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钻井常用计算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钻井常用计算公式
一、井架基础的计算公式
(一)基础面上的压力
P 基= 式中:P 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 ;
n ——动负荷系数(一般取1.25~1.40);
Q O ——天车台的负荷=天车最大负荷+天车重量,t ;
Q B ——井架重量,t ;
(二)土地面上的压力
P 地=P 基+W
式中:P 地——土地面上的压力,MPa;
P 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
W ——基础重量,t (常略不计)。
(三)基础尺寸
1、顶面积F 1= 式中:F 1——基础顶面积,cm2;
B 1——混凝土抗压强度(通常为28.1kg/cm2=0.281MPa)
2、底面积F 2= 式中:F 2——基础底面积,cm 2;
B 2——土地抗压强度,MPa ;
P 地——土地面上的压力,MPa 。
3、基础高度
式中:H ——基础高度,m ;
F2、F1分别为基础的底面积和顶面积,cm 2;
P 基——基础面上的压力,MPa ;
B 3——混凝土抗剪切强度(通常为3.51kg/cm 2=0.351MPa )。
(二)混凝土体积配合比用料计算
1、计算公式 nQ O +Q
B 4
P 基
B 1
P 地
B 2
配合比为1∶m∶n=水泥∶砂子∶卵石。
根据经验公式求每1m3混凝土所需的各种材料如下:2、混凝土常用体积配合比及用料量,见表1-69。
表1-69
混凝土常用体积配合比及用料量
混凝土用途体积
配合比
每立方米混凝
土
每立方米砂子每立方米石子
每1000公斤水
尼水泥
kg
砂子
m3
石子
m3
水泥
kg
石子
m3
混凝
土
m3
水泥
kg
砂子
m3
混凝
土
m3
砂子
m3
石子
m3
混凝
土
m3
1.坚硬土壤上的井
架脚,小基墩井架脚,基墩的上部分。
1∶2∶
4
335 0.45 0.90 744 2 2.22 372 0.5 1.11 1.35 2.70 2.99
2.厚而大的突出基
墩。
1∶2.5∶5 276 0.46 0.91 608 2 2.20 304 0.5 1.10 1.57 3.10 3.63
3.支承台、浇灌坑
穴及其他。
1∶3∶6 234 0.46 0.93 504 2 2.15 253 0.5 1.08 2.0 4.0 4.27
4.承受很大负荷和
冲击力的小基墩。
1∶1∶2 585 0.39 0.78 1500 2 2.56 750 0.5 1.28 0.67 1.34 1.71
5.承受负荷不大的
基墩。
1∶4∶8 180 0.48 0.96 375 2 2.08 188 0.5 1.04 2.70 5.40 5.60
二、井身质量计算公式
(一)直井井身质量计算
1、井斜角全角变化率
式中:G ab——测量点a和b间井段的井斜全角变化率,(°)/30m;
△L ab——测量点a和b间的井段长度,m;
αa——测量点a点处的井斜角,°;
αb——测量点b点处的井斜角,°;
△Φab——测量点a和b之间的方位差,△Φab=Φb-Φa,°。
2、井底水平位移
式中:S Z——井底水平位移,m;
N O——井口N座标值,m;
N n——实际井底N座标值,m;
E O——井口E座标值,m;
E n——实际井底E座标值,m。
3、最大井斜角
根据井深井斜测量数据获取或井斜测井资料获得。
4、平均井径扩大系数
式中:C p——平均井径扩大系数,无因次量
D实——实际平均井径,mm;
D b——钻头名义直径,mm。
5、最大井径扩大系数
式中:C max——最大井径扩大系数,无因次量;
D max——实际最大井径,mm;
D b——钻头名义直径,mm。
(二)定向井井身质量计算
1、井斜全角变化率计算公式同(一)
2、定向井井底水平偏差距
式中:S s——定向井井底水平偏差距,m;
N d——设计井底座标,m;
N n——实际井底的N座标,m;
E d——设计井底座标,m;
E n——实际井底的E座标,m。
3、定向井井底垂直偏差距
△H=H-H n
式中:△H——定向井井底垂直偏差距,m;
H——设计垂直井深,m;
H n——实际垂直井深,m。
4、定向井实际井底与设计井底的空间距离
式中:R——定向井实际井底与设计井底的空间距离,m;
△H——实际井底与设计井底的垂直距离,m;
S s——实际井底与设计井底的水平偏差距,m。
5、平均井径扩大系数计算同(一)4。
6、最大井径扩大系数计算同(一)5。
三、喷射钻井水力参数计算公式(一)钻井泵额定水功率
P pr=p r×Q r
