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中国近代文明
第二讲: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考情分析: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这一段时期是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上升到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
从历年高考看,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等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在各地的高考试题中也频频出现,复习时要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相联系。
阶段特征: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政治上:列强继续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主干知识整合: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包括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理性化、生活近代化等方面的影响,需要综合必修一、二、三的知识。
2、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主要不是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
(1)、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先天不足。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着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和可能。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的源泉。
(3)历史作用:①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从而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③从思想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如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①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
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③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
④重视科教兴国。
3、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简图
(1)内容: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主要内容是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
(2)性质:前期基本上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带有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后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宣传无产阶级文化。
(3)影响: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启迪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后期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使先进的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6、用各种史观看“变”——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文明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西文明,即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碰撞和交汇的结果,也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②现代化史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
③全球史观: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了中外联系。
④唯物史观: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人们物质生活提高的根本原因。
7、在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三起反封的斗争,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前期新文化运动。
联系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反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同二者相比,前期新文化运动在反封方面有什么突出进步?
(2)这三者在反封建方面各自突出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想潮流在反封建方面各有什么明显不足?
(1)差异:①从方式看:维新思想是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在维护孔子的名义下,批判封建的因循守旧思想;革命派直接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直接批判封建思想。
②从内容上看:维新思想在政治上主张
将封建制度改造建立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经济上革命派提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而维新派则未触及;③从手段上看维新思想主张自上而下改良,革命派主张自上而下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上,彻底批判了封建思想的思想基础,宣传民主科学,其深度广度大大超过前两者。
(2)突出历史功绩:戊戌变法首次批判封建教条,促进中国人觉醒,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从政治体制上结束了封建政体。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动摇了封建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地位,是一次空前思想解放,使人民受到一次民主科学的洗礼,为彻底反帝反封的五四准备了条件。
(3)不足:维新思想不敢和封建思想决裂,不敢触及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民主革命思想侧重从政治上推翻封建制度,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缺乏批判;新文化运动虽然补了这一课,但又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也就不能指明革命的真正出路。
巩固练习
1、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2、根据右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
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C.铁路里程数D.茶叶出口额
3、“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
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
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
”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
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
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5、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澳大利亚人)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
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
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6、上海某县在1912年举行第一届小学联合国文竞进会,其中高小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题目分别是《说谋生之大要》《个人自治说》《说社会教育之必要》《论现在小学生对于中华民国之责任》,全县有70%的学生参加。
下列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沿海地区观念更新较快B.学校教育趋向近代化
C.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新文化运动影响巨大
7、历史上“上海曾作为苏州的‘卫星’城被称为‘小苏州’”,而在“20世纪20~30年代,苏州反而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被称为‘小上海’”。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内河航运的衰败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C.上海是近代最早的商埠之一D.上海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唯一因素
8、清代某一谕旨中有以下内容:“又谕,也寄张之洞等。
日本约内改选土货一节关系最重,
江浙等省如丝斤花布可否于出产处先抽厘金方准运出,并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旨应出现于()
A.1842年B.1860年C.1895年D.1911年
9、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开办了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火柴厂——巧明火柴厂。
下图为该厂生产的一枚火花。
据此可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①该民族工业兴起于沿海地区②卫省轩有实业强国的愿望③建该厂时新式交通工具在我国才运用不久④该枚火花最早应发行于19世纪末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11、竹枝词是一种诗体,在民间有很大影响。
下列竹枝词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人的着装特点:“偏偏捷捷少年郎,不着长装着短装。
”“时装女服不兴长,尺寸先需合体量。
窄袖短衣高护领,青裙还要仿西洋。
”这一历史时期是指()
A.清代晚期B.民国初年
C.新中国成立初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
12、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
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13、有人评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时说:“革命之举,必假借于暴民乱人之力,天下岂有与暴民乱人共事而能完成者乎?终亦必亡,不过举身家国同毙耳。
”这段话的意思是A.清朝统治最终必然灭亡
B.必须发动群众参加革命
C.革命只会导致国家衰亡
D.必须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1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D.新文化运动
15、据统计,自武昌起义至1913年底,国内新成立的公开团体有682个,其中政治类团体312个,主要集中在京、津、沪、宁、穗等地,而京、沪两地又占1/2以上。
出现上述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B.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C.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临时约法》规定了民主权利
16、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导致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17、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
A.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B.湖北军政府继承太平天国未竟事业
C.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反封建目的相同
D.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1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19、“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
”这表明了五四运动( )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C.弘扬了科学与民主的精神
D.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
明万历九年(1581年)。
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
……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报可。
书成未用。
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
……并许其自行其教。
——引自清朝《文献通考》材料二(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
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
……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较之以前有什么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在18世纪末叶以来,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的原因,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西学东渐,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开始传到中国(或答中西文化交融)。
(2)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尤其是技术文明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
中国闭关锁国,日趋落后。
影响: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带来资本主义文明,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共同点:均作为救国救民的武器,力求实现中国的独立与民主、富强;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趋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态度变化的趋势。
2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阅读材料: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
……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西学”、“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
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
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三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rn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
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并分析“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这句话的含义。
(1)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超越洋务运动的方面: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变法的领导力量;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3)在民主化方面: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在法制化方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在工业化方面: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在均富化方面:提出平均地权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超越洋务运动的表现。
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戊戌变法能够超越洋务运动的主要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