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学基础.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从Fe—Fe3C状态图可知,珠光体被加热到A1(727℃)以
上时将转变为奥氏体。
珠光体与奥氏体的自由 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但是下降的速度不同,相交 于某一温度,该交点所对应 的 温 度 即 A1 ( 727℃ ) 。 右 图是珠光体、奥氏体的自由 能与温度的关系。
最终热处理:
在生产过程中,工件经切削加工等成形工艺而得到最终 形状和尺寸后,再进行的赋予工件所需使用性能的热处理称 为最终热处理。
预备热处理:
热加工后,为随后的冷拔、冷冲压和切削加工或最终热 处理作好组织准备的热处理,称为预备热处理。
二、钢临界温度
1 、 Fe—Fe3C 相 图 上 的 临 界温度
2、技术科学阶段(实验科学)— 金相学 此阶段大约从1665年1895年,主要表现为实验技术的发
展阶段。
1665年:显示了Ag—Pt组织、钢刀片的组织; 1772年:首次用显微镜检查了钢的断口; 1808年:首次显示了陨铁的组织,后称魏氏组织; 1831年:应用显微镜研究了钢的组织和大马士革剑; 1864年:发现了索氏体;
2、奥氏体的长大
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便开始长大。奥氏体长大的机制可做如下的解释。 在AC1以上某一温度t1形成一奥氏体晶核。奥氏体晶核形成之后,将产生 两个新的相界面,一个是奥氏体与渗碳体相界面,另一个是奥氏体与铁 素体相界面。为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假定两个相界面都是平直的(参 见图1-5)。根据Fe-Fe3C 相图可知,
热处理原理:着重讨论的是金属及合金在固态下的 相变规律、影响因素、动力学、非平衡转变,以及在热 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热处理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等。
金属材料从服役条件出发,选择什么样的材 料、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在使用和处理过程中 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最终可 能得到什么样的性能,如何改进现有材料、挖掘 其潜力,试制新材料等,无不与热处理原理有着 密切的关系。固态金属(包括纯金属及合金)在 温度和压力改变时,组织和结构会发生变化,这 种变化统称为金属固态相变。金属中固态相变的 类型很多,有的金属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几种 不同类型的转变。掌握金属固态相变的规律及影 响因素,就可以采取措施控制相变过程,以获得 预期的组织,从而使其具有预期的性能。对于金 属材料常用的措施就是特定加热和冷却,也就是 热处理。
钢在加热过程中,由加热前的组织转变为奥氏体 被称为钢的加热转变或奥氏体化过程。由加热转变所 得的奥氏体组织状态,其中包括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形状、空间取向、亚结构、成分及其均匀性等,均将 直接影响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所发生的转变及转变所 得产物和性能。因此,弄清钢的加热转变过程,即奥 氏体的形成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珠光体(P)和奥氏体(γ )自由能 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奥氏体形成时系统总的自由能变化为
式中:
Δ G=Δ GV +Δ GS +Δ Ge
Δ GV—新相奥氏体与母相珠光体之间的体积自由能差; Δ GS —为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界面能; Δ Ge—形成奥氏体时所增加的应变能。 其中:
Δ GV—奥氏体转变的驱动力, Δ GS 与Δ Ge是相变的阻力。 因为奥氏体是在高温下形成的,Δ Ge一项较小,相变 的主要阻力是ΔGS。若只考察相变的方向,可忽略不计。
二、热处理发展概况
人们在开始使用金属材料起,就开始使用热处理,其 发展过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民间技艺阶段
根据现有文物考证,我国西汉时代就出现了经淬火处 理的钢制宝剑。史书记载,在战国时期即出现了淬火处理, 据秦始皇陵开发证明,当时已有烤铁技术,兵马俑中的武士 佩剑制作精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土后表面光亮 完好,令世人赞叹。古书中有“炼钢赤刀,用之切玉如泥 也”,可见当时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水平。但是中国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造成了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明朝以后热处理技术就 逐渐落后于西方。虽然我们的祖先很有聪明才智,掌握了很 多热处理技术,但是把热处理发展成一门科学还是近百年的 事。在这方面,西方和俄国的学者走在了前面,新中国成立 以后,我国的科学家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奥氏体点阵常数与碳含量的关系
