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育性遗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子体不育
此后,oka(1974)通过培育等基因F1不育系, 此后,oka(1974)通过培育等基因F1不育系, F1不育系 对配子体雄性不育进一步研究。他利用台中65 对配子体雄性不育进一步研究。他利用台中65 号与另五个品种分别做杂交,得到的F1 F1与台中 号与另五个品种分别做杂交,得到的F1与台中 65号做轮回亲本回交 号做轮回亲本回交。 65号做轮回亲本回交。从五个不同组合中获得 45个带有不育基因的等基因系 个带有不育基因的等基因系。 45个带有不育基因的等基因系。等基因系自交 完全可育,但与台中65做测交的F1 65做测交的F1杂种出现部 完全可育,但与台中65做测交的F1杂种出现部 分不育花粉。 分不育花粉。为了比较这些品系的不育基因 位点,oka做了双列杂交 实验结果表明, 做了双列杂交。 (S)位点,oka做了双列杂交。实验结果表明, 同一家系内的所有组合均产生可育的F1杂种, F1杂种 同一家系内的所有组合均产生可育的F1杂种, 而不同家系间的组合产生半不育的F1杂种。 F1杂种 而不同家系间的组合产生半不育的F1杂种。
二 孢子体雄性不育
Oka和Doida (1962) 和 ) 分析了许多品种间杂交 的育性关系, 的F1和F2的育性关系, 发现许多组合的F 发现许多组合的 1和F2 之间的不育性并没有联 系。 许多在F 许多在 1高度可育的组 合,在F2代却出现不同 程度的育性分离。 程度的育性分离。 他们认为F 他们认为 1的不育性与 F2的不育性有着不同的 遗传基础。 遗传基础。
一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一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细胞质和细胞核共同控制 的雄性不育类型简称为核 的雄性不育类型简称为核 质互作型。 质互作型。当用一类可育 株与不育株杂交时F 株与不育株杂交时 1仍是 雄性不育; 雄性不育;而用另一类可 育与不育株杂时, 育与不育株杂时,F1代可 细胞质、 能表现为可育。 能表现为可育。设S 、N 为 细胞质雄性不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可育基 核控制的 细胞质控 核共同 为核内显、 因,R、r为核内显、隐性 、 为核内显 雄性 制的 控制的 可育、不育基因, 可育、不育基因,则不育 不育 雄性不育 雄性 株与可育株杂交有5种遗传 株与可育株杂交有 种遗传 不育 方式。 方式。
三型学说 Sears (1974)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核质互作5种遗传方式:
细胞质是通过母本传递 , 所以不育株与可育株杂交 后代的细胞质都是S, 后代的细胞质都是 ,即后 代细胞质都不育。 代细胞质都不育。故只有 F1代细胞核内有可育基因 者才可育, 者才可育,即S(Rr)和S ( ) (RR)个体都可育。 )个体都可育。 S(rr)和N(rr)F1代都 ( ) ( ) 代都S ),雄性不育保持系 (rr),雄性不育保持系。 ),雄性不育保持系。 S(RR)和N(RR)能使所 ( ) 能使所 有杂交后代完全恢复育性, 有杂交后代完全恢复育性, 所以称雄性不育恢复系 雄性不育恢复系。 所以称雄性不育恢复系。
40808181生科四班 次仁嘉措 40808181生科四班
水稻不育性遗传
引言。 引言。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 杂种雄性不育。 杂种雄性不育。 染色体结构差异导致的不育性遗传。( 。(略 染色体结构差异导致的不育性遗传。(略) 水稻不育性研究的意义。 水稻不育性研究的意义。
水稻不育性通常是指:植株自交或异交不结实的 现象,受遗传和环境的等因子的影响。 水稻籼粳亚种间存在着生殖隔离,妨碍了籼粳亚 种间的基因交流和重组,其杂种往往伴随有明显 的不育性,F1代的结实率通常在5% ~ 40%(林 世成 1986),使亚种间杂种优势很难获得有效 的利用。
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后来研究表明: 基因座的存在, 后来研究表明:S-5基因座的存在,并发现类似 基因座的存在 并发现类似S-5基 基 因座另外6个位点 分别有一组复等位基因, 个位点。 因座另外 个位点。分别有一组复等位基因,这些位 点与S-5作用方式相同,他们的存在导致雌配子的部 作用方式相同, 点与 作用方式相同 分不育。 分不育。 Oka(1978)在分析 不育性组成事发现至少涉及 ( )在分析F2不育性组成事发现至少涉及 两种不同成分:一种是F1传递的配子体不育 传递的配子体不育, 两种不同成分:一种是 传递的配子体不育,它是配 子体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子体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是孢子体 不育,它是孢子体不育基因在纯合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不育,它是孢子体不育基因在纯合状态下表现出来的。 因此oka推断,水稻品种间杂种不育性包含由配子体 推断, 因此 推断 和孢子体不育基因组合的复合体。 和孢子体不育基因组合的复合体。
