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

有着15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体现各国综合实力以及展示经济、科技和文化最新成果的“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从新中国1982年起首次参加世博会,到1993年5月3日,国际展览局接纳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再到蒙特卡洛之夜,中国上海成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这一重要事件给中国、上海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巨大的机遇!

19世纪中叶,是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为了显示其伟大和自豪,大英帝国于1851年在伦敦海德公园内,一改当时盛行的石头建筑风格,动用了整个英国工业界的技术和力量,耗用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建成了一座长1700英尺(518.5米)、高100英尺(30.5米)

的“水晶宫”。这是一座新颖而独特的建筑,它向人们展示了钢结构、玻璃装饰的大空间,预示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维多利亚女王创始了通过外交途径邀请各国参展的传统,接受邀请参展的10个国家,集中了1400余件各类艺术珍品和时尚产品向世人展示,最令观众瞩目的是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产品。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贸人员、社会名流和旅游观光人士约630万人次到会观赏。原籍广东的上海商人徐荣村是第一个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他把自己所经营的中国特产“荣记湖丝”带到了伦敦,并获得金、银大奖。英国人自豪地把这次盛况空前的“集市”取名为Great Exhibition,意为“伟大的博览会”。自此,伦敦博览会被世人确认为首届世界博览会。

在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上,“主题”概念被首次引入。“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着“主题”,通过展览寻求问题的解决。1933年世博会的主题是“进步的世纪”,通过展览大量新产品,明确提出科技发明和创新将成为今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后,每届世博会均确立主题。

世博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类:一种是注册类(又称综合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种为认可类(又称专业类)世博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包括生态、陆路交通、狩猎、娱乐、原子能、森林、数据处理、粮食、花卉等多方面主题。其中,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展期也可达6个月。两个注册类世博会之间可举办一次认可类世博会。1999年我国主办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属于认可类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属于注册类世博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博会轮流在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举办,而且一般都是经济大都市。一直到197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才第一次交到了亚洲国家——日本的手中。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是综合类世博会第一次落户发展中国家。

世博会作为集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国际展览活动,对主办国和举办地的经济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这种推动和影响主要通过“世博经济”来体现。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

-----世博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特征

多元性----从参与世博经济的对象看,不仅举办城市本身参与其中,而且周边区域和整个国家,甚至世界各国和相关国际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参与;从参与世博经济的要素看,不仅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到管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动与配置的特点。

阶段性----在世博会的筹办、举办和会后各个不同阶段,世博会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筹办阶段,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在举办阶段,主要表现在迅猛增长的旅游、会展和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在会后阶段,则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回落

和场馆设施的后续利用对经济的影响。

带动性----世博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影响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能够对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区域形成紧密联系的经济带,提升整个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非均衡性----世博会对产业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对旅游、交通等第三产业影响和推动最大,对工业和建筑业的推动次之,而对农业等第一产业的影响和推动相对较小。

长效性----世博经济对经济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通常会在会后延续5至10年,其收益具有长期性、综合性和潜在性的特点。

------世博经济的直接效应

对于世博会直接经济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收入方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期将有半年之久,与其他两大盛会(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相比发挥直接经济效应的时间更长一些。如果单以直接经济效应来衡量世博会,也许情况不会太乐观,以1970年大阪世博会、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为例,仅有大阪世博会实现帐面盈余,其余均为亏损,汉诺威世博会更是给政府留下了10亿美元的债务。

具体来说,世博会的直接经济收入主要是指世博会筹办到会展期间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世博会期间门票收入;

各项经营性收入(展会期间餐饮、住宿等);

展会期间在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旅游收入额外增加值;

赞助与捐赠收入;

冠名权、标志特许权(世博会名称、会徽和吉祥物等世博会知识产使用权)等无形资产转让收益;

纪念币、纪念邮品和纪念礼品收入;

场地租赁等会展收费(向参与国及组织收取的费用);

展会结束后部分固定资产处理回收价值。

----世博经济的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首先体现为世博会的举办,在其他经济领域产生的乘数放大效应,以及由于世博会所引发的就业机会的增长。会展经济具有“推动型产业”的功能,通过举办世博会可带动一系列前向、后向关联行业(如餐饮、交通、商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发展。国际上一般认为会展业的关联乘数为1:5到1:9之间。据1985年筑波世博会的经济评估表,在按产业统计的因世博会引发的产值与就业中,引发的生产值排名前十位依次为基础建筑业、服务业、钢铁与金属、石油化工、商业与贸易、房屋建筑、机械、农林渔矿业、石头粘土玻璃、金融与不动产;引发的从业人数前十位排名依次为服务业、商业与贸易、基础建筑、农林渔矿业、金融与不动产、房屋建筑、机械、运输与通讯、纺织业、钢铁与金属。

世博会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以大阪世博会为例,借举办世博会的契机,形成了著名的关西经济带,为日本经济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70年大阪世博会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世博会”,参观者高达6421.8万人次,至今仍是世界之最,赢利170亿日元,创下综合类世博会盈利的世界记录。一条新干线连起了关西经济带,带来了全国经济十年的飞速增长。这些成就,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仍是如此的辉煌。这些辉煌,与当时组织者的科学决策、果断措施是分不开的。

日本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正值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支持。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和大阪市的推测结果,该次世博会创造需求总额为1兆2447亿日元,纯增6780亿日元(扣除非世博因素的需求),而“需求诱发需求”的波及效果,使日本全国新增1兆53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