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天麻钩藤饮加减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天麻钩藤饮加减

[方药组成]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 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潜阳。

[主要症状] 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用上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象。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为气血逆于头部所致‘尿频足凉、下肢无力、头重脚轻乃下虚之候。

[适应证] 高血压病(头热足凉者)、青光眼等。

[加减法]失眠者加台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15克。

名中医治高血压病十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高血压病十七个秘方 治高血压病秘方(17首) 20.1八味降压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30克,黄柏 6克,钩藤3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适量水浸泡1小时左右,煎两次,首煎10~15分钟,以 只留药物的易挥发成分;二煎30~50分钟文火。煎好后将两汁混合,总量为250~300毫升, 日分2~3次服用,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方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不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营血亏损, 血行不畅。故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泻火为法。本方系根据日人大敬节之经验方“八物降下 汤”化裁而来。因而方用首乌、白芍、杜仲养其阴血;川芎、当归行其血滞;阴血滋润有 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用黄芪益气配阳以助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

之”。黄柏、钩藤之用意就在于此。诸药合用,使肾有所滋,脑有所养,肝有所平,从而 达到肝养风熄、血压得降的目的。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状的原发性高 血压病、肾性高血压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加减】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 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 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连、肉桂各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0.2益心健脑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桑寄生15~ 30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共300~400毫升, 日分2~3次温服。 【功用】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刘保和:天麻钩藤饮抓住这3个主证,屡用屡效,一味中药降血压的故事

刘保和:天麻钩藤饮抓住这3个主证,屡用屡效,一味中药降血 压的故事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语音由机器人阅读,体验不好,要求高的可以不听,在此见谅. 刘保和告诉您这样用用天麻钩藤饮,屡用屡效!(附经验方汇总)本文就天麻钩藤饮为引,抛开教材中对方剂的认知,学习刘保和教授通过抓主症用方。 抓主症 什么是主症?顾名思义,主就是主要的意思,在病人的所有症状当中,要把它提炼出来,找出它最主要、最重要的症状。一到三个,绝对不能超过三个! 我们每个人长期临床都知道,为什么开这个方子?因为抓住了一个主症。举例说:补中益气汤和归脾汤怎么分辨?饿的时候心里空、胃有下坠感这是补中益气汤;饿的时候胃里空、有心慌的感觉是归脾汤。主症为什么不能超过三个呢?因为我们辨证辨的是什么呢?辨的是病因、病位、病性,病因一个、病位一个、病性一个就足够了,不

能再超过三个。 主症是病人感觉最痛苦的吗?恰恰相反,病人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恰恰不是主症,他感觉最痛苦的症状是标不是本。比如这个人头疼,头痛剧烈它是主症吗?它不是,如果我们医生检查,他绕脐痛、多日不大便、脉沉实有力这才是主症。因为这个才代表他的疾病本质,头痛剧烈那是标不是本。因此我这里所说的主症,是指体现疾病本质的症状。所以你抓住了这个,你用大承气一泻,头痛好了,所以头痛不是主症。 天麻钩藤饮:三大主症 王氏熄风和阳法所选用的羚羊、丹皮、甘菊、钩钩、决明、白蒺藜等品,只适用于“肝风初起,头目昏眩”的症状。而临床常见疾病远较此证为复杂,应当掌握更多方剂以备应用。 就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而言,常用方有羚羊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建瓴汤、滋生青阳汤、羚羊角汤等。笔者临床体会,疗效最好、适用范围最广、最容易掌握的方剂是天麻钩藤饮。 天麻钩藤饮首载于《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出版于1956年,是现代方剂。本方: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夜交藤、朱茯神、益母草、杜仲、桑寄生、川牛膝组成。 教材中多把本方的病机和功用认识为: 病机:肝肾不足→肝阳偏亢→生风化火。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 但笔者对于本方的认识是抓三大主症,临床只要见到头晕而胀喜凉爽、失眠或睡眠不实、腰膝酸软,不论任何疾病,用之均有肯定疗效。