式中:P pr——钻井泵额定水功率,kw;
p r——钻井泵额定泵压,MPa;
Q r——钻井泵额定流量,L/s。
(二)钻井泵实发水功率
P p=p s×Q
式中:P p——钻井泵实发水功率,kw;
p s——钻井泵工作泵压,MPa;
Q——钻井泵工作流量,L/s。
(三)钻井泵水功率分配关系
P p=P b+△P cr
式中:P p——钻井泵实发水功率,kw;
P b——钻头(喷咀)水功率,kw;
△P cr——循环系统损耗水功率,kw。
(四)钻井泵压力分配关系
p s=△p b+△p g+△p cs
式中:p s——钻井泵实发泵压,MPa;
△p b——钻头喷咀压降,MPa;
△p g——地面管汇压力损耗,MPa;
△p cs——循环系统压力损耗,MPa。
△p cs=△p pi+△p ci+△p pa+△p ca+△p g
△p pi、△p pa分别为钻杆内外循环压力损耗,MPa;△p ci、△p ca分别为钻铤内外循环压力损耗,MPa。
(五)钻头(喷咀)压力降
△p b=k b×Q2
式中:△p b——钻头(喷咀)压力降,MPa;
Q——钻井液流量,L/s;
k b——钻头(喷咀)压降系数,无因次量。
式中:ρd——钻井液密度,g/cm3;
A J——喷咀截面积,mm2。
式中:ρd——钻井液密度,g/cm3;
Q——钻井液流量,L/s;
P s——钻井泵实发泵压,MPa;
△p cs——循环系统压力损耗,MPa。
(六)地面管汇压力损耗
△p g=k g×Q1.8
式中:△p g——地面管汇压力损耗,MPa;
Q——流量,L/s;
k g——地面管汇压力损耗系数;
k g=3.767×10-4×ρd0.8×μpv0.2;
μpv(塑性粘度)=θ600-θ300,mpa·s;
θ600、θ300分别为旋转粘度计600r/min、300r/min的读数,无因次量。
(七)管内循环压力损耗
1、钻杆内
式中:△p pi——钻杆内循环压力损耗,MPa;
k pi——钻杆内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P——钻杆长度,m;
Q——流量,L/s;
ρd——钻井液密度,g/cm3;
μpv——塑性粘度,mpa·s;
d pi——钻杆内径,mm。
2、钻铤内
式中:△p ci——钻铤内循环压力损耗,MPa;
k ci——钻铤内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Q——流量,L/s;
ρd——钻井液密度,g/cm3;
μpv——塑性粘度,mpa·s
d ci——钻铤内径,mm。
(八)管外循环压力损耗
1、钻杆外
式中:△p pa——钻杆外循环压力损耗,MPa;
k pa——钻杆外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P——钻杆长度,m;
Q——流量,L/s;
ρd——钻井液密度,g/cm3;
μpv——塑性粘度,mpa·s;
d h——井眼直径,mm;
d p——钻杆外径,mm。
2、钻铤外
式中:△p ca——钻铤外循环压力损耗,MPa;
k ca——钻铤外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Q——流量,L/s;
ρd——钻井液密度,g/cm3;
μpv——塑性粘度,mpa·s;
d h——井眼直径,mm;
d c——钻铤外径,mm。
(九)钻头(喷咀)水功率
p b=△p b×Q
式中:p b——钻头(喷咀)水功率,kw;
△p b——钻头(喷咀)压力降,MPa;
Q——流量,L/s。
(十)射流喷射速度
式中:V J——射流喷射速度,m/s;
Q——流量,L/s;
A J——喷咀截面积,mm2。
(十一)射流冲击力
F J=ρd×υJ×Q
式中:F J——射流冲击力,N;
ρd——钻井液密度,g/cm3;
υJ——射流喷射速度,m/s;
Q——流量,L/s。
(十二)钻头单位面积水功率(比水功率)
式中:P bs——钻头单位面积水功率(比水功率),W/mm2;
p b——钻头水功率,kw;
A b——井底面积(即钻头面积),mm2;
d b——钻头直径,mm。
(十三)钻井泵功率利用率
式中:——钻井泵功率利用率,无因次量;
Pb——钻头水功率,kw;
P p——钻井泵实发水功率,kw。
(十四)钻井液环空返速
式中:υa——钻井液环空返速,m/s;
Q——流量,L/s;
d h——井眼直径,mm;
d p——钻杆外径,mm。
(十五)环空临界流速
1、宾汉流体
式中:υcr——环空临界流速,m/s;
μpv——塑性粘度,mPa·s;
τyp——屈服值(动切力),Pa;
τyp=0.479(2θ300-θ600);
ρd——钻井液密度,g/cm3;
d h——井眼直径,mm;
d p——钻杆外径,mm;
R e——雷诺数,无因次量;
