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ppt课件(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 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 中。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 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所以作者对生活感到 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这篇散文通过对冷 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 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也是 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整 体 把握 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写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 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树。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作者的行踪:
求宁静 小煤屑路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煤屑路 出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踱寻 小宁 路静
不 宁 出家门 静
到家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观
淡淡的喜悦
荷
塘
文章结构
得宁静 赏四周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 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 躁不安的矛盾心情,以及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污 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投身武装革 命的想法,这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应。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忧愁,又有淡 淡的喜悦。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 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 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 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 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吗?
qiào lénɡ lénɡ
峭楞楞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 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 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 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看视频,听朗读,赏美景,感节奏。
❖ 欣赏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接
天
风 光 不 与 四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杨 万 里 《 晓 出 净
时
样
慈
同
红
寺 送
林
子
方
树 荫 泉照 眼水 无弄 声轻 惜柔 细 流
杨万里《小池》
早
有
小 荷 才
蜻 蜓
立
露上
尖头
尖
角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与家人, 自1903年定居扬州 后,曾居住过多处。 开始住天宁门街, 后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保 全下来的为安乐巷 27号故居。图为故 居门口。
综合、归纳。
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和独处的感受。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应归为一部分。 7-10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 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2—3段)写小径漫步,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课文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 sè ❖ 羞涩
bó qiàn yuán 斑驳 倩Leabharlann Baidu 媛女
❖ fàn
zhuì shāo xì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chǔ) (yì)
miǎo
❖ 独处 鷁首徐回 渺茫
mí niǎo nuó 弥望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櫂 敛裾 hān wǎn 酣眠 宛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 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 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 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 州人。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饿死不领 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北 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清的 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 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 住所。而今房屋保护良好,环境雅静,已列为 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使 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著作及一些实物照片 ,正屋内还有朱自清塑像。1992年10月,朱 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 写了"朱自清故居"的挂牌。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 正值大革命失败,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 中。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 不了对社会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所以作者对生活感到 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这篇散文通过对冷 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 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也是 那个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整 体 把握 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 独游荷塘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 写月光下的荷塘。 第5段 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树。 第7-8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9-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作者的行踪:
求宁静 小煤屑路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煤屑路 出宁静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踱寻 小宁 路静
不 宁 出家门 静
到家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观
淡淡的喜悦
荷
塘
文章结构
得宁静 赏四周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 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 “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 躁不安的矛盾心情,以及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污 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投身武装革 命的想法,这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 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应。
❖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淡淡的忧愁,又有淡 淡的喜悦。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2、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 处”? 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在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 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①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 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 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吗?
qiào lénɡ lénɡ
峭楞楞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 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 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 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课文鉴赏
(一)感知课文 1、看视频,听朗读,赏美景,感节奏。
❖ 欣赏
毕 竟 西 湖 六 月 中
接
天
风 光 不 与 四
莲 叶 无 穷 碧
映 日 荷 花 别
杨 万 里 《 晓 出 净
时
样
慈
同
红
寺 送
林
子
方
树 荫 泉照 眼水 无弄 声轻 惜柔 细 流
杨万里《小池》
早
有
小 荷 才
蜻 蜓
立
露上
尖头
尖
角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 苏轼《水调歌头》)
朱自清(1900——1948)
主要作品有: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与家人, 自1903年定居扬州 后,曾居住过多处。 开始住天宁门街, 后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保 全下来的为安乐巷 27号故居。图为故 居门口。
综合、归纳。
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和独处的感受。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应归为一部分。 7-10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 家门)收束全篇。
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2—3段)写小径漫步,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情) 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
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
课文字词
❖ xiè
pì duó wěng
❖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 sè ❖ 羞涩
bó qiàn yuán 斑驳 倩Leabharlann Baidu 媛女
❖ fàn
zhuì shāo xì
❖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chǔ) (yì)
miǎo
❖ 独处 鷁首徐回 渺茫
mí niǎo nuó 弥望 袅 娜 zhào liǎn jū 櫂 敛裾 hān wǎn 酣眠 宛然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走近朱自清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 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 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 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 清”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 州人。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饿死不领 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扬州城安乐巷27号,大门朝东。进门北 向,有小院一区,内有客房两间,乃朱自清的 住处。此宅二道门内,有上堂屋三间,下堂屋 三间和两侧厢房,系朱自清的父母及姐妹们的 住所。而今房屋保护良好,环境雅静,已列为 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朱自清曾经使 用过的部分家具、朱自清著作及一些实物照片 ,正屋内还有朱自清塑像。1992年10月,朱 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江泽民总书记亲笔提 写了"朱自清故居"的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