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地经济的简介、分类、实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地经济
一、简介
“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飞地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
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可分为(1)飞出地投资型,即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2)飞入地投资型,即由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3)两地共投型,即由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

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可分为(1)飞入地管理型,对工业基地进行属地化管理。

优点是管理方熟悉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形成对企业服务的不连续性,没能有效利用飞出地的管理经验。

(2)飞出地管理型,由飞出地派遣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企业进行服务。

优点是保证了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使企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缺点是管理方需要时间来理解当地经济文化环境。

(3)两地共管型,设立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机制,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派驻人员。

这样既能保证基地服务管理的延续性,又能充分利用飞入地的资源,但前提是双方真诚的合作,高效的沟通。

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1)集约用地型。

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

它不
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2)
优势互补型。

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

典型案例如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

(3)产业梯度转移型。

该类型中,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往往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一部分产业需要外迁,此时飞地经济工业园成为首选之地。

转出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基地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

三、成功实现“飞地经济”的前提
飞地经济模式要达到“双赢”,必须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一是地理
相近。

地理相近,一方面有利于飞入的企业继续维持原有的业务关系,不会因为企业的搬迁而丢失区域市场;另一方面,地理相近也意味着文化的相通,减少两地企业、二地政府沟通的障碍。

再者,相近或相连的地理位臵便于使飞出地与飞入地保持天然的联系。

二是优势互补。

要实现双赢,必定要通过合作解决双方的困境所在。

或者是人力、自然资源上的优势,或者是市场上的优势,只有对双方都能产生吸引力,才能实现飞地经济模式的重要特性——“双赢”。

三是成本落差。

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以及其它收费成本的因素无疑是双方合作的重要经济条件,但是这种成本的落差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
会有吸引力,根据我们的调查统计,这种成本的落差要达到1/3以上通
常才会产生吸引效应。

四是发展时机相随。

两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时机要相随。

东部沿海战略的成功实施,为现今的中部崛起提供了契机。

长三角的持续高速发展已使区域吸引资金的综合优势凸显,但高速发展也使得商务成本显著提高。

很多迹象表明,东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开始,并且这种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是符合邓小平同志“先富带动后富”的渐进发展思路的。

“飞地经济”的三个实例
一、福州市永泰县发展飞地经济实现集约用地
[相关背景]
2001年8月,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何立峰在永泰县调研时发现,永泰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不发展工业就没有出路,而在山区搞工业,如果不集中就引不来项目,更谈不上效益。

于是,他提出了在永泰县城关建工业集中区的想法——马洋工业集中区,规定永泰县境内各乡镇引来的项目都得安排在该集中区。

[合作方式]
(1)“飞地工业”与其载体工业基地关系处理方面。

要求引进的项目必须符合工业基地的产业、功能定位;基地日常管理由基地管理机构统一进行;基地以优惠和地价提供土地,减免多项建设收费;基地内所有飞地企业享受基地税收优惠的同等待遇。

(2)有关政绩考核的指标统计归属方面。

对引进的落地项目形成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全部归属引资县(市、区)或乡镇,据此享受考核奖励。

(3)有关税收分成方面。

在福州市属工业区中落地的新办项目,引进投资的县(市、区)与项目落地区实行7:3 分成,其中,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城区的项目,三年内市财政不参与分成,第四年开始按市、区财政规定的体制进行分成,对隶属四城区的原工业企业迁入各工业区的项目,除保底基数外,增收部分实行与各工业区7:3分成。

税收分成的具体操作上,税收先实行属地征收,年终通过财政结算办法进行划转。

[合作结果]
通过飞地经济模式,使永昌县的飞入飞出地双方取得了如下成效:(1)集约用地,扩大了工业基地的相对规模;(2 )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加快“飞入地”城镇化建设;(4)扶贫帮困新思路———给贫困地区在较好的地区取得一定的厂房,用于发展经济。

二、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资源优势互补携手共赢
[相关背景]
大连市长海县以海洋捕捞业、海水增养殖业和苗种业为主体。

渔业既是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也是支柱产业。

但由于长海县地理位臵特殊,淡水资源匮乏,交通瓶颈制约,以及对外不开放等因素,致使海岛丰富的资源优势始终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产业优势。

而与之一海相隔的普兰店市
南接大连,北通沈阳,海陆空交通十分便利,但其经济落后,海岸线一带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合作方式]
(1)长海县在普兰店市皮口镇规划出8平方公里皮口临港工业区,并采用一次买断土地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形式,在其中购买了4平方公里土地,成立了大连长海(皮口)渔业加工区。

(2)加工区主要规划为三个区域:一是海洋科技、产品研发区;二是海产品深加工区;三是物流及综合服务区。

此举充分发挥了长海县的渔业潜能,并利用普兰店市的交通便利,达到了双赢。

[合作结果]
预计可入驻企业100家,引进投资20亿元,实现土地收益7亿元,可安排就业近9000人。

所有入驻企业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5亿元。

该加工区将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三、广东省东莞石龙镇和韶关始兴县产业梯度转移
[相关背景]
东莞市石龙镇土地面积少,人口密度大;“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电子数码、食品医药支柱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品的工业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8.79%;出口重镇,2004年,石龙镇出口总额1 1.4亿美元;出口产品以医药、电子、数码产品唱主角。

