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1. 引言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高。

本文将对一个重型肝炎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案例描述

该案例涉及一名50岁的男性,他在体检中被发现患有重型肝炎。据患者自述,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且有时伴有黄疸和腹水。

3. 病因分析

重型肝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中毒和酒精滥用。在这个案例中,我

们怀疑该患者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4. 症状和体征

该患者的症状包括疲倦、食欲不振、黄疸和腹水。体检发现他的肝脏明显肿大,并有压痛。

5. 诊断

为了确诊该患者是否患有重型肝炎,医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测试。其中包括

血液检查、肝功能测试、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脏超声扫描。结果显示,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阳性。肝脏超声扫描显示肝脏肿大。

6. 治疗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重型肝炎。治疗方案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和减少肝脏损伤。

•肝保护治疗:使用肝保护药物如乳蓟酸、氨基酸等,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营养支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肝脏的康复和修复。

7. 随访和预后

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重型肝炎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治疗及时性、病毒感染程度、肝功能状态等。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和病毒复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8. 结论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此外,患者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酒精滥用和接触其他有害物质,以保护肝脏健康。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2.Liaw, Y. F., & Chu, C. M. (2009).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Lancet,

373(9663), 582-592.

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肝炎病毒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人类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病毒之分。甲型肝炎病毒呈球形,无包膜,核酸为单链RNA。乙型肝炎病毒呈球形,具有双层外壳结构,外层相当一般病毒的包膜,核酸为双链DNA。对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和丁型肝炎病毒目前正在研究之中。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甲型肝炎,这种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其病毒通常由病人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被污染的手、水、食物、食具等传染,严重时会引起甲型肝炎流行。如1988年1月,上海市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流行性甲型肝炎,主要原因是人们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注射、输血等方式进行传播。 为防止甲型肝炎的发生和流行,应重视保护水源,管理好粪便,加强饮食卫生管 理,讲究个人卫生,病人排泄物、食具、床单衣物等应认真消毒。为防止乙型肝炎的传播,在输血时应严格筛除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献血者,血液和血液制品应防止乙型肝炎抗原的污染,注射品及针头在使用之前应严格消毒。一、肝炎病毒的分类: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 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 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 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 B复制时,内源性DNA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病理特点为表现的一种严重肝脏疾病,可引起肝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是肝病患者病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重型肝炎的原因很多,包括乙肝病毒感染,甲、戊病毒及其它泛嗜病毒如EBV、CMV等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等,其临床分型常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来划分。 主要病因:肝炎病毒感染,药物中毒,慢性酒精性肝损害,等 重型肝炎因其病情重、预后差而影响患者寿命,在我国,引起重型肝炎的最常见原因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约占所有重型肝炎的三分之二,此外,甲型、丙型、丁型重型乙肝及戊型肝炎病毒亦能引起重型肝炎,其它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登革热病毒、Rift-vnlley病毒也可以引起,药物性肝损害、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所引起的重型肝炎在临床中也时有出现,尤其是药物性肝衰竭,在美国重型肝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随着乙肝抗病毒领域药物的推广,乙型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在我国也在下降,因此使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所致的重型肝炎比例上升,此外,妊娠急性脂肪肝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重型肝炎。重型肝炎疾病的特点:病情重、合并症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发病机制 重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复杂,从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直到细胞凋亡、坏死,其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重型肝炎,其发病机制既与病原有关,也与机体的免疫有关。 