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介语理论的起源
20世纪60年代以前,欧美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在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占主要地位,在这种理论背景下,语言研究领域兴起了对比分析理论,对整个外语教学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外语学习是母语习惯向外语习惯逐步转移的过程。

因此,很多学者和外语教师认为,只要对目的语和母语进行对比,了解母语和目的语的异同,就可预测出在目的语的学习中会出现什么偏误,而且还可以对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和解释。

50年代末,行为主义心理学受到巨大冲击,乔姆斯基对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是人们对外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有了新的认识。

人们发现,外语学习中的偏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预测、解释和分析。

后来的许多统计资料也证明了这种猜疑。

这样,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的语言对比分析受到了人们的怀疑。

60年代末,一种新的外语学习偏误分析理论产生了,这就是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一词是英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在其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使用。

1972年,他又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 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确立了它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其他研究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描述有许多不同的术语,如W. Nemser (W. Nemser, 1972 ) 称之为“近似语言系统”(approximative systems),科德(1967)将它称为“学习者固有的内在的掌握语言的课程大纲”(learner’s built-in syllabus)、“学习者独有语言”(idiosyncratic dialects)、“中继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等。

然而广为人知、影响最大的还是“中介语”这一说法。

二、中介语理论的内容
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是指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70年代以前,研究者及外语教师们把学习者偏离目的语的语用行为看成是一种错误,并极力想方设法使学习者避免错误。

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出的偏离是有规则的。

通过对学习者的语言偏误进行进一步统计研究发现,母语相同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会犯一些类似的错误;同一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时期所出现的第二语言输出的错误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语言不同的第二语言学
习者在习得某些语法结构时呈现出非常类似的顺序等等。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在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中间存在一种于两种语言都不完全相同的、学习者自己的一种语言系统,那就是中介语系统。

1. 中介语是一种“中间语”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特定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生的第一语言,也不同于所学习的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发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它是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过渡的语言系统,因此也被称为“中间语”。

2. 中介语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的过程。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布朗(H.D.Brown,1986)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错误类别的角度,将中介语的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无规律的错误阶段(ransom error stage)。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只是模糊地意识到目的语有一种特殊的系统知识,但自己有不了解这些知识。

这时,学习者目的语的输出大部分时候都会出错,只是偶然碰巧才会正确。

这些错误通常都是无规律的、不一致的。

学习者对这一阶段的错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第二阶段是突生阶段(emergent stage)。

在这一阶段,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输出逐渐变得前后一致,学习者已经开始辨认目的语系统,并内化某些规则。

虽然这些内化的规则从标准的目的语看,不一定很正确,但学习者却感到它们是合理的规则。

学习者对这一阶段的错误同样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内化的目的语的系统很不稳定,容易倒退到第一阶段。

第三阶段是系统形成阶段(systematic stage)。

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表现出更多的一致性。

虽然这时他所内化的目的语的一些规则是不完全的,但却是连贯的,比较接近目的语系统。

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学习者能自行更正自己的下错误。

第四阶段是稳定阶段(stabilization stage)。

这一阶段学习者的错误相对比较少,学习者已掌握了目的语系统,语言运用比较流利,表达意义也没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学习者无需他人指出便能自己更正语言运用中的错误。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趋于稳定,所犯的错误是由疏忽大意或是由于忘记了某条已知的规则造成的。

3.中介语中的石化(fossilization)现象
中介语的石化概念是由Larry Selinker(1972)首先提出的。

他指出:“语言石化现象时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言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都对改变这种状态不起作用。

”这种石化现象存在着大量证据。

例如,在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中,法国人,总是把他们的小舌音带到英语中去;德国人则总是把时间和地点放在动词之后的顺序(德语的顺序);印度人把所有的英语动词后都用that 从句。

无论学习者对这些第二语言的知识掌握多全面,当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项比较困难的新任务时,或在紧张或其它激动的情况下,类似错误总会重复出现,甚至在极度放松的情况下或很短时间不说目的语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三、中介语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吕必松(1992)先生认为:中介语研究可以作为语言学习理论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可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去带动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研究。

把错误分析和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不但对心理语言学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是必要的,而且对语言教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1.正确对待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有规律的错误
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它反映了学生习得外语规则的过程,是一种正常现象。

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的规律性变化恰恰
反应了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进程。

