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读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要义》有感(一)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集团宗教儒家文化
论文摘要: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这是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特点梁漱溟先生做的基本总结。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呢?梁先生从西方社会冲突强,政教一体同中国以道德代宗、中国文化的理性早启这一特征进行对比,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之要义。
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而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
在19世纪国门洞开之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几乎一致看法。
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民族性传统依然;西方人一进来,也有了对比的对象。
应该说,这个时候,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所以这个看法也应该是很中肯的。
关于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
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
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
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
”
然而,中国人何以至此?
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鸿《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
”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
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
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
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
”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
梁先生认为,基督教在兴起的时候,对当时社会有极大革命险。
基督教反对其它一切偶像崇拜以及其它诸神,所谓“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坛为满足,必进而毁灭异教之祭坛”。
此其排他性极强。
排他性既强,“被排亦烈,到处不能为人所容;而遭受残杀之结果,则是使他们自身团结更形坚强。
”后来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政教一体化开始。
此后,教会中的上层组织也渐渐成了封建阶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