发病机制与病原关系:病毒可直接引起肝细胞损害,最后形成大块肝细胞坏死,例如甲型与戊型肝炎发病时,肝细胞的严重病变(溶解和坏死)是这些病毒在肝细胞内大量复制的直接后果,也就是说被感染破坏的肝细胞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就乙肝而言,感染的病毒量多是一个因素,但病毒的基因突变也是另一个因素,基因突变后导致病毒数上升,也与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相关。 发病机制与免疫关系:乙型肝炎患者发生重型肝炎占重肝的2/3,但并非是这些重型肝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很多,更重要的机制是乙型肝炎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应异常所致,由乙肝病毒激发机体的过强免疫时,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被体系统,以及在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等参与下,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发生重型肝炎。 病因分类 重型肝炎的病因及诱因复杂,最常见的是机体免疫状况改变后免疫激活,乙型肝炎基础上重叠戊型、甲型肝炎感染、乙肝基因突变、妊娠、过度疲劳、精神刺激、饮酒、应用肝损害药物、合并细菌感染、伴有其它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等,其分类主要按病情发展速度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其中,慢性又分为慢加急肝衰竭和慢性肝衰。 诊断鉴别 (一)当某一肝病患者出现以下表现时,应高度警惕重型肝炎: 1、极度乏力和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2、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3、有明显出血倾向:鼻衄、牙龈出血不易止住。 4、黄疸迅速加深伴有中毒性鼓肠、肝臭等。 5、化验检测时PTA﹤40%,Tml大于正常10倍。 (二)诊断 “三高一低”,即高度乏力、高度黄疸、高度食欲不振伴肠胀气;低PTA(PTA﹤40%)。 1、急重肝:2周内出现神志行为异常伴“三高一低”。 2、亚急性重型肝炎:起病2周以上至半年出现肝性脑病,同时亦有“三高一低”症状检测。 3、慢重肝:在慢性肝损害基础上出现“三高一低”或者肝硬化基础上出现肝功进行性衰竭。 (三)相关检测 1、PTA: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诊断重型肝炎的重要依据,当PT延长致PTA﹤40%时应疑为重型肝炎,PTA的变化也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最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慢性重型肝炎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如何把握治疗时机?应选择哪类药物? 为什么会重新提出这些问题?几年前的重型肝炎,病情恢复后,出现HBVDNA阴转或小于10^4cp /ml,大家都不建议应用抗病毒药物,几年过去了,出现了失代偿性肝硬化。回过头来,看看当时的建议是否恰当,请谈谈你是如何掌握的?慢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问题,目前大多认为需要抗病毒治疗,而且要早期治疗。至于选择那种核苷类药物,因人而异。但如果HBVDNA水平较高如超过10*6copies/ml,一般不首选ADV。 几年前的重型肝炎,病情恢复后出现HBVDNA阴转或低水平复制,主要归功于当时免疫的清除。但付出的代价就是肝炎后肝硬化的形成,肝硬化一旦形成,除了HBV的作用外,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均能导致失代偿肝硬化的出现。因此,如果近几年HBVDNA一直阴性,当时不建议抗病毒并无不当之处,但是如果处于低水平复制,还是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为好。如果是慢性重症肝炎应该根据病毒数量进行分析,若比较高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若是急性重症肝炎也可酌情抗病毒治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也收集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讨论。我们临床中有体会,重肝确实需要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但是快速降低和缓慢降低HBVDNA之间有差别吗? 感觉还是有差别,出于尽快控制HBVDNA以及后续治疗的想法,我们以前选择恩替卡韦较多,但是发现预后改善不明显,反而拉米夫定,膦甲酸钠之类的药物效果更好。在2009年福州会议上带回来的信息也是如此,重肝似乎并无必要快速控制HBVDNA。 近期看到一篇文章,对恩替卡韦治疗重肝进行了探讨,结论是:恩替卡韦快速降低HBVDNA,但是并未改善重肝的短期存活率,HBVDNA的快速下降,并没有带来MELD以及肝功能的明显改善。 全文如下,供大家参考 Short-term entecavir therapy of chronic.pdf (246.23k)重症肝炎现在的观点是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加急,慢加亚急,慢。 依据发病机制:暴发性肝炎乙肝少见,并且过程猛,但是病毒清除好,可以不抗病毒,看国外的文献还有用干扰素的,汗。亚急性同急性。病毒复制都不是主要因素,相反病毒清除倒是很积极。 主要是慢性重症,慢性肝炎为什么加重症,病毒复制同时免疫打破是一个重要机制,所以当然要抗病毒。不过如果是酒精,药物等为加重症因素,尽管从发病机制上不用抗病毒,但是重症会导致免疫低下,病毒有复制风险,所以还是要抗病毒。核苷类似物在降低重肝患者体内病毒载量的同时,还影响宿主免疫重建。HBV DNA的快速下降,一方面与抗病毒药物的效力有关,另外也和免疫重建后宿主对病毒的清除加强有关。因此,HBV DNA快速下降可能是更多肝细胞的被免疫攻击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肝细胞坏死可能更严重。因此,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重肝,如何在病毒和宿主免疫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关键。觉得亮剑战友说的好,不晓得有没有相关的文献。重型肝炎的研究设计困难,很难做到随机,得出的数据很难有说服力。 重型肝炎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到底是抗病毒引起预后的改善还是我们的白蛋白和血浆,以及其他护肝及其支持治疗作用更大没有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验证。我们很多情况还停留在所谓“经验”水平。 不同医院的数据也没有可比性,不仅仅是药物不同,病人入院的时候病情轻重也有差别,大医院的病人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同一医院的数据也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并没有随机,无法做到真正对照,更别说双盲。因为重型肝炎要花费大量的治疗费用,有钱的人可能得到较好的支持治疗,同时由于血浆和蛋白

