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指导学生感受人物强大的人格美 中国的许多文学瑰宝,其珍贵之处不仅在于艺术上的成就,同时还在于思想上对后世的 影响。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作者强大的人格魅力,能促使学 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离骚》是屈原胸怀忧愤、仰天长叹之作。这部气势磅礴的作品,记录了屈原生平的思 想。屈原不仅注重“外美”(“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 其弥章”),毕生坚持的更是“内美”,具有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诗人的精神美是他人格 的核心素质。《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 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路漫漫其修远 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涉江》中“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定心广志,余 何畏惧兮?”等,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一生都为此努力,甚至不惜以 牺牲生命为代价。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的伟大魅力,感受屈原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的 光辉,学习屈原那种爱国爱民、用于求索、不畏艰险、坚持真理的精神,以这种精神所蕴含 的久远而无穷的力量激励自己。 李清照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耀眼的奇葩,她的作品孕育着荡气回肠的美,她的人格也 焕发着永久的魅力。《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个高雅清秀、聪慧超凡的李清照。这样一个柔弱女子面对祖国破碎的山河会怎样呢?《乌 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直接讽刺那些“却 将杭州作汴州”的南渡君臣,并对一些拯社稷、救苍生的爱国志士以期许。学生更加深刻认 识到这样一个深闺妇女身上所蕴含的独特的精神魅力——巾帼不让须眉的崇高气节与伟大 抱负。 语文教材中的不少课文也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鲜明、个性丰富, 又具有一定美质,有真实展现的历史人物,也有经过加工塑造的艺术形象,他们同样具有强 烈的鼓舞性和感染性。如,“嫉恶如仇,路见不平”的鲁达;具有超人胆识、英武豪迈气概、 勇敢爱国的花木兰;具有卓越才华和高雅情怀的梁启超;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桑迪亚 哥……这些有血有肉的形象,以情打动着学生,以美感染着学生,学生会“以竞赛的目光注 视这些卓越的榜样,使灵魂得以提升”。 四、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 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使学生在创造中享受到更高的精神愉悦。比如,《春》中对春雨的 描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故 都的秋》对秋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的满地。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学生对春雨、秋天再熟 悉不过了,却不会用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欣赏了这些美文,学生享受到了美的愉悦,与作
意的意境美。 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回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同样是写深秋的枫叶被“染”,一
个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学生体会两个 “染”有何不同,为何会不同?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情景, 得出:一个是经霜的枫叶被莺莺的离情感动而“染”红,充满斜阳残日的寂寞之美;一个是Leabharlann Baidu被词人的万种豪情、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而“染”红,洋溢着豪迈奔放的阳刚之美。不知不 觉中作品便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熏陶了学生的情操,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审美教育主要靠 审美客体的魅力诱惑,吸引审美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教益,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启发,而 要摒弃生硬的说教,将学生带进作品美的意境中,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去深入体会作品 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除了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中进行多种多样的创造之外, 还要通过美育,实现自身美化。当下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作品大多是中华历史文化宝藏中的瑰 宝,它们无不散发着美的光芒,无不蕴含着美的基调,这就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所以教学中就要对这一“美的富矿”进行挖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启发学生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语言是文章的第一要素,如若不能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其他美也就很难体味得到。特别 是一些文学作品,若能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里遨游,定会开阔视野,陶冶美好的情操。 美读是感知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是获得美感的主要途径。叶圣陶在《中学国文学习法》 中提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 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通过美读使学生与作 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自然而然地领会作品的语言美。通过指导学生美读与欣赏,可以让 学生发现《绿》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少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的温柔和谐之美; “水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轻柔秀丽之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的崇高之美…… 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艺术美也是语言美的主要内容。王实甫的《西厢记》其语言文采斐 然,又流利畅通,典雅而质朴,华丽而秀美。教材节选《长亭送别》中“听得到一声‘去也’, 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令人瞠目结舌的夸张;“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夸张、对比、衬托,将离愁烦恼写足…… 正是这些“词句警人,余口满香”的艺术化语言,使《西厢记》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气氛, 成为一部百年称誉的诗剧。 叠音词和叠语口气是语言美的另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这在李清照词中表现尤为出奇。 “《如梦令》(昨夜雨流风骤)这首词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知否?”二 叠语口气宛然,“绿肥红瘦”红绿相映,肥瘦相称,可谓色、形、神俱有;《声声慢》中“寻 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连用十四叠字, 后又四叠字,把内心的悲切寂寞惨痛写得声泪俱下,“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徐志摩的《再 别康桥》也有此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连用三个“轻轻的”如优美的音乐般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通过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既能感受到美,得到美 的陶冶,又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含义,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将思想、立意、情感水乳交融而描绘出的具体景象,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感 情释放。以王实甫的《长亭送别》为例,这折戏主要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的离情别绪,并无特 别情节。授课前,让学生先设想一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离别”的古老话题,然后回到课 文感受“圣手”王实甫的这幅优美、动人的画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难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唱段一开始就选择了几种最具代表性的景物,构成了一帧 廖远扩大、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霜林如血。这些 景物共同组合了一个萧瑟苍凉的深秋之境,已使人不由黯然神伤。在如此的情景之下一个倾 城倾貌的痴情女子崔莺莺站在十里长亭,即将与自己心爱的人分别,一种无力把握自己幸福 的悲凄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作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 而为一的特点,进而体会剧本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张生远去,独留莺莺,人远 山遥,含情凝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终归岑寂,整折戏,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