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鄂东楚墓出土原始瓷和印纹硬陶器现象与民族文化融合

作者:丁兰, DING Lan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10,30(4)

被引用次数:0次

1.黄州古墓发掘队湖北黄州国儿冲楚墓发掘简报 1983(3)

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冈市博物馆.黄州博物馆湖北黄州楚墓 2001(2)

3.湖北省博物馆江陵工作站.麻城县革命博物馆麻城楚墓 1986(2)

4.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文化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楚墓 1988(12)

5.武汉市考古队.汉阳县博物馆武汉市汉阳县熊家岭东周墓发掘 1993(6)

6.湖北省鄂城县博物馆鄂城楚墓 1983(2)

7.李森林发现武汉新洲战国墓群 2004(1)

8.俞伟超.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 1985

9.彭浩楚墓葬制初论 1982

10.丁兰湖北地区楚墓分区研究 2006

11.张正明楚文化史 1987

12.冯先铭中国陶瓷 2001

1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 1982

14.江西省历史博物馆.贵溪县文化馆江西贵溪崖墓发掘简报 1980(11)

15.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 1963

16.江西省博物馆.清江县博物馆江西清江战国墓清理简报 1977(6)

17.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宁波钱岙商周遗址试掘简报 2003(3)

18.杨楠论商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区域特征 2000(3)

19.丁兰楚都纪南城周边楚墓地出土青铜越式鼎现象初探 2007

1.会议论文张翔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分窑烧制及其意义1985

该文对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分窑烧制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近年学者以绍兴富盛和肖山进化窑址为据,论定我国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为同窑合烧。该文针对这一问题,根据亲身调查和所获数据,认为两种产品应为异窑分烧。该文作者曾在二十年内四次到进化窑址和一次到富盛窑址,对它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应是分窑烧制,并例举了七个进化窑址只有原始瓷(或几何印纹硬陶)堆积的地层实例。原始瓷与几何印纹硬陶的原料不同,加工处理有别,造型大小不同,制成方法不同,一个有釉;一个没有釉,烧成温度和其它烧条件不同,正是这些特点的差异,决定了两种产品有精粗雅俗之分。得出了两种产品是异窑烧制而成的。(文友摘)

2.期刊论文孙天健原始瓷器的发明及其里程碑意义-中国陶瓷2003,39(3)

原始瓷器是在印纹硬陶釉陶和白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瓷石制坯、窑温升高和施釉等工艺进步的基础上,加上先进的文化追求而发明的.它是从陶到瓷发展历程中一次质的飞跃.

3.会议论文邓泽群.鲁晓珂.张志刚.李乃贤.莫志东.李铧广西东北部秦汉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研究2009

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架笕田窑时间为汉代,位于现在桂林市兴安县架笕田村北的龟山脚下坡地上,窑群排列密集,可明显分辨的窑址痕迹达15处以上,为马蹄形窑,碎片遍地.从地面采集到的陶瓷碎片来看多是罐,也有钵.灰胎,有拍印纹,大多无釉,少量残器上有青黄釉、黑釉,不少残片上可见到未完全脱落的釉斑.罐肩常见多道弦纹,也有水波纹.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址,除富民坊窑窑址进行过发掘,其余两窑址尚未发掘。作者分别在架笕田窑、上力脚窑和富民坊窑三处窑址附近地面采集了若干陶瓷碎片,挑选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碎片作为样品进行研究,分析了这些陶瓷碎片的化学组成,选择测试了其中5个样品的烧成温度及物相组成。分析讨论了它们的化学组成特点以及工艺特点,对广西主要是广西东北部在秦汉时期生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期刊论文刘毅商周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研究-华夏考古2003(3)

本文讨论了中国古代高温釉器物的起源、基本特征、产地,以及陶瓷器族群不同种类的界定与命名等问题.作者认为,陶器和瓷器从商周时期开始形成两个不同的发展序列,二者各自发展,互有影响,且时代越晚,其关系越疏远二者的联结点是特殊的陶器--印纹硬陶.

5.期刊论文张会安浅析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陶瓷器的工艺特征-传承(学术理论版)2009(11)

陶瓷器既是先民们的基本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又是极其珍贵的工艺品.新干商墓的陶瓷器富有独创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出土的器物不仅种类繁多,设计精巧,造型新颖,制作、烧成工艺先进,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制作技术是陶工们的智慧结晶.这些陶瓷艺术的器形与装饰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从而使新干商墓的器物具有了造型美、装饰美、质地美,体现出一种素朴的艺术风格和淳厚、粗犷、深沉的艺术美感.

6.期刊论文吕春华宁镇地区大型土墩墓的等级问题-江汉考古2001(2)

土墩墓是江南地区两周时代独有的墓葬形式,其营造特征是以平地(或亦有少数设坑)埋葬,一般未见有葬具,随葬品多属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等器物,并在其上起封堆土,外形略呈馒头状,主要分布于宁镇地区、钱塘江流域等地,而以宁镇地区分布最为集中.

