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一)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一)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集团宗教儒家文化

论文摘要: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这是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特点梁漱溟先生做的基本总结。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呢?梁先生从西方社会冲突强,政教一体同中国以道德代宗、中国文化的理性早启这一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在19世纪国门洞开之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几乎一致看法。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民族性传统依然;西方人一进来,也有了对比的对象。应该说,这个时候,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所以这个看法也应该是很中肯的。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

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鸿《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梁先生认为,基督教在兴起的时候,对当时社会有极大革命险。基督教反对其它一切偶像崇拜以及其它诸神,所谓“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坛为满足,必进而毁灭异教之祭坛”。此其排他性极强。排他性既强,“被排亦烈,到处不能为人所容;而遭受残杀之结果,则是使他们自身团结更形坚强。”后来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政教一体化开始。此后,教会中的上层组织也渐渐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胡适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学者之一。蒋先生评价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最近阅读了陆发春先生编著的《胡适家书》,对真实生活中的胡适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越发觉得先生的伟大之处。《胡适家书》除了前面的序言、陆先生关于胡适家书的价值和后面的胡适年表以外,收录了100余篇胡适写给母亲、妻子、朋友和孩子的书信,分别被编在“孝敬篇”、“情愫篇”、“问学论世篇”和“教子篇”中。透过这些书信,你仿佛看到一个孝顺的儿子、隐忍宽怀的丈夫、治学有方的学者、温和的父亲正款款向我们走来。 一、孝敬儿子 胡适先生三岁时父亲病逝,是母亲冯顺弟亲辛苦苦将他们兄弟几人抚养成人。母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他也十分孝顺。在他14岁的时候,母亲一手做主为他订了婚。尽管不情愿,胡适还是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在50多篇写给母亲的信中,读者可以随处可见他对母亲的拳拳之心。面队母亲的催婚,他知道自己无法摆脱,于是选择了接受。但是,他不乡耽搁自己的学业,于是耐心给母亲解释不急于结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因儿女私情“吴己学业、加累家庭”。无论是教书还是求学,他会在书信中将自己的衣食住行、身心状况、所观所感、地域风景与人际交往一一事无巨细地汇报给母亲。 从1910年至1918年,他只身一人在美国读书。在1912年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中,他将康奈尔大学所在的城市Ithaca以及大学校园的建筑和自己的心情一一做了详细描述。有一次,他晚上乘坐“睡车”到波士顿旅游,回来后立即写信给母亲汇报旅游的情况,并耐心解释“睡车”是什么。“其壁上及座下,皆暗藏床褥,日间但见座,夜则去座下榻。”想象一下母亲接到异国他乡求学儿子写来的如此详细的信时那种骄傲愉悦的心情吧。不但如此,胡适先生常常将自己的近照寄于母亲以了她的思念之情。有时,他也会在给母亲的家书中附上自己所做的诗歌。他并没有因为母亲不识字而嫌弃他或者减少与她的沟通交流。 对于母亲为自己包办的婚姻,胡适先生从没有流露出抱怨。在一封家书中他这样写道:“儿对于此事,从无一毫怨望之心。盖儿深知吾母对于儿之婚事,实已尽心竭力,为儿谋一美满家庭。儿如有一毫怨望之心,则真成不明时势,不通人情,不识好歹之妄人矣。” 胡适先生体恤家中经济的状况,总是想办法筹集资金寄往家里解决家中的生活之需。 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是否有教养,首先看他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胡适先生对待母亲做到了“乐其心,不违其志”。

记叙文练习41祖父梁漱溟(含答案)