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重型肝炎案例分析报告 1. 引言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很高。 本文将对一个重型肝炎的案例进行分析,以了解该疾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 2. 案例描述 该案例涉及一名50岁的男性,他在体检中被发现患有重型肝炎。据患者自述,他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感到疲倦和食欲不振,且有时伴有黄疸和腹水。 3. 病因分析 重型肝炎的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中毒和酒精滥用。在这个案例中,我 们怀疑该患者的病因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 4. 症状和体征 该患者的症状包括疲倦、食欲不振、黄疸和腹水。体检发现他的肝脏明显肿大,并有压痛。 5. 诊断 为了确诊该患者是否患有重型肝炎,医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诊断测试。其中包括 血液检查、肝功能测试、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和肝脏超声扫描。结果显示,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阳性。肝脏超声扫描显示肝脏肿大。 6. 治疗方案 根据诊断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重型肝炎。治疗方案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德福韦酯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毒复制和减少肝脏损伤。 •肝保护治疗:使用肝保护药物如乳蓟酸、氨基酸等,以保护和修复受损的肝细胞。 •营养支持:通过合理的饮食调配和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肝脏的康复和修复。

7. 随访和预后 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重型肝炎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治疗及时性、病毒感染程度、肝功能状态等。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和病毒复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8. 结论 重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重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此外,患者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避免酒精滥用和接触其他有害物质,以保护肝脏健康。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2.Liaw, Y. F., & Chu, C. M. (2009).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The Lancet, 373(9663), 582-592.

肝炎护理案例分享

肝炎护理案例分享 1.药物性肝炎应该怎么保养 2.肝炎怎么治疗最好?治疗肝炎的办法 3.孕妇得了丙肝该怎么办 4.乙型肝炎患者的日常应该如何自我护理 药物性肝炎应该怎么保养 肝炎患者在隔离期内的医院治疗和护理自然很重要;而隔离期满,病情稳定后出院的自我保养亦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容易旧病复发或产生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出院指导及卫生宣教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在肝病病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多年,对肝炎患者出院卫生宣教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提出具体方案如下: 1起居有常,防止感染 肝炎病人应特别注意休息,这是由肝脏的生理功能决定的。中医认为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活动量越大,其肝脏的血流量越小,故到达肝脏的营养成分和药物就越少,肝炎恢复就越慢,所以休息对于肝炎病人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说绝对卧床,当症状显著改善后,可适当增加活动量,但以不引起疲劳为原则。中医认为劳累伤气,久卧亦伤气,特别是慢性肝炎患者,在症状相对稳定期,应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另外,慢性肝炎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在病中或病后极易被各种致病因子感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泌尿系感染等,这样会使已恢复或静止的病情复发或加重。要根据气候温度增减衣服,注意起居及个人卫生,防止感染发生。 2调畅情感,保持乐观 肝炎患者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正确看待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情,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情感的变化对肝炎患者的病情影响极大。因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过度或持续不解,会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成为致病之因。而与肝病密切相关的情志变化主要有怒和思两种:“怒伤肝”、“思伤脾”,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护理分析论文(全文)

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护理分析论文(全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9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中,男86例,女13例,年龄15-77岁,平均42.5岁。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23例,慢性重型肝炎76例。 1.2方法 1.2.1仪器应用日本产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10型血液净化机及日本产单人用透析装置DBG-02,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其中血浆置换175例次、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11例次,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透析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2.2治疗本组病例中173例次采用外周动一静脉或静一静脉直刺建立血管通路,13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每次血浆置换量为2600-3000ml,血浆置换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在血浆置换完成后换透析血路管透析器用透析装置进行血液透析滤过,其置换液量为6.4-9.6L。 2护理 2.1心理护理 人工肝是一项病情危重状态下的特殊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