孢子体雄性不育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 亲本基因型分别是:A1A1a2a2和a1a1A2A2,纯 , 半不育系的基型a 半不育系的基型 1a1a2a2,亲本间F1 ,亲本间 可育,回交一代( (A1a1A2a2)可育,回交一代( A1a1a2a2 或 a1a1A2a2 )部分不育。正常的育性至少有一个 部分不育。 需要两个显性基因( )。这 需要两个显性基因(A1A1、A2A2、A1A2)。这 、 、 些基因具有重复位点,彼此可以互补, 些基因具有重复位点,彼此可以互补,故把这 些基因称为重复育性基因 重复育性基因。 些基因称为重复育性基因 重复育性基因的隐性重组, 重复育性基因的隐性重组,在孢子体组织中配 子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不育称为孢子 子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这种不育称为孢子 体不育。 体不育
三 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由 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模型由kitamura 配子体互作模型由 首先提出的。 首先提出的。他是通过选育近等基因系对这种 不育性进行研究的。 不育性进行研究的。他发现由核基因控制的粳 籼稻杂交F 不育性有三种, 花粉半不育、 籼稻杂交 1不育性有三种,即花粉半不育、胚 囊半不育和配子发育障碍基因控制的不育。 囊半不育和配子发育障碍基因控制的不育。 后来研究证明:花粉不育、 后来研究证明:花粉不育、雌配子败育引起的 不育株都是有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不育株都是有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还有有些 不育株的不育性是由配子发育障碍基因S 不育株的不育性是由配子发育障碍基因 t引起 的。
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Ikehashi等(1984,1995)研究了广亲和品种参与 等 , ) 的三交组合WCA/B//A的育性分离与标记基因的关系。 的育性分离与标记基因的关系。 的三交组合 的育性分离与标记基因的关系 试验结果验证了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型 配子体互作模型, 试验结果验证了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模型,并 发现在第6号染色体上有有一个标记基因 号染色体上有有一个标记基因C和 连锁 发现在第 号染色体上有有一个标记基因 和wx连锁 的不育基因,定名为S-5,并且初步证明了S-5是一个 的不育基因,定名为 ,并且初步证明了 是一个 雌性不育位点。 雌性不育位点。 Ikehashi等认为水稻籼粳稻杂交 的不育性主要是由 等认为水稻籼粳稻杂交F1的不育性主要是由 等认为水稻籼粳稻杂交 S-5基因座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普籼稻为 基因座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 基因座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 普籼稻为S5iS-5i,普粳稻 普粳稻S-5jS-5j,广亲和品种为 广亲和品种为S-5nS-5n。F1 都可育, 代S-5nS-5j 、S-5nS-5i 、 S-5nS-5n都可育, S-5iS-5j 雌配子部分不育。 雌配子部分不育。
水稻不育性研究的意义。 水稻不育性研究的意义。
通过水稻不育性研究,在水稻的生产、 一 通过水稻不育性研究,在水稻的生产、育 杂种优势等方面具有明确指导的作用。 种,杂种优势等方面具有明确指导的作用。 通过水稻不育性研究,我们要做到, 二 通过水稻不育性研究,我们要做到,水稻 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抗病、抗寒最强, 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抗病、抗寒最强,进一 步解决有效获得水稻杂种优势。 步解决有效获得水稻杂种优势。
二 杂种雄性不育
(一)配子体不育的研究。 (二)孢子体雄性不育的研究。 (三)孢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
一 配子体不育的研究
关于配子体不育的遗传基础,Oka (1957, 1988)提出了重复隐性基因配子致死模型。 式 研 假设配子发育是由重复的配子发育基团( 假设配子发育是由重复的配子发育基团(G究 、D 进 行 基因)控制的。当基因型X 基因)控制的。当基因型X1X2x1x2的品种与配 子 。 的配子 ,F1 x1x2X1X2的品种 隐性 体 育。 75%。 育。因 F1的育性 。 通 Oka ,sativa的不育性 的不育性 到 过 两 G、D基因。 体 基因。 体k G、D基因的 种, 、 基因 、 基因的 种, 种 k。 0.75 育性 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