都是经方大家,印会河“抓主症”与刘渡舟“抓主症”有何不同

都是经方大家,印会河“抓主症”与刘渡舟“抓主症”有何不 同 都是经方大家,印会河“抓主症”与刘渡舟“抓主症”有何不同 印会河教授是五版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的主编,我于教材之外了解他,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期刊室内散漫地翻阅旧杂志,读过他的一些文章,还有就是在福州路的科技书店买过一本他的名著《中医内科新论》。 印老最出名的学术主张是“抓主症”,这或许有点贴标签的嫌疑,但我的印象的确如此。当然,事实也是如此。最近集中阅读有关印老的一些著作,印老本人及其弟子确实将“抓主症”作为他的最重要的学术思想。然而,到底什么是“抓主症”,这些著作往往又语焉不详,说不出个究竟来。另外,还有一个要紧的问题。当代另一位赫赫有名的老中医——刘渡舟教授也强调“抓主症”,不过他是在运用经方这一场景里强调的,这一学术主张也很出名。两位老中医都说要“抓主症”,是一个意思吗?还是有所不同? 下面我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1983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内科新论》未对“抓主症”有系统的论述,而只是在内容简介里有这样的介绍:“本书在辨证论治方面有其独特的学术见解,编写体例亦与一般中医内科学有别……书中重点介绍的38首'抓主症’处方,是作家传、师承及本人从事中医工作40年来经过反复验证,疗效可靠的经验方……” 近几年关于印老的出版物逐渐增多。 徐远教授主编的《印会河理法方药带教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出版)在前言里谈及“抓主症”,此外没有再深入探讨。 其前言里是这样介绍的:印老不拘泥,不守旧,结合广博的学科

以及学科之外的理论或经验来类比、启发,加以综合、想象、意会,从局部的变化信息来洞悉其内含的整体信息,辨证与辨病结合,对疾病的病机、诊治有独到的见解,创立疗效甚佳的38首“抓主症”方,愈人无数。印老医海征帆数十年,学验俱丰,繁忙应诊中总能短时间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既快且准地“抓主症”,恰如“知其要者,一言而中;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抓主症”也是一个凭经验的积累,去伪存真,并“慧然独悟”,直捕疾病要害的、敏捷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也是获得佳效的关键。 同一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韩仲成先生主编的《随印会河侍诊记》,此书上卷是日记,记录了作者每年去北京看望印老或领患者找印老看病的感受,而重点是记录印老三度赴保德义诊的情况。“每次义诊近一个月,这期间的日记没有间断,真实记录了印老如何辨证、如何'抓主症’'抓主症’方如何运用等”。的确,在韩先生222篇日记里,“抓主症”是一个高频词,反复出现,但可惜的是,“抓主症”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学术思想指导下的辨治方法,语焉不详。 后我又买到侯振民、王世民两位先生主编的《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出版)。原来印老“抓主症”的思想主要见于《略谈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到抓主症》一文,此文发表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上,《印会河抓主症经验方解读》将它作为绪论置于书前,并说这篇文章“如今已成为'抓主症’医学理论的经典文献”。 通读这篇“经典文献”,我感觉文章写得条理不够清晰,究其实,并没有脱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只能说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的深化,谈不上“从……到……”,好像达到一个新境界一样;而且,用“抓主症”来表达印老的临床思维并不准确。 那印老究竟是如何深化辨病论治、辨证论治的?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做一个约定,传统的辨证论治模式这样来表述:证→方;辨病论治模式表述为:病→方;而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

礞石滚痰丸方证探讨

礞石滚痰丸方证探讨 柳亚平 【摘要】礞石滚痰丸出自元代医家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本丈以王珪对礞石滚痰丸的论论述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学者对礞石滚痰丸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运用心得,从源流简述、方药分析、功效主治、临床运用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其药物组成、方义、药物选材与炮制、剂型、剂童、服法、宜忌等相关内客进行分析研讨.【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1(017)006 【总页数】2页(P642-643) 【关键词】礞石滚丸;方剂;痰证 【作者】柳亚平 【作者单位】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16 1 滚痰丸源流简述 礞石滚痰丸(以下简称滚痰丸)出自王珪《泰定养生主论》,原称“滚痰丸”,与《普济方》等书的另几种“滚痰丸”相别,故冠以“礞石”两字。此方经王氏躬身实践,效验灵异;因恐世人擅自增删,尝秘方不宣;后撰口诀传世,兼述其主治;是治疗老痰怪证之名方。滚痰丸传世数百年来,一直受历代医家重视。王珪论述滚痰丸