υa——钻井液上返速度,m/s;
若υa≥υcr或R e≥2100为紊流。
υa<υcr或R e<2100为层流。
2、幂律流体
式中:υcr——环空临界流速,m/s;
n——钻井液流型指数,无因次量;
K——钻井液稠度系数,Pa·sn;
ρd——钻井液密度,g/cm3;
d h——井眼直径,mm;
d p——钻杆外径,mm;
Z——钻井液流态指示值,无因次量;
υa——钻井液环空上返速度,m/s;
若υa≥υcr或Z≥800为紊数;
υa<υcr或Z<800为层流。
(十六)岩屑滑落速度
式中:υs——岩屑滑落速度,m/s;
d rc——岩屑直径,mm;
ρrc——岩屑密度,g/cm3(一般取2.5g/cm3);
ρd——钻井液密度,g/cm3;
μf——视粘度,mPa·s。
(十七)环空净化能力
式中:L c——环空净化能力,无因次量;
υs——岩屑滑落速度,m/s;
υa——钻井液环空上返速度,m/s。
(十八)临界井深(选择宾汉流体)
1、最大钻头水功率工作方式
式中:D cr——临界井深,m;
p r——钻井泵额定泵压,MPa;
k g——地面管汇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k c——钻铤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Q——流量,L/s;
k p——钻杆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2、最大冲击力工作方式
式中:D cr——临界井深,m;
p r——钻井泵额定泵压,MPa;
k g——地面管汇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k c——钻铤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Q——流量,L/s;
k p——钻杆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十九)最优流量(选择宾汉流体)
1、最大钻头水功率工作方式
式中:Q opt——最优流量,L/s;
p r——钻井泵额定泵压,MPa;
k g——地面管汇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k p——钻杆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p——钻杆长度,m;
k c——钻铤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2、最大冲击力工作方式
式中:Q opt——最优排量,L/s;
p r——钻井泵额定泵压,MPa;
k g——地面管汇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k p——钻杆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p——钻杆长度,m;
k c——钻铤循环压力损耗系数,无因次量;
L c——钻铤长度,m。
四、优选参数钻井计算公式
(一)钻速方程
式中:υpe——机械钻速,m/h;
d——钻压指数(d=0.5366+0.1993kd),无因次量;
k d——岩石可钻性级值;
λ——转速指数(λ=0.9250-0.0375kd),无因次量;
f——地层水力指数(f=0.7011-0.05682kd),无因次量;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n r——转速,r/min;
HP e——喷咀等效比水功率,W/mm2;
△ρd——钻井液密度差系数(0.97673kd-7.2703),无因次量;
ρd——钻井液密度,g/cm3;
P bs——钻头比水功率,W/mm2;
d1、d2、d3分别为钻头喷咀直径,mm。
(二)钻头牙齿磨损方程
式中:——钻头牙齿磨损速度,无因次量;
P——钻头系数,镶齿钻头P=0.5;
A f——地层研磨性系数,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D1——钻压影响系数,无因次量;
d b——钻头直径,mm;
W cr——单位钻头直径临界比钻压,KN/mm;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c1——钻头牙齿磨损减慢系数,无因次量;
h f——牙齿磨损量,无因次量。
单位钻头直径临界比钻压取值:
D1——钻压影响系数,无因次量;
D2——钻压影响系数,无因次量;
铣齿牙轮钻头:Wcr=1.77KN/mm;
锒齿牙轮钻头:Wcr=1.34KN/mm。
(三)钻头轴承磨损方程