教师要对学生在目的语使用过程出现的错误进行系统地研究,分析规律,使学生的中介以逐步向目的语靠近。

在无规律的错误阶段,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则只有一些模糊的感性认识,他们有交际意图,但并不知道怎样用目的语的正确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因而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他们对所犯的语用错误,无法解释,也无法纠正。

教师此时应对这种错误采取容忍态度,不必有错必纠或给予过多的解释,可以示意学生,并给予正确的说法就可以了。

给予更多的解释反而超过了他们的发展阶段。

在突生阶段,学习者的目的语系统已经形成规则,但仍需要进一步内化。

学习者学生只能解释自己的错误,但不能自己纠正。

因此,对这些错误,教师不但应该纠正,而且还要做出解释,及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完整的概念,提高内化程度。

在系统形成和稳定阶段,学生对目的语的规则已经形成系统,但由于还没有形成习惯,所以偶尔会出错。

但学生对这类错误既能解释又能纠正,教师对这类错误只需点到为止,不必多做解释,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2.把语言对比分析同中介语的偏误分析结合起来
语言对比分析主要研究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所产生的错误。

中介语偏误分析研究的是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目的语语言内部本身的复杂因素而引起的错误,它认为,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不完全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对比分析不能完全预测这些错误。

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学习者常犯的除了母语干扰以外的其它一些类型的错误,可以对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实际错误进行分析,并总结规律,进行有针对性教学。

但错误分析并不能完全反映目的语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错误分析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对比分析的帮助。

因此,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偏误分析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应该在目的语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起来研究。

,指出中介语形成的原因,其对中式英语的影响,并提出避免中式英语产生的对策。

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错误,中介语理论就是对学习者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

一、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67 年Corder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书中。

在这篇论文中,其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标语能力称为“过度能力” 。

1971 年,Nemser 在一片论文中提出了“相似系统” 的概念。

而真正使用中介语概念的是Selinker在其论文La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提到的,并于1972 年确立了中介语的概念。

他认为中介语是指存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头脑中都有关于语言结构的一副不完全正确的图画。

这幅图画是正确程度不尽相同的、对语法系统的多种假设。

Selinker认为,中介语形成主要有五个过程。

第一,语言迁移。

学习者的目的语词汇和语义结构必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语言迁移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母语规则应用于二语习得的过程中,对目的语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而形成正迁移和负迁移。

第二,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

学习者常常会创造出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规则变体,而这种变体反应目的语的特征。

第三,训练转移。

如果在外语课堂上过分强调某一结构或规则,可能引起迁移,导致学习者在习得外语的过程中频繁使用某一词汇。

第四,二语习得策略。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练应用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处理。

最后一种,就是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这是指说话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用的一套技巧。

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会不断的构建新的技巧和方式来实现交际,这样学习者的语言就会沿着中介语连续体的方向,从母语向目的语过度。

二、中式英语
中式英语是“错误发生的,既不是英语又不是汉语的混合物,可以被描述为有汉语特点的英语。

” 中式英语不同于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是指中国人使用的依照英语民族习惯的为了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表达。

正确区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对于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式英语没有严密的系统,最常表现在语言本身和文化层面上的问题。

(1)语言方面。

语言方面的错误又可分为有语法错误和无语法错误。

有语法错误的中式英语主要出现在初级学习者身上。

包括主谓一致问题,时态变化问题,词语搭配,虚词的用法等等。

如:She is a student, isn't she?Yes, she isn't. (No, she isn't)这类错误是英语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犯的。

另外一类是没有语法错误的中式英语,这类错误在中式英语中占重要的地位并且很难被觉察到,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很容易发现这些英语中的问题。

如:This nation was completely conquered.此句中,用completely修饰conquer。

其实在英语中征服本身就包含了完全的意思,没有必要再加上一个completely。

这个中式英语的错误就很不容易被母语是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发现,而且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

如:Whether he could come is uncertain.在汉语中,强调的部分会放在后面,但在英语中恰恰相反,所以这句话应该是:It's uncertain whether he could come.再如:He struck a good idea.他忽然想起了一个好主意。

在汉语中这样的顺序完全没有问题,但在英语中次序却反了,正确的应该是:A good ideastruck him.
(2)文化习惯方面。

由于受到汉英的影响,中式英语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对英语国家特定的风土人情不了解。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和所要表达
的内容,如不了解文化,生搬硬套中国的习惯就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中式英语。