7.学位论文王汇文南方原始瓷研究2009

本文从南方原始瓷产生,至东汉中晚期原始瓷消失的流变过程为线索,剖析原始瓷不同时期所根植的文化生态背景及中原礼制文化对南方原始瓷烧造的推动作用;揭示原始瓷各个区域之间的传播渠道与文化交流现象;归纳原始瓷烧造技术的发展演变路径;从宏观、多层次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探究原始瓷的孕育发生、发展、兴盛、蜕变的演变规律。

商代原始瓷的初步发展,是建立在印纹陶长期对其孕育的基础上,以致形成与印纹硬陶同胎共生的典型时代特征。伴随着中原文化对南方地区的浸润,可分成以中原文化主体和土著文化主体的原始瓷区域;烧制技术的交流则越过区域之别,至商晚期,原始瓷遍及南方地区,且以圆窑和龙窑并存的现象为代表。

跨入西周,原始瓷步入独立自省的发展道路,早期与印纹硬陶初步分工,以小型器物为大宗;两周之际,出现对青铜礼器的模仿的尝试,并为原始瓷经典工艺的代表;历经持久而不间断的发展,工匠已经专门使用龙窑烧造原始瓷,随着烧造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原始瓷造型、纹饰以简洁为妙,呈现出材质本体之美感;此时,各区域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导致南方原始瓷呈现出统一的形态和风格。

春秋中晚期,随着越国的崛起,东南地区形成吴越争霸的局面。对中原礼制文化的推崇,是以勾践等诸侯建构其社会伦理秩序的需要为前提,而对青铜礼器的需求与原料的匮乏之间的矛盾又再次使陶瓷礼器成为青铜礼器的替代者。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基本形制、编列、数量、组合等,基本传承中原青铜礼乐制度,但纹饰却蕴含了越人以蛇为图腾的审美心理和王权象征。借此契机,原始瓷烧造工艺已达致臻,为其千年发展史的顶峰。

与先秦时期吴越地区原始瓷的平稳而持续的发展轨迹不同,时局的频繁更迭,致原始瓷经历了战国中晚期的基本断烧、战国术期恢复生产、西汉中期的低谷、东汉中晚期原始瓷消亡的过程。此时是承继先秦原始瓷,开启东汉成熟瓷的一个阶段,早期原始瓷器物组合受楚礼制文化影响甚多,西汉中晚期,原始瓷造型和种类体现了由礼制文化向世俗生活观念的转变;时代审美之风的偏移,汉代瓷器开始对漆器的模仿,黑、褐釉瓷开始登上大雅之堂;加之烧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东汉中晚期实现了由原始瓷向瓷的成熟跨越,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总之,对原始瓷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文化的有机构成,进行探本求源,以完善中国陶瓷史上的这片缺环,是有益的裨补。

8.期刊论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04(4)

安徽枞阳县汤家墩遗址南距长江约17公里,现存面积6700平方米,1989年9月至10月对该遗址发掘了198平方米,发现遗迹有灰坑、灰沟、柱洞,出土遗物有铜器、石器、陶器、原始瓷器和印纹硬陶五大类,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

9.期刊论文姚政权.王昌燧.宫希成六安堰墩遗址出土炭化稻的初步研究-农业考古2003(3)

堰墩遗址位于安徽省六安市卅铺镇堰墩村,是大别山东麓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一处台形遗址.该遗址文化层堆积较深,但内涵较单纯,是一处典型的西周时期村落遗址.安徽省考古所于2000年为配合宁西铁路工程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约900平方米,发现了灰坑、墓葬及大量与建筑相关的遗迹.出土遗物丰富,计有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铜器、石器、骨蚌器等.这一遗址的发掘对江淮地区古环境的演变和中华文明南北文化的交汇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10.期刊论文白坚.文宇江西两类型商文化制陶工艺异同-南方文物2002(2)

江西是瓷器之乡,陶器生产已有万年历史.但是,古代制陶工艺,特别是吴城、万年商代遗址出土的大型、需要高温才能烧成的原始瓷器、釉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等,是用何种形制的窑炉烧造而成,却一直是个谜.历年来,我们也调查、发掘了一批制陶工具和窑炉资料,对古代传统制陶工艺也作过一些了解和探索,但仍未解开此谜团.1986年秋冬,吴城遗址第六次发掘,清理出商代龙窑四条.这是目前我国尚未见正式报导、时代最早的龙窑.江西已获之商周时期从制陶工具到窑炉方面的考古资料,虽不够全面,但已可窥见一斑.本文拟就历年所获之资料,对古代传统制陶工艺程序、江西两类型商文化制陶工艺的差异和融合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nmzdxxb-rwshkxb201004015.aspx

授权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xaxbnlkjdx),授权号:5dec8f86-67f1-4f8f-bb47-9e700147973c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