祖父梁漱溟(有删改) 梁钦宁 ①祖父一直对我们讲人不能贪。 ②“不贪”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比如我堂哥钦东通宵夜读,按理说读书是好事,但祖父说,这也是不可取的,也是“贪”。祖父自己吃得非常清淡,每餐七分饱。有一次,祖父一个人带4个孩子出去玩,当时我最小,只有4岁,最长的11岁,下馆子吃饭,祖父给我们4个孩子总共就要了2两米饭。他认为,小孩得病都是吃饱了撑的。七分饱,吃得慢,有节制才好,美食同样“不贪”。这点上,我自己的修为也不够,好吃的总忍不住多吃两口,可祖父能做到,他不管好吃不好吃,吃几筷子就停下。 ③祖父梁漱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想可以用两个字:宽放。他从不会强加干涉子女后人的决定,而是让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④上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的迪斯科舞传到中国,它强烈的节奏、自由奔放的舞姿,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我也不例外。一个夏日午后,我来到祖父家。祖父午休过后,正在客厅里踱步,我放下书包,来到祖父面前,给他演练我新学的迪斯科舞。 ⑤舞毕,我便问祖父:“爷爷,喜欢吗?”其实我内心知道,祖父对我们这些小孩的玩意不会感兴趣,但我还是想从他口中知道他对我们年轻人行为的看法。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得清楚,祖父戴着瓜皮帽,架着一副眼镜,他用左手扶了一下眼镜,对我莞尔一笑:“你喜欢就好!”随后踱步而去。 ⑥祖父的回答令我很意外。因为在那个时代,与我父辈、祖辈年纪相近的大人们,对我们年轻人喜欢这种舞蹈颇多非议,无法接受甚至厌恶,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而当时,祖父已经93岁了,却依然很开明。他懂得,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各自的喜好,即使不理解、看不懂,也要互相尊重。 ⑦我哥后来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时候也用到我祖父的理念,那就是“相信孩子,全然地相信”。当时有一位朋友向我哥咨询,说儿子5岁,要做牙科手术,医生说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把孩子捆着不动,还有一种是要打麻药,但可能对身体有伤害。这位朋友就来问我哥:“梁老师你说怎么选?”我哥就回答:“你可以去问问你儿子,看他自己怎么选。”结果出乎意料,他儿子的选择是:“我不动,也不要打麻药。” ⑧手术做完后,这个小男孩一下手术台,就对他父亲说:“告诉梁老师,我没有动。”这就是相信孩子的力量。相信这样的孩子等长大后,也能学会自己做决定,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⑨祖父是活到96岁去世的,有人问有什么长寿秘诀,我觉得和祖父自身的修养有关,其中不生气是很重要的。 ⑩“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这就是他的理念。 ?我唯一一次见到祖父不快,是这样一件事。 ?祖父写得一手好字。因他是文化名人,上门慕名求字者众多。家人怕他劳累,常劝他少写一些。可他总是尽量满足来客的请求。 ?一日下午,家里来了几个外地客人登门拜访。寒暄过后,客人道明来意,请梁老赐墨宝,同时说了许多gōng wéi的话,什么“梁老是当代的伟大书法家”等等,此时祖父正在取纸笔,闻听此言,十分不快,用手轻拍书案,“啪”的一声,厉声呵斥道:“轻看我!”客人和我都被祖父严厉的态度震慑住了,呆若木鸡,室内静得出奇。但最后,祖父还是给他写了。

胡适先生的文章的特点

胡适先生文章的特点及个人简介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参加“庚款”留学考试时改名胡适,字适之。先生1891年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世为安徽绩溪人。其父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岁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有著作《台湾纪事两种》传世。先生一生领尽风骚,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院长任上逝世,享年72。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10年夏赴美留学,先入康乃尔大学习农科,后转入文科;1915年进哥伦比亚大学,追随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学习哲学。1917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古代中国逻辑方法之进化》。在此期间,胡适热心探讨文学改良方案,并试作白话诗。而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的通信,以及《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发表,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革命。同年胡适学成归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至此一发而不可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 五四时期,胡适连续撰写《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文,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并相继完成《国

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等著作,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理论倡导的同时,胡适还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尝试”。其小说、剧本均未见成功,独有出版于1902年的《尝试集》,乃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颇有开拓之功。 文学创作非其所长,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另一主要贡献是输入新思想。其《易卜生主义》、《贞操问题》,当年都是振聋发聩之作。而从问题与主义之争,到《人权论集》,再到主办《独立评论》,胡适始终坚持独立姿态和批判精神。抗战军兴,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胜利后又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中央研究院院长。但其始终保持书生本色,不曾背叛五四主义知识分子。 胡适称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断言其有四重目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照他的理解,所谓整理国故,就是用科学方法对三千年来破碎的古学进行一番有系统的研究。故胡适治学特重方法,屡次撰文介绍清儒与西哲的“科学方法”,以至于再三声称他的学术研究都是为了证明并推广其“科学方法”。胡适治学有两个主要领域,一是中国哲学史,一是中国文学史。尽管《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出版了上卷,《白话文学史》也没有下编,可这两部书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性著作。后人可以赞赏,也可以批评,却无法漠视其存在。前者的平视诸子以及历史的眼光,后者的双线文学观念,都是对本世纪学术发展影响甚深的“大胆假设”。另外,他首创新