疗方法不了解,心理上存在巨大的压力,担心手术失败或术中意外。加之费用昂贵,患者及家属对其疗效、安全性多持有怀疑态度,且重型肝炎患者因病情较重,易有恐惧、悲观等不良心理,因此,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的必要性、工作原理、操作过程、术中注意事项及所能达到的效果,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人工肝治疗成功的例子。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以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 2.2常见并发症及护理 2.2.1低血压低血压是人工肝治疗过程中较常见的并发症,本组186例次中,发生低血压32例次,占17.2%,多发生在治疗开始阶段,为一过性低血压,表现为头昏、恶心、血压偏低,主要是由于建立体外循环致血容量突然减少所致。护理对策:在治疗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约为50ml,然后根据血压及患者的反应逐渐增加至目标流量。有助于减少低血压的发生。术中注意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一旦有血压下降趋势,立即减慢血流速度,取头低足高位,增加回心血量。当上述处理无效时。经静脉血路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0-200ml,考虑有效血容量不足时给予一定剂量的血浆或白蛋白。 2.2.2过敏反应异体血浆的输入是人工肝治疗中发生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J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畏寒、寒战,口唇发麻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本组病例中发生过敏反应23例次,占12.4%;其中过敏性休克2例次。护理对策:正确

全球肝炎情况报告

全球肝炎情况报告 简介 肝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本文将对全球肝炎情况进行报 告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控措施。 1. 肝炎的定义和类型 肝炎是指肝脏组织发生炎症的一类疾病,常常由病毒、药物、酒精或自身免疫 等因素引起。根据病因,肝炎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类型。 2. 全球肝炎疫情概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肝炎疫情仍然严峻。以下是各类型肝炎的主要情况: 2.1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主要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等。这些肝炎类型的流行情况如下: •甲型肝炎:主要在发展中国家流行,由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 •乙型肝炎: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注射毒品、输血和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和器官移植等。 •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由污染的食物和水源传播。 2.2 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主要由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如过量服用某些药物或长期使用对肝 脏有害的药物。酒精性肝炎则是由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肝脏病变。 3. 肝炎的危害和预防控制 肝炎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包括肝脏病变、肝硬化和肝癌等。为了控制和 预防肝炎的传播,以下措施被广泛采取: 3.1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已经被纳入常规免疫程序,对于儿童和高风险人群来说,接种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提高卫生水平:饮用干净的水和食用卫生食物可以减少甲型肝炎的感染风险。 •安全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并严格控制输血和器官移植的安全性,可以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 3.2 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的预防 •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过量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控制饮酒量:限制酒精摄入量,避免长期过量饮酒。 4. 全球肝炎防控进展和挑战 全球范围内,肝炎防控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经济条件差的国家和地区肝炎防控能力不足。 •病毒性肝炎的疫苗供应和接种普及仍然存在问题。 •肝炎疾病传播途径复杂,难以完全掌控。 结论 肝炎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为了预防和控 制肝炎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并采取有效措施,如接种疫苗、提高饮用水和食物的卫生水平、安全注射、合理用药和控制饮酒量等。同时,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肝炎的挑战,努力实现肝炎的预防和控制目标。

肝炎调查报告

肝炎调查报告 肝炎调查报告 近年来,肝炎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 显示,全球有超过3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其中约有1000万人感染了丙 型肝炎病毒。肝炎的高发和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为了 更好地了解肝炎的现状和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一项肝炎调查。 调查对象为全国各地的居民,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域的人群。通 过问卷调查和体检,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首先,我们发现肝炎病毒感染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城市地区,肝炎 感染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有关。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卫生设施和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肝炎感染率明显较高。这一现象提 醒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地区的肝炎防控工作,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 其次,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青少年和中年人是肝炎感染的高风险群体。这与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密切相关。青少年常常参与一些风险行为,如共用 注射器、有不安全的性行为等,这些行为容易导致肝炎病毒的传播。中年人则 更容易受到职业性肝炎的威胁,如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等。因此,我们 应该加强对这些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 此外,我们还发现性别在肝炎感染中起到了一定的影响。男性的肝炎感染率普 遍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更容易接触到肝炎病毒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关。例如,男性更常参与一些高风险的职业和行为,如吸毒、酗酒等。因此,我们应该加 强对男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此次调查还发现,肝炎感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慢性肝炎的患者容易

