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赵昌文郭晓鸣

2012-12-14 11:08:48 来源:《《中国农村观察》》(京)2000年06期【作者简介】赵昌文郭晓鸣四川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中国改革推动下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大面积贫困消除。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与反贫困一直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近些年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是贫困地区扶贫活动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奋斗,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1.25亿人减少到1994年的8000万人,1998年进一步下降到50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成就。然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采取何种扶贫模式既符合经济学的原则,又切合中国的实际,这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扶贫模式的类别

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作用于扶贫客体,促进扶贫客体脱贫致富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的总称。依据不同的标准,扶贫模式有不同的分类。结合西南贫困地区的扶贫状况,可将扶贫模

式作如下分类:

1.按扶贫主体不同划分,可分为四种:一是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即是指在扶贫活动中政府占主导地位,主要由政府提供各种扶贫要素,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来组织开展扶贫活动的一种扶贫行为;二是企业主导型扶贫模式。这是指在扶贫活动中企业占主导地位,由企业根据政府制定的一些相关政策和措施,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行为;三是对口扶贫。即是指发达地区及其有关单位与贫困地区及其有关单位结成相对固定的帮扶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在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带动下,使贫困地区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四是民间扶贫。这是指民间组织自发开展的扶贫活动。

2.按扶贫主体作用于扶贫客体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救济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两种模式。救济式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直接向扶贫客体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或现金,以帮助贫困人口渡过难关,也称“输血”式扶贫模式;开发式扶贫模式指的是扶贫主体通过投入一定的扶贫要素(资源)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户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展生产、提高教育和文化科技水平,以促使贫困地区和农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扶贫行为方式,也称“造血”式扶贫模式。

3.按扶贫主体投入的扶贫要素不同划分,可分为三种:一是物质扶贫模式。即是指扶贫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资料(主要是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如粮食、化肥等)帮助、支持、扶持扶贫客体开展生产和经济活动以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活动和行为;二是文化教育扶贫模式。指的是实施以开发当地贫困农户智力资源为主,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具备自力更生、自谋发展能力的扶贫方式;三是信贷

扶贫模式。这种模式指的是直接为贫困农户或贫困农户兴办的微型企业提供小额贷款,扶助农户走上自我生存和发展道路的一种扶贫方式,在我国俗称小额信贷。

4.按扶贫客体的脱贫地域划分,可分为就地扶贫模式和异地迁移扶贫模式两种。就地扶贫模式是指扶贫客体在不脱离其原所处地域环境条件下的一种扶贫方式;异地迁移扶贫模式即是指贫困农户所处地理环境恶劣,不再适宜人类生存,因而将贫困农户迁移出原有地域,通过开发利用其他地区资源,发展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

5.按扶贫资源分配的对象不同划分,可分为区域(社区)扶贫模式和直接扶贫到户模式两种。区域(社区)扶贫模式是指扶贫主体以区域(社区集体)为基本扶贫对象,通过改善社区条件,发展社区生产和经济,推动社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直接扶贫到户模式,即是指扶贫主体直接以贫困农户(个体)为扶贫对象,直接帮助、扶持贫困农户摆脱贫困的一种扶贫模式。

上述关于扶贫模式的分类,虽然是从多个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的分类,不能把它们简单的排列起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模式又是人们经常谈及和表达的。例如,政府及有关管理部门始终认为贫困地区的扶贫应选择开发式扶贫模式;中介机构、非农部门习惯于对口扶贫;科技部门则强调智力(精神文化)扶贫;企业当然强调企业扶贫;生态及环保人士更倾向于异地扶贫,等等。多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文件、报告以及各种宣传中,对扶贫模式的称谓也是根据情况而进行相应的改变。这些情况的存在,本身也就说明尚无一种合适的扶贫模式能够成为人们共同认可和赞同的模式。

二、现有主要扶贫模式分析和评价

(一)开发式扶贫模式评析

开发式扶贫的目的是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此提高穷人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减轻或消除贫困。目前,政府制定的贫困地区发展计划或规划,为贫困地区提供基础设施,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初等教育,对贫困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提供优惠贷款等,都属于开发式扶贫的范畴。实行开发式扶贫,有利于把国家的扶贫同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结合起来,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克服等、靠、要等单纯依靠国家的思想,变输血为造血,增强自我积累、自动发展的能力。因此,开发式扶贫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基本的、具有宏观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扶贫路径。

开发式扶贫模式最大的优点即在于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下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支持,通过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走上发展之路。因此实行开发式扶贫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扶贫投入要素的功能作用,提高扶贫的效率和效果,是从根本上达到扶贫目标的有效路径。从8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从单纯的输血扶贫转变为开发扶贫,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大规模扶贫工程。开发式扶贫的初衷是使贫困人口借助于国家、地方和社会各界外力的帮助,启动这一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去开发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永续生存与发展的生产能力或基本条件。扶贫模式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近10年来取得的扶贫效果无一不证明了开发式扶贫模式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很容易忽视贫困农户个体的差异,因而真正贫困的农户很难获得相应力度的扶贫。当然,开发式扶贫也有其不足之处,一方面,这种扶贫模式基本上是以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