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图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位温(θ) 位温( 定义:气块经干绝热过程到达1000hPa时的温度 1000hPa时的温度。 定义:气块经干绝热过程到达1000hPa时的温度。
求法:通过温压点B 同上例:T=30 30C P=920hPa) 920hPa 求法 :通过温压点B (同上例 : T=30 C,P=920hPa) 的干绝热 线的数值就是B点的位温值(在干绝热线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 线的数值就是 B 点的位温值( 在干绝热线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 , )本例中θ=37℃)。 本例中θ=37℃ θ=37
(6)假湿球位温(θsw)及假湿球温度(Tew) 假湿球位温(θsw)及假湿球温度(Tew) 定义及求法:气块按干绝热线上升到凝结高度后, 定义及求法:气块按干绝热线上升到凝结高度后,再沿湿绝热 线下降到1000hPa 这时它所具有的温度(即图3 1000hPa, 线下降到1000hPa,这时它所具有的温度(即图3.7中A’2点的)称 2点的) 为假湿球位温, θew表示 表示。 为假湿球位温,以θew表示。若气块按干绝热线上升到凝结高度后 再沿湿绝热线下降到原气压处,这时它所具有的温度( ,再沿湿绝热线下降到原气压处,这时它所具有的温度(图3.8中 A’1点的温度)称为假湿球温度。 1点的温度)称为假湿球温度。
求法:通过露压点A作平行于纵坐标的直线, 求法:通过露压点A作平行于纵坐标的直线,使此直线与其最 邻近的画有绿色小短划的等压线相交,量出交点处短划间的距离 邻近的画有绿色小短划的等压线相交, 0.1度温度标尺计算 将此读数与B点温度相加,即为B 度温度标尺计算, ,以0.1度温度标尺计算,将此读数与B点温度相加,即为B点的虚 。(仍用同例Tv=30C+2.9C=32.9 仍用同例Tv=30 C=32.9C 温。(仍用同例Tv=30 C+2.9 C=32.9 C)。
点绘方法是:将各高度上的气压、温度数据,用钢( 点绘方法是 :将各高度上的气压、 温度数据, 用钢 ( 铅 ) 笔依次按坐标点绘在图上, 笔依次按坐标点绘在图上,再将这些点子依次用线段连接起来 便成温压曲线。 ,便成温压曲线。 ②露点~压力曲线(简称露压曲线)。表示测站上空水汽垂 露点~压力曲线(简称露压曲线)。表示测站上空水汽垂 )。 直分布的状况。其作法是,将各层上的气压、露点数据用钢( 直分布的状况。其作法是,将各层上的气压、露点数据用钢( 笔依次点绘在图上,然后用虚线依次连接起来, 铅)笔依次点绘在图上,然后用虚线依次连接起来,便成露压 曲线。 曲线。 ③状态曲线(或称过程曲线),表示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 状态曲线(或称过程曲线),表示气块在绝热上升过程中 ), 温度随高度而变化的曲线。 温度随高度而变化的曲线。某一高度上气块若先经历了干绝热 上升,达到饱和后,再经历湿绝热上升的过程,则在温度—对 上升,达到饱和后,再经历湿绝热上升的过程,则在温度 对 数压力图上要先通过该气块的温压点, 数压力图上要先通过该气块的温压点,平行于干绝热线而画线 同时通过该气块的露压点平行于等比湿线而画线, ;同时通过该气块的露压点平行于等比湿线而画线,两线相交 于一点,从交点平行于湿绝热线再画一线, 于一点,从交点平行于湿绝热线再画一线,这条线便是状态曲 线。
五、温度一对数压力图的点绘与分析
五、温度—对数压力图点绘与分析 温度 对数压力图点绘与分析 温度一对数压力( lnP) 温度一对数压力(T—lnP)图是我国气象台站普遍使用的一种 lnP 热力学图表。 热力学图表。它能反映探空站及其附近上空各种气象要素的垂直分 布情况。因此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布情况。因此在天气分析和预报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温度—对数压力图的构造和点绘 1、温度 对数压力图的构造和点绘 温度—对数压力图的 对数压力图的纵 横坐标,分别表示气压的对数( 温度 对数压力图的 纵 、 横坐标 , 分别表示气压的对数 ( LnP 及温度( 温度以摄氏度为单位,每隔10度标出度数( 10度标出度数 )及温度 ( T ) 。 