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联动破解发展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协同联动破解发展难题

2017/6/26 9:23:00 陕西统计局

陕西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浑然天成,自然形成较大差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实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用不同方法进行的定量测算都表明三大区域发展差距缩小,但是受地理条件、历史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三大区域差距仍然存在。破解陕西区域发展不均衡这一难题,对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助力追赶超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深入分析了2000年以来陕西三大区域差距的表现,定量测算了区域差距,解析了破解三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难点,并提出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破解对策。

一、区域不均衡的表现及定量测算

(一)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及增速差异

从三大区域经济总量占比看,关中持续占据主导地位。以2013年为界,之前陕北地区占比提升,关中和陕南占比下降;之后,陕北占比下降,关中和陕南占比回升,2016年关中、陕北、陕南区域经济总量结构为62.8:22.2:14.2。从增速变化看,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水岭,金融危机之前,陕北地区增速持续领先、陕南最低,之后陕北地区增速持续低迷、陕南反超持续领跑。

2000年以来,陕西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1804.00亿元提升至2016年的19165.39亿元,增加了近十倍。分三大区域来看,随着全省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陕西三大区域经济实力的差距有所缩小。关中地区尽管还保持着龙头地位,但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从2000年的72.5%逐步下降至2012年的61.1%,下降了11.4个百分点;陕南地区走势与关中相近,同期比重从14.2%下降至11.6%,下降了2.6个百分点。相对关中和陕南,陕北地区由于同期能源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占全省经济的比重从2000年的13.3%逐步提高到2012年的27.3%,提升了14个百分点。2013年开始,区域经济占比走势开始反转,关中和陕南地区占比缓慢回升,2016年关中地区占比回升至65.6%,陕南地区占比回升至2000年同等水平14.2%。与此相对,陕北地区占比开始下降,2016年降至20.2%。与2000年相比,关中占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陕北占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速来看,三大区域经济增速走势基本相同。2000-2008年,三大区域经济增速均处于较快上升轨道,其中陕北地区最为突出,GDP增速比关中地区平均高出了3.3个百分点,比陕南地区平均高出了6.1个百分点,这也是我省区域经济实力相对差距有所缩小的最主要因素。2009和2010年,我省经济增长进入调整期,从2011年开始,告别高速增长区间,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新常态。这一阶段,区域经济增速在整体保持回落趋势的同时,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变化,关中增速稳中趋缓,陕南增速逆势反转,陕北增速大幅下降。2011-2016年,陕南地区GDP增速比关中地区平均高出1.4个百分点,比陕北地区平均高出4.3个百分点。

(二)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从三大区域产业结构看,关中一产占比较低,二、三产占比相对较为接近,三产占比居三大区域之首;陕南一产占比在三大区域中最高,二产支撑明显增强;陕北呈现显著的二产支撑特征,二产占比在三大区域中居第一位,一、三产占比相对较低。

从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情况看,关中地区一产占比平稳下降,由2000年的12.8%下降为2016年的8%;二产占比在2012年以前呈上升趋势,2012年达到最高值50.8%,后逐步下降至2016年的45.9%;同期第三产业占比在2012年以前呈下降趋势,最低值是2012年的39.8%,后逐步提高至2016年的46.1%,比2000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

陕南地区一产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28.3%下降至2016年的14.9%;二产占比显著上升,从2000年的31.5%提升至2016年的49.3%,2010年开始二产占比超过三产;同期第三产业占比呈下降趋势,2015年以后略有回升,2016年为35.9%,比2000年下降4.3个百分点。

陕北地区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是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持续占主导地位。2012年前,二产占比持续上升,到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值72.7%,之后开始逐步下降,至2016年二产占比58.5%,比2000年提升5.3个百分点。同期一产和三产占比均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其中一产占比2016年为7.3%,比2000年下降6.7个百分点,三产占比2016年为34.3%,比2000年提升1.5个百分点。

2000-2016年关中地区三次产业结构(%)

(三)三大区域支柱产业差异辨析

从三大区域居首位的产业看,关中和陕南均为制造业,陕北为采矿业;居第二位的,关中为建筑业,陕南为农林牧渔业,陕北为制造业;前两大产业占比合计关中为40.6%,陕南为43.9%,陕北为55.1%,由此来看陕北的产业集中度最高,特别是采矿业占比达到41.5%,呈现较大的资源依赖特征。

从区域分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占比来看,关中地区占比较高的五大行业依次为制造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五大行业增加值占到关中地区生产总值的65.4%;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比较大,分别为28.8%和11.8%,金融业已跃居第五位,占比达7.4%,超出第六位的房地产业2.7个百分点。陕南地区前五大行业依次为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采矿业,合计比重占陕南地区生产总值的70.2%。陕北地区以采矿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主,五大行业增加值占陕北地区生产总值的76.0%,尤其是采矿业占比高达41.5%。

三大区域2015年门类行业生产总值及占比(亿元、%)

(四)城镇化发展差异演变

城镇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三大区域的城镇人口占比看,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关中城镇人口占比也最高;但是从城镇化发展速度看,陕南发展最快。

从城镇化水平看,关中最高。从三大区域城镇化率看,关中最高,为58.2%,陕北为57.4%,陕南最低,为45.9%。由此来看,城镇化发展情况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其城镇化水平也较高。加之,我省陕南地区为秦巴山区,因此其城镇化程度最低,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从城镇化速度看,陕南发展最快。陕南城镇化率从2010至2016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关中和陕北分别仅提高了8.4和9.6个百分点。陕南城镇化率与最高的关中地区的差距从2010年的16.2个百分点缩小到2016年的12.3个百分点。

2010年以来全省及三大区域城镇化率(%)

(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三大区域中关中地区收入最高、陕北次之;三大区域城镇居民收入全部高于农村居民收入,但关中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最大,陕南最小;同时,关中地区各市之间收入差异也较大,陕北、陕南各市收入水平相对较为均衡。

从地区看,关中收入最高。目前我省三大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格局与经济水平一样,关中最高,陕北次之,陕南最低。2016年,关中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1602元,陕北为30237元,陕南为256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关中、陕北、陕南分别为11369元、10575元和8723元。

从城乡看,城镇收入高。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的共同特点是城镇收入高于农村。从差距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2016年,关中地区各市(区)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值较农村居民平均收入高20233元;陕北地区高19662元;陕南地区高16953元。

从地区内部看,陕北、陕南较为均衡。从三大区域内各市的平均收入看,经济水平较低地区的各市(区)之间收入水平较为接近。2016年,陕南三市城镇居民收入的标准差为256.53,在三大区域中最小;陕北为644.88,居中;关中为3592.52,关中各市(区)间城镇收入水平差距最大。农民收入标准差,陕北最小,2016年延安和榆林两地农民收入几乎相同,仅差14元;其次为陕南,标准差为248.68;关中为2699.04。总体来看,各市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程度要小于城镇,陕南、陕北差异要小于关中。

三大区域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