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共75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③儒学本身的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 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 理原则和教条。
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的背 景):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佛、道互相影响;
儒、佛、道三家是如何相互影响和融合的?
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 结合;
在
西天取经本身就是佛教故事。孙悟空却是道教出身,72变就是向 道家师傅学的。孙悟空遇到困难就向各路神灵求援,这里面既有 佛教的观音菩萨,又有道教的太上老君。至于儒家,在西天取经 路上伸张正义的浩然之气、唐僧舍生取义的精神,还有孙悟空本 领再大也跳不出如来佛的等级观念,都有儒家思想的痕迹。
——王粲《七哀诗》
青城山 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东汉顺帝汉安二 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 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 “第五洞天”,历经二千多年。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一、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挑战 ①佛教的传入与盛行
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的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 崇儒,儒学受到挑战;韩愈首倡复兴儒学。
新兴的儒学思潮既要回答佛、 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 还要把这些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 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3、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1、佛教主要讲求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把希望寄托在来生; 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希望这一辈子永远延续下去。 相同之处是都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 2、国家分裂、战乱不休,人民生活动荡不安,需要从宗教 中寻找心理安慰。佛道的传播不仅顺应了普通人的心理需求, 也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 3、儒家思想受到了佛、道的冲击。
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位于今甘肃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 于世,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 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 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 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麦积山石窟 位于甘肃省 天水市东南约35公里处, 始凿于后秦,经北魏、西 魏、北周、隋、唐、五代、 宋、元、明、清历代不断 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 中以北朝造像居多。如果 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 话,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 塑馆,以其精美的泥塑艺 术闻名中外。
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 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 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 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 会思潮。画面中,释氏趺坐于 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 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 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图》(清·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泰山名胜:红门宫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中间是儒家 胜景,孔子登临处。方寸之地,三教会集,巧妙融合。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提出道教徒 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儒学、民俗的 关系。
一、“三教合一”(理学产生的背 景):
(1)魏晋南北朝时,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 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三 教合归儒
红花白藕青荷叶, 三教原来是一家。
?
?
不符合统治 者和时代的
需求
秦崇尚法家, 实行暴政
适应了时代 的要求
?
?
白马寺 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 入我国后第一座官修寺院,被尊为中国佛教“祖庭”、 “释源”、“中国第一古刹”。
云冈石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始凿于北魏兴安
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 整个石窟巨石横亘,石雕林立,东西绵延一公里,蔚为大观。现存 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长期混战 与分裂,使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 到极大破坏,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 定与巩固。在理学大师们的努力下, 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一场重忠孝、 讲廉耻、扬气节的儒学复兴运动由此 产生。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 新儒学,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道德伦理 规范与完善个人的自我修养方法。它 绵延七百余年,并影响了日本、朝鲜 及东南亚;它将儒家思想渗入每一中 国人骨髓血液与潜意识中,而且对当 代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 念、行为模式仍发挥着巨大影响。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 课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
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颢
程
颐
朱 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时代 主要思想
地位
原因
春秋 战国
秦朝
仁、礼、为政 以德;仁政、 民贵君轻……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
授
魏晋—
?
隋唐
宋明
?
受冷落 不被重视
受压制
成正统、主流 享独尊
江南春 唐 杜牧
这些资料反映了魏晋 时期什么社会现象?
佛教兴盛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龙门石窟 凿于北魏至晚唐。南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 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3600余通,佛塔50 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龙门石窟奉先寺 建于唐初,主佛卢舍那通高17.14米, 头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腴饱满,修眉长目,嘴角 微翘,流露出对人间的关注和智慧的光芒。梵语“卢舍 那佛”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
②道教的形成与传播
东汉末期,神仙方士之说、 阴阳五行之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了本土宗教 道教。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 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 早的表现形式。
【问题导学】
1、佛教和道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明显的不同和相同?
2、为什么这两种宗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