式中:——钻头轴承磨损速度,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d b——钻头直径,mm;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b——钻头轴承工作系数,无因次量。
(四)钻井成本方程
式中:C u——钻井直接成本,元/m;
C b——钻头单价,元/只;
C r——钻机作业费,元/h;
t d——纯钻进时间,h;
t t——起下钻时间,h;
t cn——接单根时间,h;
F b——钻头进尺,m。
(五)其他参数
1、地层研磨性系数Af
式中:c1——钻头牙齿磨损减慢系数,无因次量;
A f——地层研磨性系数,无因次量;
h f——钻头牙齿磨损量,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D1——钻压影响系数,无因次量;
d b——钻头直径,mm;
P——钻头系数,镶齿钻头P=0.5;
t d——钻头纯钻进时间,h;
W cr——单位钻头直径临界比钻压,KN/mm;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2、当A f≤4,由轴承决定钻头寿命t d
式中:t d——钻头轴承寿命,h;
b f——钻头轴承磨损量,无因次量;
b——钻头轴承工作系数,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d b——钻头直径,mm;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当A f>4,则由牙齿决定钻头寿命t d
式中:T t——钻头牙齿寿命,h;
c1——钻头牙齿磨损减慢系数,无因次量;
h f——钻头牙齿磨损量,无因次量;
A f——地层研磨性系数,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D1——钻压影响系数,无因次量;
d b——钻头直径,mm;
W cr——单位钻头直径临界比钻压,KN/mm;
W s——单位钻头直径钻压(比钻压),KN/mm。
五、地层孔隙压力计算公式(一)地层孔隙压力和压力梯度
1、地层孔隙压力
p p=10-3×ρf×g×H
式中:p p——地层孔隙压力(在正常压实状态下,地层孔隙压力等于静液柱压力),MPa;
ρf——地层流体密度,g/cm3;
g——重力加速度,9.81m/s2;
H——该点到水平面的重直高度(或等于静液柱高度),m。
在陆上井中,H为目的层深度,起始点自转盘方钻杆补心算起,液体密度为钻井液密度ρm,则p h=10-3×ρm×g×H
式中:p h——静液柱压力,MPa;
ρm——钻井液密度,g/cm3
H——目的层深度,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在海上井中,液柱高度起始点自钻井液液面(即出口管)高度算起,它与方补心高差约为0.6m~3.3m,此高差在浅层地层孔隙压力计算中要引起重视,在深层可忽略不计。
2、地层孔隙压力梯度
式中:G p——地层孔隙压力梯度,MPa/m。
其它单位同(一)中1。
(二)上覆岩层压力
1、上覆岩层压力
p o=9.81×10-3H〔(1-Φ)ρm+Φρ〕
式中:p o——上覆岩层压力,MPa;
H——目的层深度,m;
Φ——岩石孔隙度,%;
ρ——岩层孔隙流体密度,g/cm3;
ρm——岩石骨架密度,g/cm3。
2、上覆岩层压力梯度
G o——上覆岩层压力梯度,MPa/m;
P o——上覆岩层压力,MPa;
H——深度(高度),m。
(三)压力间关系
P o=P p+σz
式中:P o——上覆岩层压力,MPa;
P p——地层孔隙压力,MPa;
σz——有效上覆岩层压力(骨架颗粒间压力或垂直的骨架应力),MPa。
(四)地层破裂压力和压力梯度
1、地层破裂压力(伊顿法)
式中:P f——地层破裂压力(为岩石裂缝开裂时的井内流体压力),MPa;
μ——地层的泊松比;
σz——有效上覆岩层压力,MPa;
P p——地层孔隙压力,MPa。
或P f=P h+P试
式中:P f——地层破裂压力,MPa;
P h——液柱压力,MPa;
P试——试验时地层破裂时的立管压力,MPa。
2、破裂压力当量密度
式中:ρp——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
ρm——试验时所用钻井液密度,g/cm3;
P L——试验时地层漏失压力,MPa;
H——裸眼段中点井深,m。
3、地层破裂压力梯度
式中:G f——地层破裂压力梯度,MPa/m;
P f——地层破裂压力,MPa。
(五)dc指数
1、dc指数方程
式中:d c——修正d指数,无因次量;
n r——转速,r/min;