温度以摄氏度为单位 , 每隔10 度标出度数( 另列 小字表示绝对温度) 气压以hPa为单位,在图的右部从1050hpa起 hPa为单位 1050hpa 小字表示绝对温度)。气压以hPa为单位,在图的右部从1050hpa起 自下向上递减到200hPa,每隔100hPa标上百帕数 在图的左边, 200hPa 100hPa标上百帕数。 ,自下向上递减到200hPa,每隔100hPa标上百帕数。在图的左边, 250hPa起自下向上递减至50hPa,每隔50hPa标百帕数 hPa起自下向上递减至50hPa 50hPa标百帕数, 从250hPa起自下向上递减至50hPa,每隔50hPa标百帕数,每小格表 hPa, 纵坐标上气压最低值为50hPa。 因为当气压愈低时, 50hPa 示 2.5hPa , 纵坐标上气压最低值为 50hPa 。 因为当气压愈低时 , lhPa气压差的垂直距离便愈大 由于图面大小的限制, 气压差的垂直距离便愈大, lhPa气压差的垂直距离便愈大,由于图面大小的限制,纵坐标的气 压最低值不能设计得太低。 趋于零时lnP lnP便趋于无 压最低值不能设计得太低。 而且因为气压 P 趋于零时lnP 便趋于无 穷大,所以图上不可能有P= 的坐标。 P=0 穷大,所以图上不可能有P=0的坐标。
图3.7假湿球位温(θsw)及假湿球温度(Tew)求法 假湿球位温(θsw)及假湿球温度(Tew)
(7)虚温(Tv) 虚温(Tv) 定义:在同一压力下, 定义:在同一压力下,使干空气的密度等于湿空气的密度时 干空气所应具有的温度。 ,干空气所应具有的温度。
=T(1+0.378× TV=T(1+0.378×e/p)
(5)假相当位温(θse) 假相当位温(θse) 定义:气压经湿绝热过程,将所含的水汽全部凝结放出, 定义:气压经湿绝热过程,将所含的水汽全部凝结放出,再 沿干绝热过程到达1000hPa时的温度 1000hPa时的温度。 沿干绝热过程到达1000hPa时的温度。
θ
se

d
lq exp c pT
图3.8
虚温图解法
(二)标准等压面位势高度(Hp) 标准等压面位势高度(Hp) 定义:用重力位势Φ 所表示的高度。 定义:用重力位势Φ的1/9.8所表示的高度。
求法:先从已知的层结曲线上,求出两等压面间的厚度。 求法:先从已知的层结曲线上,求出两等压面间的厚度。例如求 700~500hPa等压面间的厚度,其方法是在两等压面间作垂线, hPa等压面间的厚度 700 ~ 500hPa 等压面间的厚度 , 其方法是在两等压面间作垂线 , 使 该线与层结曲线、700、500hPa hPa等压线相交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 该线与层结曲线 、 700 、 500hPa 等压线相交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 或多边形如图3 垂线通过590hPa等压线附近的一排小圆 590hPa 形 ( 或多边形如图 3.8 ) , 垂线通过 590hPa 等压线附近的一排小圆 圆点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位势米, 点,圆点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位势米,读取与垂线相交的小圆点的 数值(仍用同例、同图,相交小圆点为G 其值为H=274dagpm H=274dagpm) 数值 ( 仍用同例 、 同图 , 相交小圆点为 G , 其值为 H=274dagpm ) , 这就是700 500hPa等压面间的厚度。 700~ hPa等压面间的厚度 这就是700~500hPa等压面间的厚度。 然后将所求得的700 500hPa 等压面间的厚度值和700hPa等压面 700~ hPa等压面间的厚度值和700hPa 然后将所求得的 700 ~ 500hPa 等压面间的厚度值和 700hPa 等压面 的高度相加,就可得到500hPa等压面的高度 500hPa等压面的高度。 的高度相加,就可得到500hPa等压面的高度。其它标准等压面高度 也可用类似的方法, 为分位温, 为抬升凝结高度上的温度, 其中, θd 为分位温 ,Tk 为抬升凝结高度上的温度, L 为凝结潜热 为比湿。 ,q为比湿。 求法: 通过温压点B 同例T=30C P=920hPa) T=30 920hPa 求法 : 通过温压点 B ( 同例 T=30 C , P=920hPa ) , 沿干绝热 线上升到抬升凝结高度E 通过E点的湿绝热线的数值就是B 线上升到抬升凝结高度 E , 通过 E点的湿绝热线的数值就是B 点的假 相当位温(在湿绝热线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 θse=94 94℃ 相当位温(在湿绝热线上所标数值的单位为°C,θse=94℃)。