在与英语母语者进行交流的时候产生过很多句子,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id it cost? 这样的问法会让人觉得干涉了私人问题。

以上所列问题皆是中介语,受到汉语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继而形成了中介语。

然而中介语并不是不变的,它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而变动,从母语出发,逐渐靠近目标语。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因此,只要大量的了解英语本族人的表达方式,不断地进行汉英的对比,提高语言水平,并且了解英语文化知识,中介语向目标语渐进的这个过程就会加快很多,继而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要: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

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方面靠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转化。

关键词:中介语;语言对比;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产生的历史根源
本世纪60年代,受乔姆斯基语言习得机制观点的影响,人们对第一语言习得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言语有其独特性,它不同于成年人所使用的语言,而且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60年代末期,应用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利用第一语言获得的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行为,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中介语进行研究。

Selinker是最早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的学者。

他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研究中介语,并认为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五种主要认知过程的产物。

这五种认知过程包括:(1)语言转用,即中介语中的有些项目、规则及子系统是直接从第一语言中转用而来;(2)训练转移,即将语言训练过程中的某些特征转移到中介语之中;(3)学习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学习方式中得来的;(4)交际策略,即中介语中的有些成分是从某些特定的交际方式中产生的;(5)过分概括,即对目标语言材料中的规则泛用。

Selinker认为中介语的发展与第一语言的发展是有区别的。

中介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便容易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第二语言获得者都很难有完善的目标语言能力的原因。

语言转用是产生僵化的主要原因。

但儿童在第一语言获得的过程中却不会出现僵化现象,他们最终都能获得与成年人相同的语言能力。

与Selinker不同,阿德叶米安把中介语系统作为一种受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来进行研究。

在他看来,中介语语法同样要受到语言共性语法的限制,因此对中介语系统的分析应从其有规律的东西入手来探讨中介语的特点。

他特别注重对中介语的可塑性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从本质上讲是不完善的,总是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

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意时可能会借用第一语言的规则或是歪曲和过分概括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这两种情况都直接反映了中介语的可塑性。

塔罗恩等人把中介语作为一套语体来进行研究,认为中介语可以分析为一套受语境支配的不同语体,其言语行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

极为正式和非常随便的场合是语境变化的两个极端,其间则是各种不同程度的语境变化。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会根据不同的语境来使用语言,从而导致中介语的不同语体。

在有些语境中,学习者处于从属地位,整个话语交际是在对方的引导下进行的,这时学习者的中介语一般没有第一语言影响的痕迹。

而在某些以
学习者为主导地位的交际中,中介语就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因为在这种语境中,学习者往往需要注意语言的结构。

塔罗恩同阿德叶米安一样,也认为中介语的发展要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因此也可以用常规的语言方法来分析中介语。

但她同时也认为中介语不是一个单一的系统,而是一套在不同社会情景下使用的不同语体。

由此可见,塔罗恩在中介语的研究中偏重于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中介语。

二、中介语的特点与局限性
中介语的特点较多,但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灵活性、能动性和系统性。

(1)灵活性指的是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固定的,都可进行改变和完善。

实际上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具有灵活性,它们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中介语与自然语言的区别在于灵活性的程度不同。

(2)能动性指的是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修改与扩展的过程中。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新的规则,而进行新的假设,并逐步地修改假设,使中介语系统向目标语言系统逐渐靠拢,所以中介语系统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

(3)系统性指的是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时虽然会出现错误,会与目标语言系统有差距,但仍然依照一定的规则,而不是任意的。

学习者的语言行为受到中介语系统的支配,这与使用母语时的情况完全相同。

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交际中所犯的错误实际上是以目标语的语法体系作为衡量的标准,如果依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作标准,这些所谓的错误就需要打上问号了。

中介语的局限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限于词素、句法方面,对语义和语用知识习得研究不够。

而且,根据词素研究来确定语言习得的顺序也不科学,因为将学习者使用某一词素的标准性作为习得的标准并没有心理学证据作为支持。

(2)忽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自我标准。

中介语研究以目的语作为参照系,对学习者本人所参照的标准研究不够。

(3)忽视中介语与其它语言变体不同的标准。

(4)研究的方法,如纵向研究和交叉研究本身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未能解决,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Selinker指出,大多数学习者无法达到本族语的语言熟练程度是因为他们过分依靠了潜在的心理结构或一般的认识机制,未能充分利用普遍语法。

