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古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先人在创作时巧妙地借用了许多物理知识,使其作品大放异彩。
如果按照新课程理念,我们认为就是“学科渗透”思想。
我们在传承古代文化的同时从中获益的还应有隐藏其中的物理知识,这里我们举例予以说明,希望你从中获得启示。
例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苏轼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拉弯的弓把箭射出去,这一过程能量转化的情况是什么?
分析: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例2、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描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
从物理角度看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什么能量?
分析: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例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毛泽东的一句诗,其中蕴藏的物理知识有哪些?
分析:“坐地”是人与地球一起自转,故,人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而地球又是绕太阳公转,相对于太阳和地球则又是运动的,所以“日行八万里”。
例4、李白在《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分析: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由诗句意思可知其变为运动,则参照物是运动的船;孤帆从日边而来,则是相对于静止的河岸来说的,作者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行船和岸边。
例5、“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南宋诗人陆游《村居山喜》中的诗句,写春晴天暖,鸟语花香的山村美景。
分析:“花气袭人” 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诗中蕴含了:“扩散和升高”的物理知识。
例6、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大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而发出的。
客船上的人能辨别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实际上他是根据声音的“振动和音色”来辨别的。
例7、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就可以听到回声,所以应该是:反射和回声。
例8、“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是晚唐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中的诗句,描写了酷夏特有的情趣,并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浓阴”的形成说明了什么?而“楼台倒影”则是什么物理现象,所成的像是什么像?
分析:“浓阴”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例9、“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的诗句,抒发了客游异乡孤寂凄凉之情,然而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江清月近人”一句是不符合科学道理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水中的月影s′,与天上的月亮s相对于水面MN是对称的,故而在水面上任意一点看月亮和月影都有os=os′,人在船上距月亮s为sB,而距月影s′,为s′B=oB+os′,所以
s′B>sB。
也就是说诗人看到的月影比天上的月亮还要远一些。
依次类推,你还可以发现,中国古诗中有不少的诗句蕴含许多精辟的其它学科的道路,不信,请你详细阅读如下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快行冷风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 (刘元载《早梅》)
——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垂直地带性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隐《谒山》)
——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长歌行》)
——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
——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水循环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面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汉乐府《敕勒川》)
——生物与环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的遗传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北宋苏轼《望湖楼醉书五绝》)——雷阵雨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诗句。
你慢慢品味,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趣味的。
二、古诗词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来自群里
一、古诗词中的能量知识
1. 苏轼的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诗词中涉及到能量转化情况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李白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词中的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机械能。
二、古诗词中的参照物知识
1、毛泽东的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是,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2、李白《望天门山》一诗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孤帆日边来”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3、《闪闪红星》歌词中“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山走来迎”是以船为参照物,而“山不动,是船行”是以岸为参照物。
三、古诗词中的热学和分子动理论知识
1、陆游《村居山喜》中“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诗词中“花气袭人”是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加快的结果,而温度影响分子运动的激烈程度。
2、张旭《山中留客》中“纵使晴明无雨色,乳晕深处亦沾衣”。
——露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暮江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液化)。
4、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何暗香来”——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5、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霜的形成(凝华)
6、郭沫若《游武夷泛舟九曲》“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扩散现象(分子的热运动)
四、古诗词中的声音知识
1、唐诗《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声音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能区分“钟”和“鼓”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
2、郦道元的《三峡》中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描写。
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要发生反射现象,当反射回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就可以听到回声。
五、古诗词中的光学知识
1、诗人高骈在《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诗句中“浓阴”是光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形成的无光区域;而“倒影”则是光反射时的成像现象,并且所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
2、唐朝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平面镜成像知识。
3、“潭清疑水浅”——光的折射
4、范仲淹诗句“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
5、李白诗词“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光的直线传播。
6、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光的反射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平面镜成像
7、杜牧《盆地》诗句“齿破苍苔地,偷它一线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平面镜成像。
8、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光的色散。
9、吴伟《题饮图》诗句“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三、诗词与物理教学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
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
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
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
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
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
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
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
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
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
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碲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确有失误的地方。
根据物理知识,当露点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凝华而结成霜。
可见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过天上,怎么能说“霜满天”呢?显然诗人张继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
当然,文学毕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许运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
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写诗。
不过,物理教师如果能随时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欣赏、鉴别前人的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学生兴趣,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