的原文也常被《仁斋直指方论》、《丹溪心法》、《医碥》、《金匮翼》、《医方集解》、《时方妙用》等众医书引述。直至今日,礞石滚痰丸仍是《药典》收录之方。 王珪治痰思想传世后,经朱丹溪等医家发挥,“百病皆从痰治”之风兴起。其中难免有矫枉过正之患,滚痰丸因此成为后世一些医家针碥之对象。如《本草纲目》曰:“王隐君则谓痰为百病,不论虚实寒热,皆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有理哉。[1]”张景岳对时医“百计攻痰”的孟浪做法也痛心疾首。然此非王珪之错,更非滚痰丸之过。王珪本意并非教人不辨虚实寒热滥用滚痰丸,他也曾谈及滚痰丸的使用禁忌,可惜不够详备。而服用滚痰丸的更多禁忌或许可从组方配伍及王珪著作中推敲得出。 本文综合古今医书记载的滚痰丸临证运用经验,以及当代医师、学者从多角度进行的研究探讨,对滚痰丸进行多层次的解析,希望使滚痰丸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2 方药分析与研究 2.1 药物组成与方义分析 滚痰丸方药组成是:大黄(酒蒸)、黄芩(酒洗)各240g,焰硝煅青礞石 30g,沉香 15g,水丸,如桐子大。王珪自述:大黄药性无毒,利痰顺气,荡涤腹中寒热,走 而不守;黄芩药性微寒,利痰清肺,全方旨在攻泻肺和肠胃中的顽固老痰。 其方配伍原理:青礞石与焰硝同煅,能攻陈积伏匿之老痰;大黄荡除实积而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助诸药攻除积痰。清代柯韵伯 曰:“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涤荡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质,虽滑而黏,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缘涯而升,故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扫其曲折依伏之处,使秽浊不得腻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仍得为老痰之窠臼,沉香禀北

开心的方子/刘保和教授行医经验方

开心的方子/刘保和教授行医经验方 解郁消愁汤为刘保和教授自拟方。方由逍遥散加减而成,药味有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薄荷,陈皮,半夏,香附,酸枣仁,远志,焦三仙,生龙骨,生牡蛎,炙甘草。其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养胃,更加陈皮,半夏,焦三仙运脾消食和胃,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安神定志,香附理气疏肝。诸药配伍,治疗血虚肝郁,木不疏土而致的各种疾病,有肯定的疗效。临床抓住其主症为:悲愁,纳呆,少寐三症并现。 例1:李某,女,16岁,2004年5月6日初诊。周身瘙痒月余,纳呆,眠差,夜作恶梦,时有恐惧感,平素心情郁闷,常感失落,悲观厌世,舌边尖红,脉弦细无力。 辨证为血虚肝郁兼心胆气虚,予解郁消愁汤加味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党参,石菖蒲,远志,焦三仙各10g,酸枣仁15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薄荷,炙甘草各6g,7剂。 5月13日复诊:痒已减8~9成,偶有心慌,喜静恶动,便干如球。予上方加何首乌10g,7剂。1年后来诊它病,诉服药后痒即愈。 例2:胡某,男,29岁,2003年9月15日。初诊患者早泄半年,精神抑郁,纳谷不馨,每日只能勉强进食60g主食,胸闷太息,眠差,每夜只能断续睡眠2~3小时,晨起恶心,刷牙时常呕出黄水,舌质红,苔白腻,脉沉弦。因具“悲愁,纳呆,少寐”三症,予解郁消愁汤加味处方: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远志,焦三仙,枳壳各10g,酸枣仁,竹茹各15g,薄荷,青皮,炙甘草各6g,7剂。9月22日复诊:阴茎勃起正常,情绪明显好转,食欲见增,日可食主食250g,睡眠可持续6小时,晨起刷牙仍恶心,上方加生地黄,牡丹皮各10g,7剂。药后,无早泄,恶心除,饮食睡眠正常。停药观察,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以上病例,患者所苦者,为身痒,为早泄,但均具有共同的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验方集粹(九)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验方集粹(九) 1.21 真武扬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昧) [方药担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温肾化水。 [主要症状] 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筋惕肉润,小便短少,动则气喘。舌谈苔少,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为气而产生水肿,肾居下焦,故下肢为重;肾阳虚不能温布于四肢,故四肢清凉;水气内聚,心阳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人头故头眩,水气停渍于内,阳气不得通行故见筋惕肉润,水不化气,气不化水故尿少;肾虚不能纳气故动则气喘。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加减法]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0克,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0克,以利水湿,通清阳。 [验案] 姜某,女,5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44581。初诊:1990年10月29日主诉:心悸、气短27年。病史:20多年来心悸气短,稍动即甚,头目眩晕,脘痛胁胀,溲少肢肿,腰膝酸软,步履维艰。近2个月来,肢冷恶寒,冷汗淋漓,纳食量少,大便溏薄。 检查:血沉:51 mm/小时:心电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X线胸片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超声心动图