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精华)

历史的车轮已经进入21世纪12年了,让人越来越感到这世纪与上个世纪的不同。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已由个别国家(美国、法国等)奉行的真理,发展成为普世的真理,人类精神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回看历史人物,也会有一番新的认识。 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生于19世纪末,成名于20世纪初,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对于他俩都有了新的认识。我更加佩服鲁迅先生的远见卓识和阳刚硬气,而对于胡适先生的软弱和“中庸”看的也更清楚了。本文只谈对胡适先生的新认识。胡适先生出生于19世纪末(1892年),4岁丧父,被母亲送到私塾读书。他母亲加倍付费给这私塾先生,精心培养灌输传统文化。20世纪初,他19岁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从师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先生,从此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旧与新两种文化教育深刻影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使他的精神游荡在这两者之间。 胡适先生26岁(1917)回国任北大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开始对中国文化思想界发生重要影响。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新诗,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他发表《文学革命》文章,使他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继而提出“整理国故”,将满怀热情、渴望学习西方文化的青年人,引到传统

文化的垃圾去寻找“国粹”。这标志着他放弃文化革命,成为文化改良主义者。他逝世的时候,蒋介石送挽联说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简而言之,说他是优秀的“中庸”人物。 在政治方面,胡适先生主张民主自由,国家实行宪政。1922年,他曾起草《我们的政治主张》,提出“政治改革的三个基本原则”:“宪政的政府”,“公开的政府”;“有计划的政治”,得到蔡元培、李大钊等16位名人连署发表。1932年,他创办《独立评论》,发表保障人权文章。这些主张并没有被当政者采纳,他也没有坚持宪政理想和独立见解,形成第三种力量,与专制独裁者采取不合作。却一直依附于当政的军事强人,甘做花瓶装饰品。1945年,在美国的调解下,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开启了在中国实行民主宪政良好时机。胡适先生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并没把中国宪政放在心上。国共重开战,他袖手旁观,仍无所作为。 1948年,蒋介石军事频频失利,危难之时,想让胡适竞选总统,当选后,再任命自己为行政院阁揆,掌握实权。他与胡适商量,胡竟然表示同意。由此看出,他的骨头是多么软。 北京解放前夕,毛泽东要胡适留任北大校长,胡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却留下小儿子胡思杜在大陆。1954年,这儿子被迫与他

盐城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盐城市二○一八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卷面总分为150分。考试形式为闭卷。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积累与运用。(35分) 1.古诗文名句默写。(10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___ ▲ _____。(晏殊《浣溪沙》) (2)鬓微霜,又何妨▲ ____,___ ▲ 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不要人夸好颜色,______ _▲ _________。(王冕《墨梅》) (4)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 ▲ 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 _▲ _ ___ 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子曰:“_____ _▲ ____,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7)高贵的心灵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国运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所以就会有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_ ▲”的沉郁悲怆,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 _ ▲ ___ __ ”的忠心耿耿; 敏感的心灵总是将个人的悲喜投影到时光风物的描摹上,所以就会有刘禹锡“_______▲ ______,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悲叹。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已传唱开来。坚贞纯洁的爱情鸟丹顶鹤、活泼建壮的“四不像”麋鹿、五彩斑澜的中国第一花海郁金香、壮美广mào(▲)的沿海滩涂、清新绿意的森林、蓝天白云下的魅力新城……一个个盐城“元素”的画面依次闪亮登场,盐城以其独特的天然禀.(▲)赋、厚重的历史人文,凸显了盐城城市形象和品位。向全国人民展示“盐城,一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的美好形象。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3分) ①脍.炙人口(▲)②广mào(▲ )③禀.(▲ )赋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2分) ▲ 改为▲▲ 改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外卖小哥引经据典 ....,力压群雄,摘得桂冠。 B.盐城大洋湾景区内樱花五彩斑斓 ....,悄然绽放,淡粉色花瓣舒展枝头,静待游客的到来。 C.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被吟唱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 D.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移默化 ....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行为、作风和操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不能把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高尚的标准。 B.盐城市政府鼓励市区学校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 C.近年来,盐城市各中小学、幼儿园逐步完善和建立了校园安全工作机制。 D.透过新四军纪念馆、沿海文化馆、盐城好人馆等文化景点,人们可以品味出盐城不同寻常的风韵。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2分)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____ _。 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 ①梁漱溟先生曾把中华民族精神总结概括为两点,一是向上之心强,二是相与之情厚。所谓“相与之情 厚”,通俗点儿讲就是人情味浓。