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因此,加强肝炎的早期筛查和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呼吁政府加大对肝炎的关注和投入,提供更多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 最后,我们也要提醒个人要加强自我防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共用注射器,规范性行为,戒烟限酒等,都是有效预防肝炎的措施。此外,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也是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手段。 总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肝炎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我们希望政府、医疗机构和个人能够共同努力,加强肝炎的预防和控制,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复方茵陈方加减汤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复方茵陈方加减汤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分析 辛俊平;黄杏芬;杨从意 【期刊名称】《中医临床研究》 【年(卷),期】2016(8)23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复方茵陈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1例应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茵陈方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65%、54.84%,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AL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T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2.90%、0.00%,与对照组的29.03%、19.35%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中药复方茵陈方加减治疗可促进临床症状消退、改善肝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总页数】3页(P51-53) 【关键词】慢性重型肝炎;复方茵陈方加减汤;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疗效 【作者】辛俊平;黄杏芬;杨从意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3.21

【相关文献】 1.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评价 [J], 胡慧丽 2.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J], 艾香英;符林春;谭行华;张爱民;范慧敏 3.复方茵陈方加减汤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J], 蔡美霞 4.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应用复方茵陈方加减治疗的临床疗效探究 [J], 方石光 5.复方茵陈方加减汤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价值体会 [J], 任高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Dseq案例榜“险处逢生”之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

IDseq案例榜“险处逢生”之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 案例榜开篇语 2019年5月16日,首期IDseq™病原谱《像星星的病毒》微信上线。病原谱以病原体为导向,旨在从检测层面关注罕见或特殊病原体,图形化展示检测结果,加深临床对新技术病原宏基因组学(mNGS)无需培养、广覆盖特点的了解和认知; 今天,首期IDseq™案例榜《“险处逢生”之重型肝炎合并真菌感染》上线。案例榜以临床疑难病例为导向,重点关注临床诊断及患者预后,持续追踪mNGS为临床和病患带来的诊断价值,推动新技术好技术用于临床,服务更多病患。 病史及主诉 男性,46岁,于2019-07-18入广州某三甲医院ICU,既往乙肝病史20余年。 主诉:乏力、纳差、尿黄3周余。 入院检查 体格检查:患者浅昏迷,扑翼样震颤阳性。有慢性肝病体征,蜘蛛痣阳性,肝掌征阴性,无胸前毛细血管扩张。深度黄疸,腹平,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浊音界存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结果如下表,另外,患者转氨酶高,HBV-DNA(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高,PT明显延长。胸部CT示两肺多发实变、渗出伴右侧胸腔积液。

患者各指标检测结果 入院当天患者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 入院当天患者脑部CT 入院诊断 1、肝衰竭(慢加急):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型)、肝性脑病 2、肺部感染 3、慢性胆囊炎

入院治疗 入院时,患者为浅昏迷,刺痛肢体有反应,SPO2 97%,呼吸节律稍促,动脉血气分析提示:PO2 76mmHg,PCO2 36mmHg,考虑咳痰能力下降,立即予以气管插管术,并予以抗肝昏、抗病毒、护肝、降酶、退黄、护胃、输注血浆、白蛋白、化痰等治疗。 进一步诊治 2019年7月19日行同种异体肝移植手术。术后,予“更昔洛韦、美罗培南注射剂、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伏立康唑、巴利昔单抗、激素抗排斥和抗乙肝病毒。考虑患者重症肝炎合并肺部感染,病原体仍未充分确认,临床决定送检肺泡灌洗液样本至微远基因进行IDseq™检测,同时送检痰液样本进行真菌培养。 2019年7月20日肺泡灌洗液检测结果回示检出烟曲霉特异性序列数190条。7月21日患者加用两性霉素B抗真菌,当天患者神志转清,予拔除气管导管,高通量吸氧。 烟曲霉检测序列数列表 7月22日,院内痰培养结果回报烟曲霉阳性,计数4+。考虑患者痰液较多、呼吸道梗阻可能,重新行气管插管,多次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灌洗治疗。此时患者神志好转,可简单完成指令,肝功能恢复顺利。7月26日患者出现高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次床边纤维支气管镜吸痰+灌洗治疗,呼吸机支持条件不断上调(FIO2 80%,PEEP10mmHg),SPO2 95-98%),治疗直至患者自动出院。 经验体会

