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讲,是不得不读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中的经典。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凯恩斯大师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封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
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美国大危机爆发后,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
这两者都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
而这促成了国家干预经济这一新的形式的出现。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在短期内缓解了资本主义大危机带来的灾难,凯恩斯主义在二战之后被更多的国家采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三、凯恩斯主义的局限
凯恩斯提出了经济发展重任的三大心理现象,即消费边际递减,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和劳动偏好。
这三者共同导致了社会生活中,消费的不足,对经济拉动作用的不足。
所以,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政策,以国家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曾把上街消费的妇女称为爱国者,认为她们对国家经济做出了贡献。
但是,凯恩斯从人的心理因素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错误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主义掩盖了这一本质,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求。
但并不能从本质上克服矛盾。
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压制了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忽视了市场经济规律。
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在73年愈演愈烈的滞涨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治理经济停滞与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恰恰相反,所以,治理一个必然导致另一现象更加严重。
一直被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应对经济滞涨,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四、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无论承认与否,最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各级政府和绝大部分官方经济学家,事实上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他们不相信市场经济有一种自发的力量达到充分就业,同时发挥出社会的潜在产出。
他们认为,中国的广大人民天然地存在着“需求不足”的倾向,即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同时不足,必须以强势的政府消费、政府投资
和政府指导下的国有企业投资来弥补。
此外,鉴于私人企业经常出现所谓“盲目
性”的扩张,以发改委为首的计划机构不停地发布产业指导政策,试图消除产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以上绝大部分都符合凯恩斯主义的原理。
2008年11月公布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被认为是凯恩斯主义的登峰造极之作,即便是凯恩斯本人复生,恐怕也很难想象规模更大的财政政策。
外界对这一刺激计划的疑虑,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提问:中国实行的政策真的符合凯恩斯主义吗?它是否仅仅披着凯恩斯主义的外衣,实则与凯恩斯的本义矛盾?这个答案可以在凯恩斯的不朽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找到:“社会越富有,其实际产量与可能产量之间的差别就越大,因而经济体制的弱点就暴露得更明显……在一个富裕的社会中,不仅消费的边际倾向较弱,而且由于它的资本积累较大,致使进一步投资的机会也变小,除非利率迅速下降。
”(《通论》,第1卷第3章,“有效需求原理”)
“每当我们靠增加投资来维持今天的均衡时,就会使明天的均衡更加困难。
只有预料日后的消费倾向将增加,今天消费倾向的减少才符合公共利益。
”(《通论》,第3卷第8章,“消费倾向I: 客观因素”)
“预料不到的变化只有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发挥出它对就业量的全部作用,这一点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尤其重要……当资本品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要增加产量,就必须增加设备,而不能只在现有的生产设备上增雇劳动力。
”(《通论》,第3卷第10章,“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虽然凯恩斯不知道今天的中国会采取所谓“凯恩斯主义”的激进政策,但他在70年前已经指出,“凯恩斯主义”不能发展中国。
中国不是一个富裕社会,中国的消费倾向不足不是天然形成的(即富人的消费比例的自然降低),而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社会保障的不足造成的;中国并不缺乏投资机会,大量私人资本和外资仍然在寻找高利润的投资目标;中国从来只考虑用新的投资覆盖旧的投资,用下一次泡沫笼罩上一次泡沫,从来没有考虑这些投资能否在未来创造消费需求;最后,4万亿财政政策是一个“惊喜”,这就说明消费品行业没有做好准备,通货膨胀的风险极大,而消费品与资本品行业的比例失调可能加剧,使中国业已存在的顽疾更加严重。
中国目前的失业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公共工程的建设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是不要忘记,私人部门实际可以吸纳的就业量远远大于目前的水平。
凯恩斯还
指出,“通过持续投资来增加就业量”是不可取的,随着失业问题的减轻,政府应该减少公共工程的投资。
遗憾的是,我们的各级政府很难如此行动,这些公共工程能够在目前的危机中吸纳劳动力,也能够在经济复苏之后变本加厉地挤出私人投资,变成一种低效率的选择。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可靠,是一个广为争议的话题。
然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凯恩斯主义不能发展中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爵士的整套经济学理论,都不是为中国这样的转型期的贫穷国家而设计的,他的以政府开支增加总需求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理论,也不可能被中国这样的国家照搬。
恰恰相反,凯恩斯对财政政策和增加投资的缺点的批判,可以说句句都正中中国的软肋。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正走在他当年深感忧虑的道路上,这条道路将导致经济长期不均衡,充分就业长期无法实现,经济效率长期低下。
从凯恩斯本人的著作中,我们能够得出的最肯定的结论,就是中国绝不应该采取所谓的凯恩斯主义,作为经济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