(3)相对湿度(f) 相对湿度(
定义:实际空气湿度与同一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时湿度之比值。 定义:实际空气湿度与同一温度下达到饱和状态时湿度之比值。 求法有两种。 值代入上式算得。 求法有两种。①把(1)和(2)求得的q和qs值代入上式算得。 求得的q 对数压力图上求得。 ②直接从温度—对数压力图上求得。即从温压点B(同上例:T 直接从温度 对数压力图上求得 即从温压点B 同上例: 30C 920hPa)的露压点A Td=21C =30C,P=920hPa)的露压点A(Td=21C)沿等饱和比湿线下降 或上升) 1000hPa相交于 相交于C 点沿等温线上升( (或上升)到1000hPa相交于C点,再从 C点沿等温线上升(或下降 到与通过原温压点B的等饱和比湿线相交于D )到与通过原温压点B的等饱和比湿线相交于D点,D点的气压读数 除以十,用百分数表示就是B占的相对湿度值(f=(590/10) 除以十,用百分数表示就是B占的相对湿度值(f=(590/10)%= 59 %)。这是因为相对湿度与水汽压 及饱和水汽压E 这是因为相对湿度与水汽压e %)。这是因为相对湿度与水汽压e及饱和水汽压E有定义式所示的 关系。当E=1000hpa时,e即为D点的气压P(D)。所以 关系。 E=1000hpa时 即为D点的气压P )。所以
二、温度一对教压力图的应用 (一)常用温湿特征量的求法 (l)比湿(q) 比湿(
定义:单位质量湿空气含有的水气质量。 定义:单位质量湿空气含有的水气质量。 求法:通过温压点B 见图T=30C P=920hPa)的露点A Td= 求法:通过温压点B(见图T=30 C,P=920hPa)的露点A(Td= T=30 21C 的等饱和比湿线的值就是B点的比湿值( 21 C)的等饱和比湿线的值就是B点的比湿值(在等饱和比湿线上 所标数值的单位为g/kg g/kg, 17g/kg)。 所标数值的单位为g/kg,q=17g/kg)。 饱和比湿(qs) (2)饱和比湿(qs) qs=622E/p(g/kg) qs=622E/p(g/kg) 定义:在同一温度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比湿。 定义:在同一温度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比湿。 求法:通过温压点B 用同例:T=30C 920hPa) 求法:通过温压点B(用同例:T=30 C,P=920hPa)的等饱 和比湿线的数值就是B点的饱和比湿值( qs=29g/kg)。 和比湿线的数值就是B点的饱和比湿值( qs=29g/kg)。
图上有五种基本线条,除与纵、横坐标平行的等温线和等压 图上有五种基本线条,除与纵、 线外,还有三种倾斜的曲线。它们是: 线外,还有三种倾斜的曲线。它们是: 干绝热线即等位温线,黄色斜实线, ①干绝热线即等位温线,黄色斜实线,表示未饱和空气在绝 热升运动中状态的变化。每隔10度标出位温( 10度标出位温 的数值( 热升运动中状态的变化。每隔10度标出位温(θ)的数值(气压 低于200hPa 位温值标注在括号中)。 200hPa, 低于200hPa,位温值标注在括号中)。 湿绝热线即等θse θse线 图上的绿色虚线, ②湿绝热线即等θse线,图上的绿色虚线,表示饱和空气由 绝热升降运动中状态的变化。在这种曲线上,每隔10 10度标有假相 绝热升降运动中状态的变化。在这种曲线上,每隔10度标有假相 当位温( θse)的数值。 当位温( θse)的数值。 等饱和比湿线,绿色实线,是饱和空气比湿的等值线。 ③等饱和比湿线,绿色实线,是饱和空气比湿的等值线。每 条线上都标有比湿值。当气压值低于200hPa 200hPa时 条线上都标有比湿值。当气压值低于200hPa时,等饱和比湿值标 在括号中。日常分析时, 在括号中。日常分析时,在温度一对数压力图的纵坐标上常常填 写位势高度、风向、风速等记录。并在图上绘制以下三种曲线: 写位势高度、风向、风速等记录。并在图上绘制以下三种曲线: 温度一压力曲线(简称温压曲线或层结曲线), ),表示测站 ①温度一压力曲线(简称温压曲线或层结曲线),表示测站 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