2023肝炎报告

2023肝炎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肝炎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我们对肝炎的发病情况、治疗进展以及防控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肝炎在2023年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要继续加大防控力度和宣 传教育工作。 1. 引言 肝炎是一组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全球范围内有数十亿人受到肝炎的困扰,其中 大部分患者未被及时检测和治疗。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 肝炎病情变化迅速,因此对于肝炎病情的及时监测和报告是至关重要的。本报 告将对2023年肝炎病情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法 我们搜集了包括全球、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肝炎病情进行了分析 和评估。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卫生统计数据、疫苗接种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等。 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我们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肝炎的发病情况、治疗进展和防 控措施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使用了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了 统计描述和分析。 3. 结果 3.1 肝炎发病情况 根据我们收集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范围内肝炎的发病率依然较高。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数最多,占总病例的80%以上,其次是丙型肝炎病 毒(HCV)感染。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肝炎的发病率更是较高。 3.2 肝炎治疗进展 在肝炎的治疗方面,2023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进展。乙型肝炎病毒(HBV) 感染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则可以通 过抗病毒治疗来降低病毒载量和减缓病程进展。但是,由于肝炎具有隐匿性和潜伏期长的特点,不少患者在病情明显时才去就医,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戒毒医疗案例分析: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病例的处置案例

【案例背景】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变性和坏死为主的一组传染性疾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各类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为主,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肝炎仅表现为急性临床经过,乙型、丙型易转变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丁型肝炎一般与乙型肝炎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 在吸毒人群中,由于毒品对身体的侵害,尤其是对肝脏这个人体最大的“化工厂”的损害,化学性肝病合并病毒性肝炎对吸毒人员肝脏功能的危害进一步加重,加快“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发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肝炎中出现肝功能异常是疾病恶化的指标之一,早期发现和早期的干预治疗可有效减缓疾病的发展。 【案例基本情况】 戒毒人员唐某,2005年在当地医院检查出乙型肝炎,无恶心、乏力、厌油等不适,当时未治疗及用药。2006年3月开始吸食海洛因,二年后开始吸食冰毒,期间前述症状反复发作,未治疗。2021年8月10日在入所体检时,腹部彩超提示:肝脏体积缩小,左右叶比例失调,肝裂增宽;肝脏表面凹凸不平,呈锯齿状;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增强,不均匀,有结节干;肝内管状结构走行紊乱,门静脉内径增宽,脾脏厚径增大,腹腔未见液性暗区回声。2021年8月19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减退、厌油、乏力、皮肤巩膜稍黄染等不适。 肝炎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可通过保肝药物、抗纤维化药物治疗缓解症状,针对重症患者或肝衰竭患者可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改善。戒毒场所内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乙型肝炎案例心得体会总结

乙型肝炎案例心得体会总结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病,严 重危害着全球的公共卫生。近日,我接触到一名乙型肝炎患者的案例,我对此深感震惊和思考,以下是我从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总结。 首先,乙型肝炎是一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的疾病。HBV可以通过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性接触等方式传给健康人,甚至新生儿也可能通过母婴传播感染乙型肝炎。这提醒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避免与可能携带HBV的人接触和行为,尤其是医务人员和家庭 成员等。 其次,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于患者来说。尽管乙型肝炎的症状和表现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一般来说,乙型肝炎的患者都会面临着严重的身体和心理的压力。他们可能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并且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和检测,以确保病情的控制和稳定。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平日里应该更关心并尊重这些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再次,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非常重要。目前,乙型肝炎疫苗已经广泛使用,并且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手段。然而,尽管有可用的疫苗,但乙型肝炎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健康问题。这使我认识到,预防乙型肝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社区和个人。政府需要加强对乙型肝炎的监测和管理,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服务;医疗机构需要加强

对乙型肝炎患者的诊疗和护理;社区需要开展相关的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意识;个人则需要注重个人卫生,避免高风险行为,同时积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最后,乙型肝炎患者应该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如经济负担、歧视和社交隔离等。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和理解这些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爱心。 总之,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世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接触乙型肝炎患者的案例,我深刻地认识到乙型肝炎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应该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加强对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为建设健康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甲型肝炎病例的疫情统计和分析报告