读胡适有感

读胡适有感 胡适(1891.12.17—1962.2.24),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 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 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从50年代起,中国大陆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批 判胡适的运动,以至于胡适在80、90年轻一代的心智成长中好像变得不像前 几代那么重要了,相当多的青年人根本就没听说过胡适,更不用说直接读胡适 的作品了。然而胡适的文学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通过后人对其研究和阐 述而间接的影响着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可以毫不避讳的说他是二十世纪影响 力最大也最长久的学者和思想家之一。 去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期,我从《胡适文集》里选择性的选取一些最能代表其学术成就及思想意识的 作品进行研读。包括《我的信仰》、《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胡适文存》、《逼上梁山》、《人权论集》等。以下是我读了这些作品后的一些感想,希望 能和喜欢胡适、关注胡适的同志之人共同分享探讨。 通观胡适一生而论,他发挥重大的影响是从提倡白话文开始,一般称之为 文学革命。他到北大以后通过讲堂和报刊(如《新青年》、《努力周报》、《晨报副刊》等等),大力提倡“新文化”或“新思潮”,这是他光芒万丈的 时期。一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以个人影响而论,胡适都可以算是数一数 二的人物。 1917年1月1日《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刊登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 刍议》,在《文学改良刍议》里胡适首次提出使用白话文,并约定了今后做文 章所需遵循的八件事:“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 不避俗语俗字。”按胡适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中心理论只有两个:一 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活的文学’,一个是我们要建立一种‘人的文学’。前 一个理论是文字工具的革新(既白话文),后一种是文学内容的革新。”其根

特立独行梁漱溟 阅读答案

特立独行梁漱溟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不依附任何势力,也不趋新媚时;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不崇拜西方也不崇拜东方这是一个直道而行的狂士,是一个以思考为志业的思想家,是一个重视行动的仁者。在中国人利用一切思想资源来追求个性时,粱先生已经实践了一个世纪中国人的梦想。但遗憾的是,我们绕过了梁先生。这不是粱先生的悲剧,而是我们浮躁社会的悲剧。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会的小组讨论会上,梁漱溟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在一个公开场合,梁漱溟被毛泽东批得一无是处。自此梁漱溟深居简出。文革中,他受到冲击,被抄家,被打耳光,但他承受下来了。1972年毛泽东生日那天,梁漱溟把尚未出版的《中国理性之国》手抄书稿送到中南海作为寿礼。这并不代表梁漱溟臣服了,他在人格上始终是平视对方的。文革结束后,不少人希望听到梁漱溟对毛泽东的批评,90岁高龄的他却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指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这是一位世纪长者的直言。粱先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尊重,甚至应该是我们思考的起点。走近梁先生,我们也许能够理解,他最大的贡献在于给我们示范了一种在中国文化中极为稀有的人格:我们的社会总是压抑人的个性,我们自身也会背叛曾经有过的自尊自强,转而依附,随大流。梁先生却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自己的思考人生,在时代变迁中直道而行。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支配着中国知识精英,梁漱溟却坚持自己的思考。1921年,他发表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极大的勇气批评向西走不对,宣称他就是要向东走。他没有把中国经典悬置起来,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要么欠缺西方知识,要么排斥中国经典,要么对佛教文化想当然,甚至不少人以为只有科学或西方社会学科教授的才称得上知识。1973年底,全国兴起批林批孔运动。在学习会上,人人要表态,梁漱溟一直沉默不语。众人追问他对批林的态度时,他说我的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番话引起了对他的大规模批判、l974午9月,对梁历时大半年的批判会告一段落时,主持人询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的感想,梁漱溟脱口而出: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作解释,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澈溟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他的独特曾被视为迂腐,但他并非不近人情。他一生从不坐人力车,因为年轻时碰见一个老人拉人力车,内心感到痛楚难忍。梁漱溟好布施,他自己花销少,却经常接济别人。后来成为哲学家的唐君毅,就收到过梁漱溟托人带给他的5元钱。晚年,梁漱溟苦于络绎不绝的访客,亲自书写了敬告来访宾客的字条,上写:漱溟今年九十有二,精力就衰,谈话请以一个半小时为限,如有未尽之意,可以改日续谈,敬此陈情,唯希见谅,幸甚。有心人看出,那一个半小时的半字,是后来加上去的。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梁漱溟说: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他做到了自己所说的,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去世,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累了,我要休息!(有删改,作者余世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梁漱溟先生没留过学,没上过大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被人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B.在许多中国人运用各种方式来追求个性时,梁漱溟先生已经做到了个性十足,可悲的是他曾被这个浮躁社会给忽视了。C.梁先生没有像一般中国人一样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而是把儒、佛、西方哲学糅合在一起。D.在批林批孔运动中,虽然遭受了大半年的批判,但梁先生认为匹夫不可夺志,仍然坚持反对批林批孔的观点。E.梁先生的晶格与言行,使他成为社会永久信赖的人;临终的话我累了,我要休息!表明他终身都在为华夏民族尽力。12.(1).【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解析】C欠缺西方知识,排斥中国经典,对佛教文化想当然不当,原文是要么,表示选择关系;A没有什么文化不对;D不反对批林,