2、奥氏体的组织 在一般的情况下奥氏体的组织是由多边形的等轴晶粒
所组成,在晶粒内部有时可以看到相变孪晶。如图所示。
奥氏体显微组织 (晶内有孪晶) 1000×
3、奥氏体的性能
Fe-C合金中的奥氏体在室温下是不稳定相。但是在 Fe-C合金中加入足够数量的能扩大γ相区的元素,可使 奥氏体在室温,甚至在低温成为稳定相。因此,奥氏 体可以是钢在使用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以奥氏体状 态使用的钢称为奥氏体钢。
(4)导热性:
除渗碳体外,奥氏体的导热性最差。因此,为避免 热应力引起的工件变形,奥氏体钢不可采用过大的加热 速度加热。
(5)力学性能:
奥氏体具有高的塑性、低的屈服强度,容易塑性变 形加工成形。因为面心立方点阵是一种最密排的点阵结 构,至密度高,其中铁原子的自扩散激活能大,扩散系 数小,从而使其热强性好。故奥氏体钢可作为高温用钢
4、奥氏体成分均匀化
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时,在残留渗碳体刚刚完 全溶入奥氏体的情况下,C在奥氏体中的分布是不 均匀的。原来为渗碳体的区域碳含量较高,而原来 是铁素体的区域,碳含量较低。这种碳浓度的不均 匀性随加热速度增大而越加严重。因此,只有继续 加热或保温,借助于C原子的扩散才能使整个奥氏 体中碳的分布趋于均匀。
在加热(冷却)速度为0.125℃/min时,对临界点A1,A3,Acm的影响
§1—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的热处理种类很多,其中除淬火后的回火,消 除应力的退火等少数热处理外,均需加热到钢的临界 以上,使钢部分或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然后再以适当 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一定的组织并获得 所需的性能。
碳原子在奥氏体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着浓 度起伏。奥氏体中碳的分布是呈统计均匀的。用统 计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含碳0.85%的奥氏体中可能 存在大量比平均碳浓度高八倍的微区,相当于渗碳 体的碳含量。因此说碳原子在奥氏体点阵的分布是 统计均匀的。
(3)碳含量与点阵 常数的关系
碳原子的溶入使 的 γ -Fe 点 阵 发 生 畸 变,点常数增大。溶 入的碳愈多,点阵常 数愈大。源自文库图所示。
第一章 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转变
§1—1 概 述
一、热处理及其作用 热处理是将钢在固
态下加热到预定的温度, 保温一定的时间,然后 以预定的方式冷却到室 温的一种热加工工艺。
热处理的作用:
改善材料工艺性能和使用性能,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力, 延长零件的使用奉命,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材料和能源。此 外,还可以消除材料经铸造、锻造、焊接等热加工工艺造成 的各种缺陷、细化晶粒、消除偏析、降低内应力,使组织和 性能更加均匀。
(1)磁性:
奥氏体具有顺磁性,故奥氏体钢又可作为无磁钢。
(2)比容:
在钢的各种组织中,奥氏体的比容最小。可利用 这一点调整残余奥氏体的量,以达到减少淬火工件体 积变化的目的。
(3)膨胀:
奥氏体的线膨胀系数比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平均线膨 胀系数高出约一倍。故奥氏体钢也可被用来制作要求热 膨胀灵敏的仪表元件。
材料科学基础
金属热处理原理
绪论
一、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金属热处理原理是以金属学原理为基础,着重研究 金属及合金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和热处理组织与性能之 间关系的一门课程。
金属学原理:着重讨论的是金属及合金的本质及影 响因素、缺陷及其交互作用和它们对性能的影响、状态 图、塑性变形、回复、再结晶,金属中的扩散等等。
1868年:发现了钢的临界点,建立了Fe—C相图;
1871年:英国学者T. A. Blytb 著“金相学作为独立的科学” 在伦敦出版;
1895年:发现了马氏体;
3、建立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热处理科学
“S” 曲线的研究,马氏体结构的确定及研究,K—S关 系的发现,对马氏体的结构有了新的认识等,建立了完整的 热处理理论体系。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3、剩余渗碳体的溶解
实验表明在珠光体向奥转变过程中,铁素体和渗碳 体并不是同时消失,而总是铁素体首先消失,将有一部 分渗碳体残留下来。这部分渗碳体在铁素体消失后,随 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或温度的升高,通过碳原子的扩散不 断溶入奥氏体中。一旦渗碳体全部溶入奥氏体中,这一 阶段便告结束。
碳化物溶入A的机理,现在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 为是通过碳化物中的碳原子向奥氏体中扩散和Fe原子向 贫碳的渗碳体区扩散,以及Fe3C向A晶体点阵改组来完 成的。
为什么铁素体和渗碳体不能同时消失,而总有部 分渗碳体剩余?
