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和变异现象
一、【教学理念】
以2011版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贯彻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中,让学生亲历从观察现象上升到理论水平的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感悟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列举或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列举或辨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4)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能力目标
(1) 通过“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认识到人群中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从而建立起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2)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及其相对性状;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3) 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漫画,认识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初步形成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培养学生识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奥秘现象,只要深入研究,任何事物都能有所认识,并体会到合作交流的重要价值。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怀有感恩的心。
(3)培养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辩证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1、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对各自性状的自我观察。比如:是否双眼皮,有无耳垂。
2、收集活动中提到的人体8种性状的图片或照片。
3、制作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四、【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主要是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通过比较个体间相关性状的差异,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漫画,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教学重点:
(1)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
4、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解释生物界中的生物学现象
5、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的学生互动启发式总结教学法。(2)、实验探究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并结合启发式讲解法,结合图片、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式教学。
6、学法指导:实物观察、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7、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得出结论。
(2)、制作趣味多媒体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从生活现象设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老师今天种了一棵大豆,到了有收成的时候,同学们认为老师会收获什么呢?家里的母狗在前几天下了四只……?为什么种了大豆只能收获大豆,狗为什么就不能生下猫呢?怎么自然界有这样的规律呢?俗语中常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这一节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设计目的:从日常的生活现象开始导入,激发兴趣的同时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科学,既学到了知识又领略了大自然的奥妙。)
㈡、【自主探究】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总结性学习
1、性状的学习
①小组自主探究:用实物(梨,桔子,香蕉)让学生按照老师设置的问题要求去找外貌特征和内部特征,让学生总结梨的特征。学生很容易找到梨的外部特征有颜色、形状、体积大小等,内部特征一般有味道、气味、口感等,
②引导学生去想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征,并进行总结其特征。
③再延伸到人:同学之间从不熟悉到熟悉,是如何去辨认这么多的同学呢?学生一般想到外貌特征,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关于辨声认人的实验: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随便找两个同学向你们说声“HELLO”,同学们能把这两名同学的名字说出来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提高了,然后跃跃欲试。
总结:这个环节完成后就让学生对以上提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植物、动物、人都可以称为生物,进而推出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特征,而我们生物学上就把生物体各种各样的特征称为生物的性状,包括了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设计目的:从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个规律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不但容易接纳,而且能很好地理解性状。)
2、相对性状的学习
①区分两种不同颜色和大小的梨。通过对梨的观察,并对动物和人进行说明,学生已经建立起性状的概念,比较容易区分不同的生物,教师可设疑:“不同种生物我们比较容易分,可是你们看这两个梨又怎么去区分呢?”学生结合刚才的总结,会从两个梨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去区分,教师顺势引导说:“梨的颜色、大小、形状是生物的什么呢?既然都是梨的性状,为什么都不同呢?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又称为什么?”
②此外,可用图片或者设计两名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对比明显的相貌特征,如:个子的高矮对比,体形的胖瘦对比,眼睑,耳垂的位置,有无酒窝等,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相对性状概念。
③活动1:(比较法)分析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根据课本P96的表格中的8种性状)
最后小组间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设计目的:关于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理解,对于初二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通过直观的图片欣赏和实物的刺激来进行对比,通过游戏的方式和教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自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