甲型肝炎病例的疫情统计和分析报告 甲型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随着全球旅游和人口流动的增加,甲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本文将对甲型肝炎病例的疫情统计和分析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医学人员提供参考和指导。 1. 疫情统计 根据卫生部门的数据,近年来甲型肝炎的病例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甲型肝炎高发地区。据统计,2019年全球共报告甲型肝炎病例约有2900万例,其中约有3.3万例死亡。这些数据表明,甲型肝炎仍然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途径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通过食物、水源或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腔黏膜而传播。此外,密切接触感染者的人也可能通过接触感染者的体液而感染甲型肝炎。 3. 高危人群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旅行者:前往甲型肝炎高发地区的旅行者,尤其是前往偏远地区或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更容易感染甲型肝炎。 - 食品从业人员:由于其职业特点,食品从业人员更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增加了感染甲型肝炎的风险。 - 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居民: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如缺乏饮用水和卫生设施的地区,居民更容易受到甲型肝炎的感染。

4.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甲型肝炎的传播,以下预防措施应得到广泛推广和实施: - 接种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疫苗接种应在 儿童时期进行,也适用于成年人,特别是高风险人群。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饮用安全水源、食用熟食等良好卫生习惯可以 有效减少甲型肝炎的传播。 -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甲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 5. 诊断和治疗 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史和实验室检测。常见的实验室检测包 括血清抗体检测、肝功能检测和病毒核酸检测等。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甲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患者应休息、饮食清淡、避免饮酒和使用肝脏损害药物,以促进康复。 总结: 甲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病例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加强预防 措施、提高公众意识和推广疫苗接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甲型肝炎的传播和感染风险。医学人员应密切关注甲型肝炎的疫情统计和分析,为相关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保障公众健康。

最新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案例

第九章消化系统疾病 案例

消化系统疾病 案例1: 患者,男性,39岁,主诉:上腹部疼痛2个月,饭后加重,时而反酸,因饮酒后出现腹部剧痛入院。查体:体温38℃,脉搏100次/分,血压150/95mmHg;腹部弥漫性压痛、反跳痛。行剖腹探察术,术中见胃小弯幽门部一溃疡穿孔,腹腔内见胃内容物,遂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术后病理检查:胃大部切除标本,幽门部小弯侧圆形溃疡,直径2.0cm,边缘整齐,胃黏膜向溃疡边缘集中,溃疡穿透胃壁全层。镜检:溃疡底部见表面为炎性渗出物(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其下见薄层组织坏死,坏死组织下方为肉芽组织,底层为纤维瘢痕组织,其中可见小动脉呈增生性动脉内膜炎改变,神经纤维呈球状增生。溃疡周边胃黏膜变薄,可见杯状细胞。胃壁浆膜面血管扩张充血,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问题: (1)根据大体和镜下检查所见,对本病例应做出 何种病理诊断? 消化性溃疡 (2)消化性溃疡病变特点是什么?

1、肉眼:溃疡通常只有一个,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多在2.5cm以内,溃疡边缘整齐,粘膜皱襞从溃 疡向周围呈放射状,溃疡底部通常穿越粘膜下层,深 达肌层。 2、镜下:溃疡底大致由4层组织组成:炎 性渗出物(白细胞、纤维素等)、坏死组 织、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增殖性动脉内 膜炎,使小动脉管壁增厚,在溃疡边缘常可 看到粘膜肌层与肌层粘连。神经纤维常发生 变性和断裂及小球状增生。 (3)结合本病例,试分析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症状 和体征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 症状:上腹部疼痛,饭后加重,时而反酸, 暖气。体征:体温升高,脉搏可快,血压 高;腹部弥漫性压痛、反跳痛。主要是因为 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进食时胃酸分泌,溃疡部 分没有胃粘膜保护而发生疼痛。 案例2:

2015-2021年我国丙型肝炎病例报告与哨点监测分析

2015-2021年我国丙型肝炎病例报告与哨点监测分析 专业品质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丁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研究报告

