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殖民地文化特点:东北曾是没落的俄罗
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的犹 太人心目中的“天堂”,是日本军国主 义垂涎三尺的满洲的所在。从而形成了 “杂揉”文化特征,在东北的建筑风格、 服饰、语言,产品造型,日常生活习惯、 生活方式,甚至相貌、心理、气质上都 能呈现出来,特别是在哈尔滨人的日常 生活中找到鲜明的文化踪迹。
“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的则
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 眼、俏等美的慰藉。 “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 步伐不同于中国古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 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踢、落地同 时膝部略加控制,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 步一顿的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 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舞蹈表演中在 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两者的结合,体 现出一种洒脱、流动的美感。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
东北秧歌表演形式一共有三种:“大鼓秧歌、小鼓 秧歌、地秧歌 ”。 大鼓秧歌在三种形式中流传最广,尤其以辽南地区 的营口、海城及盖县等地更为盛行。主要通过使用 的道具来与小鼓秧歌区分。 小鼓秧歌分“天津高跷”和“小鼓高跷”两种。表 演者脚踩一尺六寸左右的木制跷腿,因为两者都以 腰鼓和手锣伴奏,所以统称小鼓秧歌。 地秧歌是一种不踩高跷表演的秧歌,现在我们在课 堂上所学的都属于地秧歌。地秧歌又叫“地蹦子”, 主要流传于沈阳、抚顺一带。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
动作稳而俏,有着把外在动作瞬间转化 为内在节奏的动感,给人以既稳重又俏 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 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 不同性格人物运用不同的叫鼓。鼓相动 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 是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二 鼓”、“五鼓”、“十二鼓”,其中 “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东北秧歌的音乐特点因其多样的节奏变化和
丰富的曲牌传送多样的感情,因而使得东北 秧歌舞蹈感情丰富、性格多样。
东北秧歌欣赏
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
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 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 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 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 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 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 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 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 之一。
流民拓荒者阶段来的中原移民构成的东
北文化板块是传统中原汉族底层文化, 具有“小农意识”的特点。这些来东北 的中原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活不下去的 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他们“闯关东”大 多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求生,因此这 个群体中既缺少富家子弟又缺少书香门 第。于是构成东北文化的中原汉族文化 板块基本上不是传统的汉族精英文化。
东北地域文化特点
东北文化包括四方面内容,满族文化、中原 汉族儒家文化、殖民地文构成了东北文化的 三个层面。 满族文化特点:东北地处高纬度边陲,白山 黑水,高山密林,大风大雪,广袤大野,丰 富的自然资源,漫长的冬季,自然要影响到 满族人的形态风貌,特定的高纬度自然环境 造就了满族人粗犷、豪爽、热情、幽默,自 然、质朴、直率真诚的性格。满族文化特点 是强勇弱文。
东北秧歌表演服饰
下装,也就是男装,多为颜色统一的镶边夹袄和镶 边长裤,有的夹袄外披深色对襟坎肩,裤口有时系 腿带以缩紧裤脚,易于表演;头上饰品多为艳色的 毡帽。地秧歌与高跷秧歌中的男女装基本如上所述, 高跷秧歌中女装下裳要求裙子摆度略长,以便将腿 上的木制跷掩饰起来,增加修长美感。无论上装还 是下装,服饰上多缀有镶在边缘的花样滚边、丝织 花纹、吉祥图案。
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高跷,不仅 是形成舞蹈体态特征的原因,同时也是 形成秧歌动律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律动表现在“走相”、“稳 相”、“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 素中。 属于“走相”的步伐有前踢步、后踢步、 旁踢步、颤步、顿步、自由步等,这些 舞步的动律大多不太强烈,动作幅度不 大,表现出稳重、健壮、大方、开朗、 淳朴、豪爽之风 。
东北秧歌表演服饰
东北秧歌表演中的服饰,从整体上看,色彩浓艳、 明亮。除了领头带队的人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 扇出场,其余表演者服饰整齐,上(女)下(男) 装统一搭配。 上装,也就是女装,上身着镶边夹袄,下裳基本为 多褶长裙,一般及至足踝;较为突出的是头上的装 饰,多以珠链或绢花编成凤冠戴于头顶,有的冠状 上用珠链串成“wenku.baidu.com雀”“凤”的展翅形状,异常华 贵。在女装的肩部均配以珠链或绣花绢布制成的披 肩,搭于肩膀,头饰及披肩的颜色相对浓艳耀眼, 珠光宝气之色,醒目华丽。
东北地域文化特点
东北地域文化包含着三种文化类型: 一是少数民族的文化。 二是中原文化、汉文化。 三是异国文化。
东北地区人类活动的遗址相当多,旧石 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遗 址文化类型与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基 本特质完全一致。到了周代,东北各地 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 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一些部族的共 同生活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原驻民的文 化是中原文化,特别到汉代,汉文化是 东北地域文化的主流。东北地区族群主 要由三种人组成。
东北秧歌欣赏
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
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既可以用优 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娘 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 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态) 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演 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 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
热情的黑土地
哏俏脆幽、热情爽朗—
东北秧歌
东北三省文化背景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