胡适先生读后感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

读胡适自传有感

读《胡适传》有感 读罗志田新版胡适传,上载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享受的是美国归还的庚款补贴,数额不菲,除接济家中外,甚至还雇了一个佣人。胡适常对人言,吾等留学生,在外代表炎黄子孙,不可只图省钱,而须处处注意吾等形象,免为西人歧视也!自己留学在外,对胡适当年此言有直接的体会。身边的一些中国学生,千方百计地省钱,自己衣食节省无可厚非,但寻机贪图小便宜,遭外人背后议论,实在令人为之汗颜!我是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当然不会挥金如土,但因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有一定要求,而且相信千金散尽还复来,决志不做金钱的奴隶,所以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只求称心,不图省钱,由此虽落下个“懂得享受”的恶名,也不以为意。但即便是如我这般消费,每个月的奖学金还是能颇有结余,而一些中国学生想着靠省下的奖学金将来买房买车,实在令人不解。且不说现在房价已涨,省下的钱实在杯水车薪,买不了几平米,就算高瞻远瞩,未雨绸缪,也应该是在学业上用功,将来谋个好差使,拿高工资,那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胡适当年回国到北大任教的时候,也没听说兜里带了多少钱回来啊。活着应该享受每一天,年轻的时光更是弥足珍贵,为了三十岁之后的事情,亏待自己大好的年华不说,还养成个小器爱占便宜的毛病,甚至于有失国人脸面。两相衡量,实在觉得不值。胡适被后人誉为一代大儒,社会导师,大学问家,学贯中西,但其实他的国学功底一部分是在出国前奠定的,另一部分则是回北大后“补课”的。在美国的几年,据罗织田推测,可能并没有认真读多少书。先是在康奈尔,书没读好,倒是成了校内小有名气的演说家。后来转学到哥大,应酬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要写好几封信。记得以前读胡适的留学日记,他常自责不安心读书,朋友来信中也常劝他好好读书。说胡适在美国没有读书自然不可能,但从日记中按图索骥,其这一时期所读之书,要是比起陈寅恪吴宓等来,就显得黯然了。胡适日记中记载其与友人打牌、喝酒,动辄半天,多不甚举。如此留学之胡适,后来竟能得享大名,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之人物,虽有时势造英雄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胡适本身聪慧过人,又早怀做“社会之导师”之宏志,为此亦做了相当的准备。胡适读书博杂而不精,自己亦承认此为生平大过,但要成为一代之精神导师,必须是个通达之才,而不能只是一个专功之家,而胡适于专业学习之外尤关注现实政治,实为其归国后呼风唤雨奠定了基础,这些又是陈寅恪吴宓等所不及的。读至此,不禁想,“浪子回头金不换”,胡适虽在美国虚度了些时日,但后程发力,终成名山大业。但当年,中国虽处内忧外患之中,没拿学位的胡适尚可回北大任教,既而掀起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运动,且在其后的岁月中纵横议论,针砭时弊,还差点参选了总统,其一生可谓传奇而多彩。试想今日回国之留学生,虽有绝世之才干云之志如胡适当年者,安得成就如彼之洪业乎?思之不禁“西北望长安”,一声叹息尔。