韶关市始兴县连接国道106线、国道323线、省道S244线贯穿全境;森林资源特别丰富;矿产资源丰富,以钨矿储量最多;县内电力自给有余;粤北粮仓;水果之乡;旅游资源丰富,且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劳力资源相对集中,流动性不大。

[合作原因]
(1)飞出地资源紧张。

对于东莞石龙镇,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不足和电力资源紧张,10.38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拥有上千家企业。

20 0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0.80亿元。

10年来,近60家企业陆续转出石龙,其中不乏税收一年近1000万元的上规模企业。

目前,石龙镇工业用地基本上所剩无几。

大量小规模、高能耗、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投资项目已经无法在东莞安家落户。

(2)飞入地资源丰富。

对于始兴县,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很大,对产业和项目的限制性要求较低,但由于缺乏关键性的生产要素,如资金、人才和管理经验,招商引资有一定难度,投资项目严重不足。

[运作方式]
(1)组织管理方面。

在始兴县开发工业区建设“东莞石龙(始兴)产业园”,并成立“东莞市石龙(始兴)产业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和“东莞市石龙(始兴)产业基地开发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产业园的规划和管理。

(2)税收分配方面。

基地产生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由石龙和始兴按5:5进行税收分成,其他经济指标原则上也按此比例进行统计。

(3)基地规划方面。

该产业园总体规划面积400公顷,首期128公顷,合作期50年。

基地的总体规划围绕“ 产业转移”和“生态环保”两大概念,整个规划设计以综合产业园为核心,在体现综合产业园和生态环境的包容性的基础上,兼容部分城市功能如商贸、医疗教育和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小区规划意念,力争将基地建设成像石龙新城区的既适合转移产业发展,又符合人居环境的“蓝天、碧水、科技园”。

[合作结果]
目前,投资总额达3.8亿元,总共用地1000余亩,占工业基地总面积的1/6以上。

首个进入产业基地的项目由广州某锂能新材料科技公司开发,已通过国家专利申请,是国家863工程的预备项目。

协议书上明确,该项目占地100 亩,首期开发40亩,总投资8000万元,首期投资200 0万元。

另一家科技公司的业务涵盖精细化工、玩具、鞋业、制衣及其他深加工项目,还包括取得世界专利的手机屏蔽产品。

总占地面积100 0亩,投资总额3亿元,预计该项目实现产值 20亿元。

飞地经济模式
我国最早发展“飞地工业”经济模式的是一些沿海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外资加工产业的逐步形成,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开始了我国发展“飞地工业”的实践。

近年来“飞地工业”新模式由沿海经济特区逐步推向其它城市,先后在国内福州、成都、广东、重庆、海口等一些地方得到了初步发展,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沿海开放城市市、区(县)统筹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城市大胆改革创新,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地理区位等因素,各城市的各区、县之间仍存在不少的发展差距,或者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工业规划不科学,引资过于盲目,各工业园区重复建设严重,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为了使工业科学合理布局,经济能够长期稳定增长,于是这些城市可以借发展“飞地工业”实现科学制定工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升级,节约土地使用,统筹经济发展的目的。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福州,较早地走上了发展“飞地工业”的路子。

2001年8月,在福州市政府的推动下,永泰县委县政府决定在马洋工业园区划出工业用地,建设标准厂房,创办“飞地工业”,将帮扶贫困乡镇与创办“飞地工业”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把乡镇新上工业项目统统集中到一个工业区,而产值、税收归引资的乡镇所有,解决了土地供需矛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实践的日益推进和快速发展,福州市“飞地工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创新,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模式,各具特色的“飞地工业”主要可以归纳为4种代表性模式:一是永泰马洋模式,主要特点是贫困乡镇的扶贫异地开发和乡镇企业的集聚升级;二是连江模式,主要特点是经济强镇的联合开发和乡镇企业的集中发展,突出共建乡镇外引内联的平台;三是金山工业集中区模式,坚持“内部挖潜、盘活存量、高效集约、产业集聚、持续稳步发展”的路子,“飞地工业”升级发展到了跨县(市、区)的资源互补和集中连片开发;四是福州软件园模式,把“飞地工业”引入高科
技园区,发挥相关县(市、区)优势,集中开发创办“飞地园区”。

各种模式基本做法相似:一是建好“飞地”载体工业集中(园)区,二是制定政策引导推动。

目前,“飞地工业”模式已扩大到福州所有区县乡镇,为福州节约土地20余万亩,推进了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西部内陆城市“东扩引资”发展模式
由于劳动力价格、地价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日趋匮乏,东部发达地区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经开始向外转移,而西部各省有劳动力和资源价格便宜的优势。