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 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 “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 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 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 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 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 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 一部分。东北还是英雄百战之地, 三百多年前,这里是北方民族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龙兴之 地”;一百多年前,这里是荡漾 着淘金希冀的塞外“关东”;这 里不仅曾让爱新觉罗· 溥仪踌躇满 志,还一度使日本军国主义垂涎 欲滴。
第一种是流民,第二种是谪戍,第三种 人是移民。这三种人均以山东、山西、 河北为主,给东北地区带来了中原文化、 齐鲁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为东 北注入了新的文化。其中中原文化的影 响最大,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 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的 传承下来的。到了明清以后,中原文化 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 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 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 性。
东北秧歌的审美价值
东北秧歌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具有风格特色 的体态、动律、节奏、道具使用及音乐伴奏 和秧歌队形中。 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 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 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 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 即人们称之的“哏劲”,这种“哏劲”与本 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合。东北秧歌的 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 术亦有关。
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 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 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 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 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 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 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 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
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 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 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 歌。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 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 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 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 缠绵无力。
男女演员在表演中,均以浓妆出场,主要体现两颊 涂抹艳红色,增添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和表演氛
围。
东北秧歌表演道具
东北秧歌中最具突出特色的三种道具是:腰 间的彩绸、手中的扇子、多边形手绢。彩绸 多为大红色或艳绿色,系于男女表演者的腰 间,偏缀与腰际一侧,作为装饰所用,表演 至手舞足蹈、兴趣盎然的时候,用来突出舞 姿的飘逸与灵巧。有的表演者将彩绸攥于手 中作为直接道具,彩绸随舞姿动作的摆动而 有韵律地荡漾。扇子与多边形手绢一般是作 为男女表演者手上必备的道具,右手执扇, 左手携眷,是较为传统的表演方式。扇子与 手绢都是艳色的,红、黄、绿为主要颜色。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 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 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 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 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 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 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 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 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 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 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 流传。
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 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 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 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 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 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 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 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气候与资源
东北三省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 期。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为主。分布的长白山、 大小兴安岭是东北生态系统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 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松花江、东辽河、西辽河、鸭绿江等主要河流发源 这里,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东北三省 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原始、 粗犷、神奇和博大见长。冰河树挂,冰雕雪塑,蔚 为奇观;森林、草原广袤富饶以及朝鲜族、满族、 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风情民俗吸引着大量中外 游客。
东北秧歌的节奏特点:其节奏特点在于
体动节奏和音乐节奏通过错位形成一种 节奏落差,它具体表现在东北秧歌的主 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脚踢出时快而有力, 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要短,收 回时,双腿着地时间要长,这踢出去的 “短”和收回时“长”形成了东北秧歌 的节奏差异,形成了该民间舞韵律特 点—哏俏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