t d——纯钻时,min;
w——钻压,KN;
d b——钻头直径,mm;
ρp——正常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g/cm3;
ρd——钻井液密度,g/cm3。
2、正常趋势线方程
d cn=a×10bh
式中:d cn——dc指数正常趋势线方程(无因次量);
a——正常趋势线截距,无因次量;
b——正常趋势线的斜率,m-1;
h——做dc指数试验时的井深,m。
六、压井计算公式
(一)关井立管压力
P s+P d=P a+P ad=P p
式中: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P d——钻柱内钻井液液柱压力,MPa;
P a——关井套管压力,MPa;
P ad——环空受油气侵钻井液静液柱压力,MPa;
P p——地层孔隙压力,MPa。
(二)装有钻具回压阀的关井立管压力
P s=P s1-△P a
式中: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P s1——仃泵时立管压力,MPa;
△P a——关井时套管压力升高值,MPa;
(三)在循环钻井液情况下求关井立管压力
P s=PT-△P ci
式中: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P T——压井时立管总压力,MPa;
P ci——压井时的循环压力,MPa;
(四)压井时所需钻井液密度
式中:ρd1——压井时所需钻井液密度,g/cm3;
ρd——钻柱内钻井液密度,g/cm3
△ρ——压井所需钻井液密度增量,g/cm3;
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H——井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ρe——安全附加当量钻井液密度(油井0.05g/cm3~0.1g/cm3,气井为0.07g/cm3~0.15g/cm3)。
P e——安全附加压力,MPa(油井为1.5MPa~3.5MPa,气井为3.0MPa~5.0MPa)。
(五)压井循环时立管总压力
p T=p s+△p cs+p e
式中:P T——压井循环时立管总压力,MPa;
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P cs——循环压耗,MPa;
P e——安全附加压力(同上),MPa。
(六)压井钻井液刚泵入钻柱时立管初始循环总压力
p Ti=p s+p ci+p e
式中:P Ti——压井钻井液刚泵入钻柱时立管初始循环总压力,MPa;
P s——关井立管压力,MPa;
P ci——压井流量下的循环压力,MPa;
P e——安全附加压力(同上),MPa。
(七)压井钻井液到达钻头时的立管终了循环总压力
式中:P Tf——压井终了循环总压力,MPa;
ρd1——压井时所需钻井液密度,g/cm3;
ρd——关井时钻柱内未气侵钻井液密度(钻柱内钻井液密度),g/cm3;
p ci——压井流量下的循环压力,MPa。
(八)压井钻井液从地面到达钻头时所需时间
式中:t d——压井钻井液从地面到达钻头时所需时间,min;
V d——钻具内容积,L/m;
H——井深,m;
Q r——压井流量,L/s;Qr=(1/3~1/2)Q;
Q——正常钻井时钻井泵实发流量,L/s。
(九)压井钻井液充满环空所需循环时间
式中:t a——压井钻井液充满环空所需循环时间,min;
V a——井眼环空容积,L/m;
H——井深,m;
Q r——压井流量,L/s;Qr=(1/3~1/2)Q;
Q——正常钻井时钻井泵实发流量,L/s。
(十)油气上窜速度计算公式
1、迟到时间法
静
迟
钻头
油
—
t
t
t
H
H
v
式中:v——油气上窜速度,m/h;
H油——油气层深度,m;
H钻头——循环钻井液时钻头所在深度,m;
t迟——钻头所在深度迟到时间,h;
t ——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2、相对时间法
对于相同井径的井眼,应用该方法计算比较简单并且更准确。
(1)钻头深度等于油层顶部深度
)(静钻头211
t t t t H v +=
式中:v ——油气上窜速度,m/h ;
H 钻头——循环钻井液时钻头所在深度(与油层顶部深度相等),m ; t 1——循环时油气显示时间,h ;
t 2——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2)钻头深度大于油层顶部深度
)(—静油212
1t t t ht t H v +∆=
式中:v ——油气上窜速度,m/h ;
H 油——油气层顶部深度,m ;
