情怀。

(一)胡同始建于元朝

公元1276年,元朝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当时明确规定大街宽二十四步(约36.96米),小街宽十二步(约18.48米),胡同宽六步(约9.24米)。因此,宽度超过六步就不再称之为胡同,元大都胡同仅29条。

作为胡同四合院的开创时期,元代胡同的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开创北京民居建筑的新潮流,引领了新时期的城市肌理发展风貌,为后续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提供了参考性史料。另一方面,优秀的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开创了胡同四合院文化,积淀历史风情。

(二)明朝胡同的突破性发展

明代与元代相比,北京城的位置有所南移。明朝基本保留了元代的胡同格局,只是进行整修。明朝迁都后,为解决迁入人口的居住问题,在内城建设了数千套四合院。突破了元大都四

合院必须占地八亩的限制,因地制宜,大小各异。四合院里的居住成分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北京土著居民和来京匠人住进了四合院。

明代胡同在元代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性的发展,意义重大。数量增加、打破宽度及面积的限制是胡同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胡同四合院结合北京地形地貌特色,在不断变化最终深深扎根于北京城。同时,胡同四合院建筑风貌承载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底蕴也越发深厚。

(三)清朝胡同的发展

满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基本沿用了元明两代的城市格局,没有做特别大的变动。原来居住在内城的汉民基本上都迁往南城一带,在那建造各种各样的四合院。由于土地及资金问题,汉人新建的四合院大多简陋、占地小,胡同窄,大都是弯弯曲曲的。对元朝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模糊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也已经不那么清楚了。清朝是历史上北京胡同最多的时期,胡同数量随人口的增长而增加。而且随着胡同规模的增长,行政管理制度也逐步建立与完善。其行政与职能建立对当代区位划分、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胡同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功能与使命。

(四)民国之后胡同的变化

民国时期对于阻碍城市交通的建筑进行了拆除。处于战乱时期的北京胡同经受着风雨变幻,政府无暇顾及旧城区的翻修改造,造就了北京胡同风貌的千差万别。整体来看,胡同居住条件已经开始不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公职人员携带妻儿入住胡同四合院,成为新的居住群体。这种格局被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打破,北京四合院数百年形成的一户一人家的历史风貌从此打破,胡同文化风貌悄然发生了改变。为了加快发展建设,开始拓宽马路、盖新房。大部分北京胡同在留与拆中岌岌可危,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牺牲品。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有些历史片区还是得以保留下来,却已破败不堪。

据资料记载,1949年北京四合院的总面积为1700万平方米,到2002年变为300万平方米;1949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是3050条,2003年北京老城区的胡同仅有1600条,50年少了近1500条。对于北京传统胡同的去留问题,无外乎两种态度:其一,要取得社会发展进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拆除阻碍发展的胡同建筑;其二,胡同文化作为老北京的城市记忆,拆掉之后是无法恢复的,没有文化的城市只是一副躯壳。

三、北京传统胡同保护反思

相对于明清时期胡同,近现代胡同的发展一直在走下坡路,新旧城市风貌更替中,传统胡同四合院文化已经开始消失。保护传统胡同,并不意味保护明清或者民国某个时期的胡同风貌

一层不变,历史在发展,对于胡同的保护也不可能停留在历史的某个时期。要保护的是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淳朴积极的民风习俗,推倒承载历史文化的骨架(胡同四合院),我们的保护从何谈起?

值得庆幸的是1999年公布的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4号文件《关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的通知》,划定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发行,这是第一次公布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北京市决定从2008年到2015年实施《北京市文物修缮保护利用中长期规划》,围绕着北京名城保护、环境整治、北京古都风貌的恢复,开展文物修缮工作。

虽然遗憾很多,但在各方的努力下,北京部分胡同片区的保护和维修还是取得了成果。现代化是无法阻挡,也无需阻挡的,保护传统胡同与现代化建设并不矛盾,不意味着抹杀胡同文化。通过环境整治、修复,保留传统胡同的肌理风貌,不仅包括建筑实体本身,还有当地居民的语言、生活方式、风俗民情及浓重的胡同往事。

【参考文献】

[1]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2][明]张爵.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3]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翁立.北京的四合院与胡同[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

[5]李坤.近现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及其文化价值[D].吉林大学,2009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