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获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两颧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绀。舌质黯淡,苔少,脉虚细结代。 辨证:心肾阳虚水气不化。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台瓣膜病变;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纤颤。治法: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龙胆草1克,泽泻30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11月5目。药后水肿稍减,尿量增加,食欲增进。舌质黯淡,舌苔微黄,脉虚细结代再拟温阳利水,继续观察。 处方:茯苓30克,白术12克,白芍15克,熟附片3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冬瓜皮30克,西洋参6克(另煎),五味子10克,麦冬1 2克,泽泻30克。 14剂,每日1剂。 三诊:1990年,11月17日。汗巳转温,尿增多,水肿消退,憋气减轻,能步行入诊室;寐少梦多,舌淡苔少,脉虚细结代。仍守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熟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泽泻30克,白术l2克,西洋参6克(包),五味子12克.黄连6克,桑椹子30克,炒枣仁15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14剂,每日1剂。 四诊:1990年12月3目。服药2周,汗液减少,手足回暖,水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一种以安静状态下缓慢出现的偏瘫,感觉及语言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50%-60%。本病的发生,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因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从而引起其供血范围内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 本病相当于中医病名国家标准的“缺血中风”,亦属于“中风”、“风痱”、“偏瘫”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乃由风、痰、瘀血阻滞经络,或肝、肾、脾亏虚,经脉失养所致,其病位在脑络,影响脑髓、脑窍。与肝、肾、脾有关;其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在肝、肾、脾,实在风、痰、瘀。 【辨证用方】、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辨证,重在辨别标本虚实,虚有感、肾、脾之分,实有风、痰、瘀之别。其治疗宜根据标本缓急,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1、血虚风乘证 节酸痛,但神志清楚,二便调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秦艽牵正汤(邓铁涛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秦艽18g, 川穹10 g, 当归10 g, 白芍15 g, 生地黄20 g, 茯苓15 g, 白附子10 g, 僵蚕10 g, 全蝎10 g, 羌活10 g, 防风6 g, 白术12 g, 水煎服。 【功能主治】养血祛风通络。主治: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血虚风乘证。 【加减应用】兼热者,加生石膏、黄芩;痰多者,去生地黄、加胆南星;血虚者,加熟地黄、鸡血藤。 肝风升扰证 主症: 面红烦躁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滑。 治法:育阴潜阳,息风通络。 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组成与用法】天麻9 g, 钩藤15 g, 石决明30 g, 栀子6 g, 黄芩6 g, 川牛膝12 g, 杜仲15 g, 益母草15 g, 桑寄生15 g, 夜交藤15 g, 茯神(朱砂拌)9 g, 水煎服。 【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主治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肝风升扰证。【加减应用】若偏瘫言謇,神志清醒者,加丹参、葛根、豨莶草、地龙、全蝎;失语流涎者,加石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大便干结者,加大黄。 【临床报道】陈东亮用此方去栀子、黄芩、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加菊花、水蛭、胆南星、石菖蒲、川穹、赤芍、地龙、当归、茯苓。血压偏高兼热盛者,加黄芩、夏枯草;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下肢无力者,加续断、杜仲、桑寄生;上肢无力者,加 86例,配合用血塞通注射液,总有效率95.34%。 2、熄风通络汤(李佑生经验方) 【组成与用法】天麻10 g, 钩藤12 g, 龙骨30 g, 牡蛎30 g, 丹参15-30 g, 地龙10 g, 全蝎5 g, 僵蚕10 g, 水蛭0.5 g, 葛根15 g, 杜仲10 g, 水煎服。 【功能主治】息风通络。主治动脉粥样性血栓性脑梗死肝风升扰证。 【加减应用】肢体挛急者,加伸筋草、白芍、甘草;偏身麻木者,加桑枝、半夏;失语者,加郁金、石菖蒲;痴呆者,加石菖蒲、半夏、远志;夜尿频多,腰膝酸软者,加山茱萸、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