t 1——钻头所在深度循环时油气显示时间,h ;
t 2——从开泵循环到见到油气显示的时间,h ;
t 静——从停泵起钻至本次开泵的总静止时间,h ;
Δh ——油层厚度,m 。
七、卡点深度、钻杆允许扭转圈数及泡油量的计算公式
(一)卡点深度计算
式中:L ——卡点深度,m ; △L ——在P 作用下钻杆连续提升时平均伸长,cm ; P
L K P L F P LEF L ∆=∆=∆=
210
E——钢材弹性系数,E=2.1×105MPa;
F——管体截面积,cm2;
P——钻杆连续提升时超过自由悬重的平均拉力,KN;
K——计算系数,F
K210
,其值见表1—70。
被卡钻具长度L1。
L1=H—L
式中:H——井深,m。
(二)复合钻具卡点深度计算
1、通过大于钻柱原悬重的实际拉力提拉被卡钻具,量出钻柱总伸长△L(一般取多次提拉伸长
量的平均值,用平均法算出△L,使计算更加准确)。
2、计算在该拉力下,每段钻具的绝对伸长:(假设有三种钻具):
3、分析△L与△L1+△L2+△L3值的关系:
若△L≥△L1+△L2+△L3,说明卡点在钻头上;
若△L≥△L1+△L2,说明卡点在第三段上;
若△L≥△L1,说明卡点在第二段上;
若△L≤△L1,说明卡点在第一段上。
表1—70 钻杆计算系数K值表
外径壁厚
(mm)
F
(cm2)
K 备注
外径壁厚
(mm)
F
(cm2)
K 备注(in)mm (in)mm
23/860.3
7.112 11.89 2496.9 API
5 127
7.518 28.23 5928.3 API
8 13.1 2751.0 国产9 33.35 7003.5 国产27/873.0
7 14.5 3045.0 前苏联9.195 34.03 7146.3 API
9 18.0 3780.0 国产联11 40.09 8418.9 国产
9.195 18.43 3870.3 API
51/2139.7
9 36.95 7759.5 国产31/288.9
8 20.3 4263.0 前苏联9.169 37.61 7898.1 API
9 22.5 4725.0 国产10.541 42.77 8981.7 API
9.347 23.36 4905.6 API 11 44.48 9340.8 国产
11 26.8 5628.0 国产
59/16141.3
8 33.5 7035.0 前苏联
11.405 27.77 5831.7 API 9 37.5 7875.0 前苏联4 101.6
9 26.18 5497.8 国产10 41.1 7631.0 前苏联
11 31.31 6575.1 国产11 45.0 9450.0 前苏联41/2114.3
8 26.7 5607.0 前苏联
65/8168.3
8 40.5 8505.0 前苏联
9 29.7 6237.0 国产9 45.0 9450.0 前苏联
10 32.8 6888.0 前苏联10 49.6 10416.0 前苏联
10.922 35.47 7448.7 API 11 54.20 11382.0 前苏联
11 35.70 7497.0 国产
4、计算△L≥△L1+△L2的卡点位置:
①先求△L3:△L3=△L—(△L1+△L2)
②计算L3′值:
该值即为第三段钻具没卡部分的长度。
③计算卡点位置:L=L1+L2+L3'
5、其他情况可类推。
6、符号说明:
△L1、△L2、△L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伸长,cm;
△L——总伸长,cm;
P——上提拉力,KN;
L1、L2、L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下井长度,m;
F1、F2、F3——自上而下三种钻具的截面积,cm2;
E——钢材弹性系数,E=2.1×105MPa;
L3'——第三段钻具没卡部分的长度,m;
L——卡点位置,m。
(三)钻杆允许扭转圈数
N=K×L
式中:N——钻杆允许扭转圈数,圈;
K——扭转系数,圈/m;
L——卡点深度,m。
式中:бs——钢材屈服强度,MPa;
π——园周率=3.1416;
G——钢材剪切弹性系数8×104,MPa;
S——安全系数,取S=1.5;
d p——钻杆(钻铤或套管)外径,cm。
钻杆扭转系数见表1—71,1000mE级、1000mX95级、1000mG105级、1000mS135级钻杆在已
知的轴向拉力下的最大许可扭转圈数见见表1—72、见表1—73、见表1—74、见表1—75。
表1—72 1000mE级钻杆在已知的轴向拉力下的最大许可扭转圈数
续表1—72
表1—73 1000mX95级钻杆在已知的轴向拉力下的最大许可扭转圈数
续表1—73
续表1—74
续表1—75
×104N
公称直径
mm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88.9