同时,东部发达地区基础工业的瓶颈制约严重,工业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力诸要素发生了变化,劳动力价值低廉的优势基本失去,急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

在这种背景下,亟需将一部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转移,而且将这些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也可以实现东西部资源的优化配臵,创经济的持续飞速发展。

西部内陆城市目前发展“飞地工业”较为成熟的代表是成都。

成都市温江区拥有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这一工业产业载体,利用自身作为西部台商投资聚集区的优势,近年来加快与东部台商聚集区东莞、昆山强强联合,构建“大飞地工业”,将温江建设成台资西进的首选地。

为了进一步放大作为西部台商投资聚集区的品牌效应,加强与东部台商聚集区合作与交流,2005年12月温江与昆山市正式缔结为友好市区。

昆山与温江双方党政代表团每年互访交流,互派干部,加强两市区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为企业实施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创造宽松的政务环境,促进两地产业互动。

目前,昆山市正在对昆山台商向西部转移的情
况进行梳理,成批组织有向西部产业转移意向的台商来温江考察,实质性推动温江建设台资西进的首选地、西部台商投资的聚集地。

同时,温江还在积极与广东东莞联系,力争在东莞也能建立起类似的区域联动机制。

三、沿海发达省份地方产业转移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在沿海发达省份设立经济特区,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地区历经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工业发展水平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已日趋饱和,目前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时期,由于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的局限,亟需将一部分劳动密集程度较高、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向外转移,而这些城市的周边相对欠发达地区成为理想的承接地,于是在沿海发达省份内的“飞地工业”模式便成为可能。

2004年初,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东莞调研时首次提出珠三角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以“工业飞地”方式推进产业转移,扶持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后将其定义为“产业转移工业园”。

近年来,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发展势头迅猛,两地联合招商效果很好。

中山市与河源市在河源现有开发区内划出转移工业园区,实行两市共建“园区”。

河源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占地1830公顷,划出产业转移园区412公顷,与经济发达的中山市作为产业转移工业园共建园区。

首期中山市(河源)产业转移园212公顷,已于2004年12月动工建设。

该产业转移园区内的规划、场地平整、市政道路和市政管线建设由中山市负责,中山市以每平方米土地75元价格委托河源进行园区规划和“三通一平”,园区征地拆迁工作以及园区外部道路,供水、供电线路和排
水、排污等市政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等由河源市负责。

园区通过两市成立的“联手建设产业转移园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日常工作由合作双方成立园区管理办公室管理,园区产业转移企业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按财政体制属当地留成部分,两市实行五五分成。

中山与阳西两地共建产业转移园区是发展“飞地工业”的另一案例。

中山火炬开发区建于1991年,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形成了电子信息、包装印刷、汽车配件、健康医药、精细化工五大支柱产业群,成为中山市经济和科技创新的龙头。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初期引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大,中、低档企业阻碍产业升级,大量外来劳动力挤占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大量的潜在投资者的需求,阻碍了新一轮招商引资的推进。

阳西作为传统农业县,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现有企业规模小、投资少、效益低,并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几乎空白;工业布局零散,没有形成聚集效应;知名度较低,缺乏地方的知名品牌,招商引资比较困难。

工业的落后已成为制约阳西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但仅靠自身力量,要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广东省政府关于“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意见一经提出,中山市和阳西县两地政府同时在省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经反复磋商,达成了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共识,并提出了由政府合作、公司运作的发展模式。

四、西部地区移民工业飞地模式
该模式目前主要在重庆市北碚区开展施行。

重庆北碚(广东)对口支援巫山移民工业基地是重庆主城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移民工业飞地
试点基地,是支持山峡库区建设,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虚的一种创新模式。

目的在于把支持库区产业发展优势与重庆市主城区良好发展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放大三峡库区政策效应,促进资源优化配臵,有效地促进产业联动;拓宽移民就业增收渠道,深化劳务合作,加快人口承接,实现广东省和重庆市北碚区对口支援巫山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走出一条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地新路子。

该移民工业基地于2007年4月成立,规划占地42平方公里,北碚和巫山两地政府各派出专人组成移民工业园区管委会,目前已完成园区的三通一平工作,出台完善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委托和奖励办法,本着“重点优先、相互选择、有利发展”的原则,共同引进园区的飞地工业项目。

在政策支持方面,三峡库区享有国家支持的各类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重庆市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二者的联合可以强有力地发挥政策优势,促进招商引资;在工业区位方面,三峡库区当地发展工业受到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性等外在环境的约束,而北碚区地处重庆北部经济增长极“四北六方”(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北部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的核心,具有很强的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
在产业发展阶段方面,目前三峡重庆库区产业较为空虚,而重庆主城区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双方都有强烈的引资发展工业的需求。

于是在北碚这块“飞地”上发展工业便是双赢的
选择,可以将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与主城区良好的发展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放大政策效应,优化资源配臵,共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