丁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丁肝 所属部位:腹部 就诊科室:内科,传染科,消化内科 病症体征:乏力,肝脏病变弥漫,黄疸,食欲下降 疾病介绍: 丁型病毒性肝炎是怎么回事?丁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 病毒等嗜肝DNA病毒引起的急性和慢性肝脏炎症病变,HDV是一种缺陷病毒,极少有单独HDV感染,只能存在于HBV感染的人及某些嗜肝DNA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动物中 丁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同时伴随的HBV感染状态,HDV 与+HBV重叠感染后,可促使肝损害加重,并易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 化和重型肝炎,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与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 相似 症状体征: 丁型病毒性肝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丁型病毒性肝炎的症状介绍: 1、HDV与HBV同时感染,见于既往无HDV感染,同时感染HDV与HBV,表现急性丁型肝炎。潜伏期4~20周。临床表现及生化特征与单纯急性乙型肝 炎相似,可有乏力、食欲缺乏、黄疸及肝脏肿痛等。部分患者有两个转氨酶高峰。在病程中可见两次胆红素和ALT升高。血清中HBSAG先出现,然后肝内HDAG阳性。急性期患者,血清中HDAG阳性持续数日即转阴,继而抗-HD IGM阳性,持续时间短,滴度低。抗-HD IGG则为阴性。HDV/HBV同时感染 多数预后良好,发展为慢性肝炎的危险性不比单纯HBV感染更高,少数患者亦 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2、HDV与HBV重叠感染,慢性丁型肝炎指在原有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 又重叠HDV感染,其临床经过主要取决于HDV感染时HBV感染的状态及肝脏损害程度。多见于慢性HBV感染者,其症状主要决定于HDV感染前是慢性HBSAG携带者,抑或是HB慢性肝病者。如为HBSAG携带者,感染HDV后 则表现似急性HBSAG阳性肝炎,但抗-HBV IGM阴性,较单纯HBV感染重。 如为HBV慢性肝病,由于HBV持续感染,HDV不断复制,使已有肝组织病变 加重,可表现为肝炎急性发作,或加速向慢活肝和肝硬化发展。因此,凡遇慢 性乙型肝炎,原病情稳定,突然症状恶化,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颇似重型肝炎,应考虑为重叠感染HDV的可能。可有如下表现。

传染病案例分析

病毒性肝炎 诊断公式 甲型病毒性肝炎=发热+HAV(+)+粪口传播+肝炎共性表现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热+HBV(+)+母婴传播+肝炎共性表现 丙型病毒性肝炎=发热+HCV(+)+血液传播+肝炎共性表现 戊型病毒性肝炎=发热+HEV(+)+粪口传播+肝炎共性表现 病毒性肝炎共性表现:乏力纳差+黄疸+转氨酶增高 肝衰竭=凝血酶原时间(PTA)<40%+肝臭+扑翼样震颤 男性,18岁。发热、乏力、厌油腻食物2周,皮肤、巩膜黄染1周。 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厌油腻食物、食欲减退、恶心,发热,体温最高38.3℃,服用退热药2天后体温恢复正常。有时感右上腹部不适,无畏寒、寒战,无皮肤瘙痒,无咳嗽、咳痰。一周前家人发现其皮肤和巩膜发黄,尿色加深,呈浓茶水样。发病以来睡眠稍差,大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1个月前曾在“大排档”生食海鲜。无输血史,无疫区居住、旅行史,无慢性肝病家族史。 查体:T 36.7℃ P 82次/分 R 18次/分 BP 120/80mmHg。皮肤和巩膜黄染,未见皮疹和出血点,无肝掌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3cm,质软,压痛(+),肝区叩击痛(+),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肝功能:ALT 425U/L,AST 160U/L,TBil 129μmol/L,DBil 92μ mol/L,ALB 45g/L。血常规 Hb 126g/L,WBC 5.2x109/L,N 0.65,L 0.30,PLT 200x109/L。尿胆红素(+),尿胆原(+)。抗HAV-IgG和抗HAV-IgM均(+)。 一、初步诊断(3分) 急性甲型黄疸型肝炎(仅答“甲型病毒性肝炎”得2分)。(3分) 二、诊断依据(6分) 1.1个月前有生食海鲜史,急性病程,既往体健。(1分) 2.症状:有乏力、厌油腻食物、恶心伴发热、右上腹不适、尿呈浓茶水样。(1.5分) 3.查体:皮肤、巩膜黄染,肝大,肝压痛和叩击痛(+)。(1.5分) 4.实验室检查:转氨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尿胆红素(+),尿胆原(+)。抗HAV-IgG和抗HAV-IgM 均(+)。(2分) 三、鉴别诊断(4分) 1.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戊肝)。(1.5分) 2.梗阻性黄疸。(1.5分) 3.溶血性黄疸。(1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