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中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帖最后由刘木子老师于 2011-11-15 10:46 编辑
我们以几所重点中学的试卷为范例来分析一下这次语文期中考试的出题状况,其中RDF考察的是散文《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北师大实验中学考察的是小说《林冲见差拨》,北京四中考察的是散文《城市牛哞》,首师大附中考察的是散文《父亲的新年》,汇文中学考察的是散文《让我们倾听》。从以上出题内容上大体符合北京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向,即现代文阅读以散文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出题的形式上来看,几所中学的出题或选题方式都在试图接近真实的高考,但因为毕竟是刚入高一,几所学校普遍在题目难度上与高考相比有所降低,并没有“为难”学生,下面,老师就几篇阅读中的重要和较难的题目入手,作以简要分析。
出题形式上基本分为偏于小说的考察和散文的考察两个方面。小说的考察点一般集中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上,较难的考法会涉及小说的主题,并上升到人性的高度上,而《林冲见差拨》这篇小说的考点相对常规,涉及情节和人物的考察,对于这部分知识,只要基础较好的同学,是不会有太多失分的,但在对于人物性格的把握上则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再说散文,《鲁迅不应该离我们远去》是一篇题目的难度设置比较合理,文章的内容设置较有深度的文化散文。题型上分别考察了词句含义题、概括归纳题、延伸题中作者观点部分。应该说,主观题的设置是紧密靠近高考,但难度上较适合刚上高一的学生的。比如含义题就是将句子含义直接拆成词的含义,概括题提示从原文概括,延伸题限制了字数,这些都是在把学生合理引导到真正高考答题的道路上的。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来说,有一定深度,但是就这篇文章的题目来说,不太存在理解影响答题的情况,但是通过对鲁迅和周作人的描述,学生应该体会到掌握一些必要的文学常识对理解文章一定是有益的。
《父亲的新年》这篇文章的题目难度介于中考过渡到高考的阶段,也就是说较为简单,前三道主观题的考点相对单一,要么问概括,要么问感受,要么问构思,问法比较直接,学生不会出现审题上的困难,但对理解文章提出了一定要求,因为这篇文章的思想是较为深刻含蓄的,而最后一道题难度一下上升,并不是题目本身的难度,而是考察方式是刚刚开始应用到高考中的200字的题目,那么这道题对学生的
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而这几个方面的能力是需要接下来的几个学年中逐渐磨练出来的。
《城市牛哞》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对文章的理解上,而文章的出题方式上应该说是最接近高考难度的,主观题中考察到了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几种典型题,包括句子含义题,主旨概括题,还有标题作用题。当然,这篇文章没有出200字的延伸题,否则难度还会进一步加大。这几道题对于培养学生从初中过渡到高中的阅读思维转变有较好影响,对于这篇文章的题目分析有助于积累高考阅读题的知识点。
《让我们倾听》在几篇阅读中应该说是最简单的一篇,无论从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对主观题出题方式的理解。考点集中在简单的概括、含义,四道题中一道是局部概括,一道是多段落概括,一道是词的含义,一道是句子的含义,考察方式相对单一,不过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同学来说,也是入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良好练习材料。
关于这几篇文章的具体分析方法,可以参见木子老师提供的具体题目的分析。对于学生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明确理解题意,比如这道题到底是考概括的还是考作用的,是考含义的还是考主旨的,当然,有水平的出题方式会将主要的几种题型融合在一起出成一道题,这时候就更需要久经考验的火眼金睛第一时间找出出题点的位置,而
这正是我们需要在高考之前修炼好的内功。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的向学校请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乃至提到父亲,这才象通了电似的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形象融合在了一起。
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形象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账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要父亲独个承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笼在袖筒里,默不作声的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悦就不觉给父亲的同情所销毁。
但是到了谢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为了这,父亲总很郑重的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不容易了。”
元旦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是挂上红桌帷,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纸神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有父亲一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必恭
必敬的拜祖宗,看着他送往迎来的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新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到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呼锵的敲的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着一种兴会完全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天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单调却悲怆的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七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也不会象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个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1.在第6段中,“我们”和“父亲”对这句话的感触是什么?
“我们”:
“父亲”:
2.第7段表达了“我”这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