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下) 2012年08月06日09:51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
浏览量 102
(3)农业品牌建设滞后。品牌建设是推动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广州特色农产品丰富,其中果树类25种,蔬菜类20种,花卉类10种,畜牧类10种,水产类17种,经济作物类10种,但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业品牌不多。虽有30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在国内具有影响、真正意义上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4)观光休闲农业管理不规范。观光休闲农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至2010年广州有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区)106个,但大多数农业景点特色不明显,呈现出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由于观光休闲农业管理人才短缺,景点的项目设置、景点管理、市场促销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只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不对农业活动、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缺少乡土文化、教育内涵,不能持续吸引消费者。农业景点的简单复制甚至导致了客源大战、价格大战等恶性竞争。
3 发展机遇与挑战
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三农”问题重要而敏感,国家相继出台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宏观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广州正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这又为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契机。
经济发展的基础扎实
2011年广州GDP为亿元,同比增长11%,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广州地区组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78亿元,同比增长%[4]。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农业夯实了基础。2011年广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38元,同比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700元(预计数),同比增长%。居民收入增长导致对高档次的农产品需求增加,而都市农业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变化,同时依托大都市广州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向农产品加工和生态休闲农业方向发展。
城乡发展不协调
广州城乡一体化刚刚开局,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由于农民增收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2011年城市农村收入比约为∶1,收入差距仍较大。这种不平衡、不协调制约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轻农观念严重
由于农业经济效益低,一直以来普遍存在着轻农观念,导致农业投入偏低。尽管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不断增长,但其增速远低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速,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下降。2011年广州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和%;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4].而2005年该比例为∶∶。本已匮乏的耕地加剧了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的冲突,在这种态势下,轻农思
潮再次抬升,构成对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4 推进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个复杂系统,要求城乡统筹,农林牧副渔相协调,第一、二、三产业统一规划,把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与乡镇工业发展、小城镇建设、生态农业建设结合起来,因此政府应进行长远规划和合理布局。日本、新加坡都曾制定过此类规划,国内武汉、成都、南京等城市也出台了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而广州尚未出台一个单独的综合性的都市农业规划,只是在《广州市农业与农村发展规划》、《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2009—2015年)》等文件中散见对广州都市农业规划的描述。从化、南沙等地虽制定了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但起点低,内容单一,综合性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作用不大。
作为都市农业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已滞后于其发展实际,有必要专门规划,从功能、产业、区域等方面对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进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使农业的“蓝天碧水”与城市的“宜业宜居”相映生辉。
整合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是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对于土地资源短缺的广州来说更显珍稀。应将农业用地纳入广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当中,确保基本农田总量动态平衡,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发展对农业用地的影响。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广州实际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为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
生态功能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可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应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水、土地、森林、草场、水产渔业、生物物种等重点资源;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利用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建设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的高标准基地;加强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利用等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础工作,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直接体现,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举措。要加快制定花卉、水果、水产、种子等广州特色农产品优良品种、产品等级、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广州市地方技术规范为补充,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继续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创建“一村一品”专业生产村农业标准化工作站,“零距离”服务农民;抓好质量追溯制度建设,加强对农产品产地及生产投入品(包括种子、农业、兽药、饲料等)的管理及监督检测;进一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管理,推进食用农产品放心工程建设。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应立足于各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结合其功能定位和发展基础,确定本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
发展重点,引导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种子种苗等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要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园艺产业和养殖产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发展观赏鱼、观赏鸟、特种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及木本花卉为主的林业生态产业;积极打造多种模式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包括发展种子种苗和特种养殖等技术密集型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会展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重点抓好南沙滨海农业乡村游、岭南水乡特色游、千年花乡观光游、广州北部生态农业乡村游、农业科技观光游等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建设;有条件、有优势的区市可以建成出口创汇的生产基地,发展外向型都市型现代农业。
实现产业化和高科技化,打造农业品牌
充分利用广州农业科研院所、高校等技术优势,加强对良种繁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保鲜加工、工厂化种养、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面对广州设施农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在继续巩固番禺区“国家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基础上,提高从化、增城、花都等广州北部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将从化建设成省级农机化示范区。综合考虑广州财政投入、农户自筹资金能力和农户的紧迫需求,广州设施农业发展应循序渐进,除重点示范区、示范基地要高标准建设农业设施外,应大面积推广农户易接受的中低档设施。如蔬菜花卉以推广2000元/hm2的大棚为主,水产养殖以推广287元/hm2的越冬大棚为主,逐渐将广州建设成具岭南特色的农机化示范区。
通过相关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扶持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推进从化、增城粮食、水果和蔬菜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在培育农业品牌方面,一方面不断发展现有名牌都市农业产品,使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另一方面不断发掘、培植新的名牌产品。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发挥带动和示范效应,提升广州都市农业竞争力和附加值。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物流体系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对降低流通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独特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专营店和超市为基础,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多种营销方式为手段的农业现代物流体系。广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多仍停留在批量集中进货、零星批发销售阶段,重销售,轻技术管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大,农民得不到实惠,市民增加了成本。应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建设。农超对接在广州已经试点,但由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超市门槛高等原因,要在全市推广还存在一定阻力。应培育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发展农产品配送直销、电子商务、名优农产品会展等新型流通模式,搭建农超对接平台,扶持北部山区建设农超对接生产基地。
为促进农业物流的自动化、网络化、国际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应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现代化仓储设施、专业化农业运输工具、物流机械化设施;加强广州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运用,开设农业技术实用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和农业产业链各节点延伸。
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支持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其具有的高风险性(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社会风险、政策风险等),筹集资金面临一定困难,需创新投融资渠道,广开财源。广州目前已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