按照Selinker的观点,只有按照普遍语法去习得外语才有可能达到自然的熟练程度,任何利用一般的认识机制或潜在的心理学习方法只会引起“僵化”之类的失败。

三、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对比分析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今天仍有不少人利用对比分析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而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错误分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中介语的研究中,人们更是经常借用这一方法。

1、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起源于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中最隹效果的追求,盛行于50、60年代。

它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作为对比分析的模式,试图找出学习者的学习难点,以便用最有效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人们一度认为,通过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研究,可以预测到学习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推测学习者语言中可能发生负迁移的部分,从而将此在教学中加以重点突出,达到避免或减少学习者外语错误的目的。

从理论上讲,对比分析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学理论模式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是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对比分析。

其具体步骤是先对两种语言体系进行客观的描述,然后确定需要对比的结构成分或项目,如整个系统或某个子系统;其后是进行仔细的对比的分析,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最后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错误。

对比分析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颇为盛行。

随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兴起和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对比分析的批评和质疑也越来越多。

这些批评和质疑集中反映
在验证、理论和实用三个方面。

在验证方面,不同的学者对不同学习者的错误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二语言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以归结于母语的影响;大多数错误对比分析都没有预料到,而有些对比分析预测会出现的错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反而又没有出现。

这就使得对比分析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也有问题。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由于不同语言的语法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可能建立一个能适合所有语言的分类系统。

这种观点与对比分析是无法吻合的。

如果语言之间没有共同的范畴,那么又怎能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呢?而且即使结构相似的句子,其交际功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可能完全不同。

因此,有效的对比分析应包括语言和语用方面的比较。

由于对比分析在验证方面和理论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它的实用价值也就值得怀疑了。

很明显,如果学习者的错误绝大多数不是由母语干扰引起的,那么对比分析对教学来说就没有多大价值。

另外,人们对学习者错误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对比分析的实用价值。

对比分析的前提是帮助学习者避免错误,但如果错误被认为是学习进步的迹象,是学习者检验自己对目标语言规则所作假设正确与否的结果,那么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中就没有多大作用了。

对比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但它已成为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2、错误分析
由于人们感觉到对比分析并不能预测学习者的全部错误,因此认为有必要对学习者错误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确定其错误的来源,为在教学过程中消除这些错误提供依据。

早期的错误分析主要是将常见错误搜集起来,从语言结构的角度进行归纳分类。

其目的主要是为方便教学项目的安排或课程的补习提供依据,它没有任何的理论框架,也不解释错误在第二语言获得中究竟有何作用。

因此,人们对错误既没有给予严格的定义,也没有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到本世纪50年代,当对比分析开始盛行时,错误分析更是受到冷落。

60年代末期,对比分析开始走下坡路,人们在第一语言获得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中介语进行研究,结果错误分析又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人们认为,错误分析有助于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的了解,有助于对中介语的研究。

它除了提供中介语发展情况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中介语获得的心理过程方面的信息,提供有用的线索来帮助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利用各种策略来简化学习任务和完成交际活动的。

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错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他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一文中指出,对学习者的错误进行分析有三个作用:(1)对教师来说,如果他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系统分析,便可发现学习者在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中已达到了哪个阶段,还剩下多少需要继续学习的内容。

(2)向研究者们提供学习者如何学习或习得语言的证据,了解其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和步骤。

(3)错误分析对学习者本人也必不可少,因为我们可以认为犯错误是学习者为了习得而使用的一种学习手段;它是一种学习者用来检验其对所学语言的本质所作假设的一种方法。

在对待学习者错误这一问题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行为主义观点:错误是刺激反应的一种偏差,应通过新的刺激来对正确的形式加以强化。

另一种是认知主义观点:学习者的错误恰恰证明了学习者是一个灵活的有分辨和判断能力的决策者,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善于不断调整其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

因此,可以说错误分析也有它的局限性:(1)错误的定义和区分标准难以确定。

(2)错误的分类缺少统一的标准。

(3)很难说明回避出现的情况。

不过,错误分析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1)使人们对对比分析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价,认识到了对比分析研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

(2)使人们改变了对错误本质的认识,把错误从需要避免、需要纠正的地位提高到了作为认识语言学习内部过程的向导的地位。

(3)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