浙江温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试题带答案

浙江温州市2018届高三语文高考适应性 试题(带答案) 2018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 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上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企图篡改甚至抹煞(sh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面一年一度的公祭,正是为了诅(zǔ)咒杀戮,提醒人们应以史为鉴,珍惜和平。B.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ǎo)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嘘。 C.近日,一篇题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某非处

(chù)方药不具备治愈(yù)白内障的功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D.铁骨铮铮(zhēng)的梁漱溟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或建言献策,或奖掖后学。从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 了这位永不迷惘(wǎng)的老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彷徨在古域阙上,倚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 意拂面,静听春的韵律,萦绕故国女墙,袅袅余音。不 绝如缕;【甲】漫步在灞桥两岸,俯仰之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落叶,寒鸦数点,预报着这又将是一个摇落 情思的悲凉季节。 许多年来。踏在半裸着秦砖汉瓦的黄土地上,遥望着西 风残照中隐约的城墙映入水面,【乙】我一真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脚下的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雄盛 的几个帝国二——周秦汉唐?【丙】“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洲(杜甫《秋兴八首》”为什名是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屡屡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政治、经济和 文化中心?经过历史的风吹雨打,故国的流风余韵在何 处还可以寻觅得到? 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彷徨B.一直C.孕育D.流风余韵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

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曾有论诗名句“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刘长春的书法散文写作,我以为亦颇切近。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胡适的散文读后感5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本书本来我是作为消遣来看的,用来轻松平常紧张的神经。看过一点后,便放不下。发现自己的愚钝,原来胡适先生早在上个世纪弄清楚的事情,正是我们一些庸人现在苦苦追寻,并以弄清楚一些小小的部分,自命不凡,引以为豪,真是羞愧。 《容忍与自由》与其说是演讲录,不如说是一本极具教育意义的青年读本。书中的一些见解,放在当下也是不落伍的,如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有早瞻的眼光,我们什么时候能拥有此。好的思想和科学都是经得住时间的洗礼的,《容忍与自由》能保留下来,胡适能名至今日,都是岁月的审批所归,所以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读的书,里面有些观念可能不适合一些人群和目前社会,见人见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的更远。 这本书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

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 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会“不充饥”,继续追寻其他的书。这本书的含金量较高,胡适先生,如果以后我可以做到他那一半就好了。我不是天才,想有所成就,只能“勤奋+方法”。刻苦起来,今年快结束了,在图书馆偶遇这本书,是缘分。及早教人清醒,省去糊涂探索消去的时间。 今日重阳节! 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 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 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 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

