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仙桃市城镇化发展思路
郭生元
仙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市域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50万人,其中城区人口46万人。
近几年来,我们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为契机,率先在全省编制市域城乡总体规划,并于2009年4月报批实施。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编制了南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旧城区改造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15个镇、2个原种场的总体规划,全市595个行政村的村庄建设规划也全部编制完成,力求通过规划引领,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具体做法是: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科学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城乡空间结构,促进城乡高度融合。
我们将空间结构调整纳入城乡规划视野,对市域城镇发展规划作出调整,使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总体设想是构建“一心三带四重点”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一心”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三带”,即318国道沿线城镇带、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市域南北方向复合城镇带;“四重点”,即重点建设毛嘴、彭场、张沟、陈场四个镇。
通过调整城镇布局形态,形成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更好地促进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使我市城镇化率由现在的48%逐步提高到2030年的70%左右。
二是统筹利用城乡土地资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原则,调整和改善用地结构。
一是按照“缩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的要求,规划将现有595个行政村逐步调整为40个中心村、530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缩并自然村25个。
二是通过农地整理、居民点整理等手段,减少村民小组个数,逐步缩小农村居民点用地。
三是集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向重点镇和重点工业园区集中,使每个重点镇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集中力量建设南城新区,使主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以上。
三是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形成互补关系,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使城乡各自发挥其优势。
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力争近期城区工业产出规模突破200亿元,吸纳就业能力突破20万人;四个重点镇突出发展第二产业,力争工业产出规模进一步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蔬、园林花木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以郭河外婆家水产、沙湖万荷堂莲业、三伏潭盛胜鹅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集群,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互通共荣。
统筹安排城乡交通体系、给排水设施、通信设施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同时,建立高度快捷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人口、经济等方面的融合。
未来两年,我们将着力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天然气进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互联网村村通、安全饮水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2010年力争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农村安全饮水覆盖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农村沼气用户达到8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100%、入户率80%以上。
五是统筹保护市域生态环境,促进城乡持续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的理念,统筹安排有污染的工业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规划在沙湖建立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在排湖建立湿地生态公园。
积极推进城乡水系生态修复,将城区5条内河(仙下河、汪洲河、汉南河、洛江河、肖杨河)与3个内湖(十全湖、曲湖、太子湖)实行贯通,形成“江、河、湖、城”的水乡生态特色。
拟投资5000万元,实施城市十大绿化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分洪道绿化带、高速公路防护绿化带、电排河绿化带等三条绿化带建设,使城区绿地总量进一步提高。
拟投资6000万元,加快城区治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治污功能。
在农村大力推进以“三建一改”、“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力争五年内在每个镇建立一个污水处理厂和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站,完成“一建三改”2.5万户,完善断头通村公路680公里,新建高产农田20万亩,新增安全饮水覆盖人口23万人,新增“万树村”100个,进一步凸显江汉平原水乡园林生态特色。
——突出区域规划示范效应,全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在打造“两型社会”示范新区上寻求突破。
开发南城新区,是我市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两型社会”新模式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们按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具有优良人居环境的水乡园林生态新区”的发展定位,对南城新区进行了科学规划。
目前,新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启动。
以“五主、五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设,“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基本贯通。
34栋13.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并交付使用,9栋4.9万平方米安置房进展顺利,搬迁居民652户。
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计划展示,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
二是在打造新型特色城镇上寻求突破。
我们因地制宜,放大特色,将彭场建设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实力的无纺布制品名镇,将毛嘴建设成仙桃西部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商贸宜居型名镇,将沔城建设成历史文化民俗汇集之地和旅游重镇,将杨林尾建设成无污染渔业重镇,将三伏潭建设成无公害蔬菜大镇,
将长埫口建设成重要的园林花卉基地。
通过加快重点镇、特色镇发展,增强镇域经济整体实力,更好地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在打造仙洪新农村试验区上寻求突破。
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市55个行政村居被纳入仙洪新农村试验区。
为此,我们牢牢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按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拉动、村庄整治起步、先进文化引导、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理念,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探索出仙桃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创新多层面体制机制,有力保障城乡一体化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近几年来,我们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建立健全了城乡建设的新体制、新机制,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一是建立健全城乡规划统筹管理机制。
按照“规划一张图、管理一条线、考核一个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规划同步。
坚持城乡总体规划“一张图管总”的原则,加强对全市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村镇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与城乡总体规划的对接融合,强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约束和控制功能。
二是管理同筹。
成立了市村镇规划管理局,强化城乡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推进城市综合执法向镇村延伸,建立了多层次的农村规划管理网络。
三是考核同等。
建立了与城乡规划相配套的考核机制,对镇(办、场、园)的综合目标考核进行必要调整,进一步增强了规划实施的推动力。
二是建立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组建了市级政策性城乡建设投资开发公司。
注入启动资金,广泛开展融资,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各方面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建立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长效机制。
将建设重心逐步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向农村延伸。
三是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
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改水修路的积极性,激发了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事业均衡发展机制。
加快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市民与农民公平享受、城市与农村软硬件均衡的户籍迁移登记管理、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安全等制度,实现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建立健全城乡环境一体化保护机制。
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污染防治监控管理机制,形成了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网络,促进了城乡生态环境资源的一体化保护。
二是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认真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及时关停并转高污染企业,防止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落后工业转向农村,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
三是加强农村面源污
染的监管,有效防止了农村饮用水源、生活垃圾、水产畜禽养殖的污染。
四是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了农村垃圾和污水无害化集中处理和再利用体系。
五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料推广机制。
五是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布局引导机制。
探索建立了优化产业布局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面积极性,引导企业和项目向相应工业园区集中转移,实现了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
对于乡镇向工业园区引进的工业项目,实行“三分”利益协调政策:即建成投产后实现地方税收,由园区与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成;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落户发生的非企业承担的前期费用等,按照同样比例进行分担;企业所产生的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招商实绩等经济指标,与园区分离,均列入该镇统计。
对于园区外的企业搬迁进入园区,建立了相应的补偿政策,妥善处理企业用地、银行贷款抵押、协调服务等有关问题,为企业搬迁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系仙桃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