按相平衡理论,从Fe-Fe3C相图可以看出,在高 于AC1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Cem的C浓度 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近F处的C浓度低于共析成 分较多(即ES线的斜率较大,GS线的斜率较小)。 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即F全部消失时,奥氏 体的平均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 析钢的P刚刚形成的A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 成分,必然有部分碳化物残留,只有继续加热保温, 残留碳化物才能逐渐溶解。
共 析 钢 : PSK 线 ( A1 ) γ→P(α+Fe3C) 亚共析钢:原始组织F+P PSK线(A1)P→γ GS线 (A3)F→γ 过共析钢:原始组织 Fe3CF+P PSK 线 ( A1 ) P→γ ES线(Acm)Fe3C溶 入γ
2、实际加热、冷却条件下的临界温度 加热时的临界温度用脚标C表示,AC1、AC3、ACcm; 冷却时的临界温度用脚标r表示,Ar1、Ar3、Arcm。
1、奥氏体的形核
(1)形核条件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条件是系统的能量、结构和成分起伏。
(2)形核部位
奥氏体晶核通常优先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上形成, 此外,在珠光体团的边界,过冷度较大时在铁素体内的亚晶 界上也都可以成为奥氏体的形核部位。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上优先形核的原因,可做如下的解释:
界面两侧两相的碳含量相差很大(0.0218%和6.69%),因此在界面 上碳浓度分布很不均匀,比较容易满足成分起伏;界面两侧晶体结构相 差较大,原子排列不规则,原子的活动能力较强,比较容易满足结构起 伏;界面上原子排列不规则,位错等晶体学缺陷密度较大,处于能量较 高的状态,比较容易满足能量起伏,同时新相晶核形成时,可以使部分 晶体学缺陷消失,使系统的能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在相界面处是奥氏体 形核的首选位置。
(二)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以共析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从珠光体向奥氏 体转变的转变方程,
α
+ Fe3C
碳含量C% 0.0218
6.69
→γ 0.77
晶格类型 体心立方 复杂斜方 面心立方
我们可以看出: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包括铁原子的点阵改 组,碳原子的扩散和渗碳体的溶解。
实验证明: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符合一般的相变规 律,是一个晶核的形成和晶核长大过程。共析珠光体向 奥氏体转变包括奥氏体晶核的形成、晶核的长大、残余 渗碳体溶解和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等四个阶段。
形成。只有当珠光体与奥氏体的体积自由能之差能克服界面 能和应变能时,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才能使系统向低能状态 转变,奥氏体才能自发地形成。
二、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一)奥氏体的结构、组织和性能
1、奥氏体的结构
奥氏体是碳溶于γ-Fe所形成的 固溶体。在合金钢中,除了碳原子 外,溶于γ-Fe中的还有合金元素原 子。
(1)碳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
X射线结构分析证明,碳原 子位于γ -Fe八面体间隙位置中心, 即面心立方点阵晶胞的中心或棱 边的中点,如图所示。
γ -Fe 的 八 面 体 间 隙 半 径 仅 5.2×10-2nm ( 0.52Å ) , 小 于 碳 原 子 的 半 径 7.7×10-2nm (0.77Å),碳原子的溶入将使八面体发生膨胀,使 周围的八面体中心的间隙减小。因此不是所有的八 面体中心均能容纳一个碳原子。 (2)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分布
从能量方程可以看出: 当T<T0时, ΔGV=GA-GP>0 Δ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 当T=T0时, ΔGV=GA-GP=0 ΔG>0 珠光体不能转变为奥氏体; 当T>T0时, ΔGV=GA-GP<0 ΔG<0 珠光体可能转变为奥氏体;
因此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是: 必须在A1温度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条件下奥氏体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