读胡适《哲学史大纲》有感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是一本由胡适著 / 肖伊绯整理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一):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发现记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讲义本的发现,很是经历了一番周折。学者肖伊绯开始着意搜集民国大学讲义已有两三年,一直在暗自留意这册讲义本——有些学者将它记录在案(胡颂平编《胡适之年谱长编》时提到过),有些学者认为它“已不可寻”(北大楼宇烈语),更多的学者则语焉不详。可以说,国内知识界目前还没有人确认亲自看到过这本书。肖伊绯先是通书友、书商在国内搜求,一直不见踪迹。后来,一位杭州的书友告诉肖,他在日本曾见到过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讲义本,但只有“卷中”一册,他认为是没有成套的“残本”,没有购回。得知这一消息后,在肖伊绯的多次劝说下,经过多方努力,几经周折,最终促成该书友重新找到日本书商,终于购得此书。之后,去年的此日,在弘一大师纪念馆后的一所茶园里,肖伊绯用一部清代刻本《桃花扇》与书友换得此书。 虽为新文化运动之旗手,但从卷中讲义本出现的胡适评述中医的章节来看,胡适早年对待中国传统文明与文化,并非持完全反对、完全否定的态度;甚至于得出过东西方科学皆本源于“迷信”的说法。在卷中讲义本里还出现了胡适评述古代天文学的章节,实是为了挖掘与裁定——古代政治思想与国家意志对包括科学体系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力,该创见超越了过去谈学科史就只局限于学科之内的史料链接的做法。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一个重要的“三段论”,即划分为先秦时代的上古哲学史;汉唐时代的中古哲学史;清代以来的近世哲学史。按照胡适的写作计划,前段先秦哲学史构成哲史大纲卷上,两汉与唐宋哲学史构成卷中部分,清代及近代哲学史构成卷下部分。当然,卷下只是停留在构想层面,并没有写出来,衍化成了胡适大大小小的专题研究论文及演讲,原拟共同构成卷中的两汉与唐宋哲学史部分,也只有《汉之哲学》形成了完整的讲义本,并于1919年在北大有过集中讲授。由此可见,《汉之哲学》是胡适在尚未全盘放弃中国哲学史大纲全卷写作的前提下,在中国哲学史层面最后的,有系统、有思想体系的著作。 原载于/《中华读书报》 原作者/陈香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读后感(二):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所感一 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胡适著,肖伊绯整理,2013年版),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民说丛书之一,刚刚读完卷中部分内容,于是打算趁热打铁,先写写读后的一些所感,待日后深入研读将再继续写所感。 其实最早看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在大一上学期,是由讲中国思想史的夏老师极力推荐的。除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还有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记得当时从孔夫子旧书网、亚马逊网分别买来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蓬莱阁丛书系列,1997年版)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出版,1993年版)、《中国哲学简史》(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版)三本书,用两个月时间认

2018届高三语文试卷(原创 含详细答案)

2018届高三周考语文试卷(六)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县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客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曰再三,为感动太息。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视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掩,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上再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大保,谥忠介。 注:①脱粟:糙米饭。(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B.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C.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D.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又称“秋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会元”。B.织造是明清于苏杭等地设立的负责织造衣料、制帛以供皇帝及宫廷之用的专局。 C.缙绅原本是指古代朝会时官宦将记事的手板插于腰带,后来成为官宦的代称。 D.谥是帝王或官员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海瑞谥为“忠介”,是表扬他忠诚耿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海瑞为政清廉,都御史从淳安县经过,海瑞招待简陋,让鄢懋卿非常愤恨,但也只能收敛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读胡适《略谈人生观》有感 化学工程学院葛思淼2012141491012 经过前几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的介绍,我对人生观的理解较之前有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了人生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读胡适先生的《略谈人生观》也就更加容易了一些,同时也更深层次地看到了人生观的内涵。 《略谈人生观》的前半部分我觉得主要是在人对自我的一种要求,即身为一个个体应该更加看重自己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这样才能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举止,以此作为严格要求自己标准和动力。我觉得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未尝不可,可以减少对别人不必要的偏见和指责,将视线的焦点、努力的重点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严以律己,把提升自己作为一切提升进步的基础,给自己更多的鞭策,这样可以轻松地进行自身修养的锻炼与提升,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融入社会。 后半部分中胡适先生通过孔子和阿基米德,谈了对知识和境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我觉得这些圣人和大师正是因为有了胡适先生之前说的那种人生观,才得以在纯粹的知识和精神道路上有如此耀眼的成就,虽然这种将责任归于自己的人生观可能会使这些圣人和大师显得有些不与世俗,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总是需要这样的人。对于我们来说也许不需要完全做到胡适先生说的那种境界,但是在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加入一些这样的元素或许会让我们在看待社会时更加轻松,在学术和工作的路上更容易地有所进步。 最后一段依照我的理解就是在说信仰对我们的约束,这点我觉得胡适先生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对我们人生观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否认当代的中国人缺少必要

的信仰,但是还是会受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所约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信仰,因为在社会中难免会在乎其他人的看法,从而对自己的行为看法造成一些影响,也就是社会对我们人生观的一种引导与同化。 胡适先生虽然把这篇文字命题为略谈人生观,但是我觉得已经把胡适先生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对自己的要求和鞭策。通过这篇文章,我对我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我的本质也有了更加到位的理解,这或许也就是胡适先生最后一段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吧。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读胡适的文章有感 这两天利用中午和晚上睡前的一点时间,把亚马逊上面的一本小书《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豆瓣里也收录了这本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书的选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 先生言“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 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新余四中2019届高考年级全真模拟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 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道德经》有云:“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 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 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 不同。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 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 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 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 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