88.9
88.9
101.6
101.6
101.6
114.3
114.3
114.3
127
127
127
139.7
139.7
16
193/4
201/2
16
171/2
181/4
15
16
163/4
141/2
15
151/4
133/4
141/2
183/4
20
15
17
18
141/2
151/2
161/2
141/4
143/4
151/4
131/2
121/2
18
191/2
14
161/2
171/2
14
151/4
161/4
14
143/4
15
131/4
93/4
171/4
19
13
153/4
17
131/2
15
16
131/2
141/2
15
13
6
161/2
181/2
113/4
151/4
161/2
123/4
141/2
153/4
13
141/4
143/4
123/4
151/2
18
10
141/4
16
12
14
151/2
121/2
14
143/4
121/2
141/2
171/4
71/2
13
151/4
11
131/2
15
12
131/2
141/2
12
131/4
161/2
41/2
12
141/2
10
123/4
141/2
111/2
13
141/2
113/4
11
151/2
11
133/4
81/2
121/4
141/4
11
121/2
141/2
111/4
9
141/2
91/2
123/4
61/2
111/2
14
101/4
121/4
141/4
103/4
6
131/4
8
113/4
41/2
101/2
133/4
91/4
12
14
10
(四)泡解卡剂量计算
式中:Q——泡解卡剂总用量,m3;
Q1——被卡井段环空容积,m3;
Q2——被卡井段管内容积,m3;
Q3——预计顶替量,m3;
K——附加系数(一般取1.20~1.30);
H——钻杆外解卡剂高度,m;
d h——钻头直径,m;
d p——钻杆(或钻铤)外径,m;
d pi——钻杆(或钻铤)内径,m;
h——钻杆内解卡剂高度,m。
如果使用复合钻具,则按不同的井径、不同的管柱内、外径分段计算后累加,即可得解卡剂总用量。
(四)注解卡剂最高泵压计算
产生最高泵压是在解卡剂全部注入钻柱内流动尚未返出管柱时。
P max=P1+P2=0.0981×(ρd-ρj)×h
式中:P max——注解卡剂时最高泵压,MPa;
P1——循环泵压,MPa;
P2——解卡剂与井内钻井液柱压差,MPa;
ρd——钻井液密度,g/cm3;
ρj——解卡剂密度,g/cm3。
八、定向井计算公式
(一)平均井斜角法
这种方法按相邻两测点间的井段为一直线进行计算,(实际上两测点间的井段并不都是直线),该直线的井斜角α和方位角等于上下两测点间的相应角度的平均值。
如图1所示。
图1 平均井斜角法
从上图可知:
式中αc23——2、3两点的平均井斜角,(°);
c23——2、3两点的平均方位角,(°);
α2——2点测得的井斜角,(°);
α3——3点测得的井斜角,(°);
ф2——2点测得的方位角,(°);
ф3——3点测得的方位角,(°);
平均角法计算剖面数据用以下公式:
△H23=△L23cosαc23
△δ23=△L23sinαc23
△N23=△δ23cosфc23
△E23=△E23sinфc23
式中△H23——2、3两测点对应的垂直井深,m;
△L23——2、3两测点的斜井段长度,m;
△δ23——2、3两测点的水平面上投影的长度,m;
△E23——2、3两测点的水平面上投影的长度,再投影到
平面E轴上的长度,m;
△N23——2、3两测点的水平面上投影的长度,再投影到
平面N轴上的长度,m;
其余井段计算方法相同,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误差相对较大,逐步被其它方法取代。
(二)曲率半径法
此法认为相邻两测点间的井段为一圆弧曲线,整个井眼由若干段曲率半径不等的圆弧组成。
在垂直投影面上(见图2):
图2 曲率半径法(在垂直投影面上)
在水平投影面上(见图3):
式中R23——2、3两点间的井身轴线在垂直面上投影的曲
率半径,m;
△α23——2到3点的井斜增量,(°);
△α23——α3—α2,(°);
r23——2、3两点间的井身轴线在水平面上投影的曲率半径,m。
△ф23——ф3—ф2,(°)。
图3 曲率半径法(在水平面投影面上)
这种方法的假设比较接近井眼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较为准确。
由于实际井段并不都是真正的圆弧,计算结果仍有一定的误差。
在计算曲率半径(垂直及水平投影面上的R与r)时,所用计算公式比较复杂,计算工作量较大,在设计井段要求精确度较高时,使用这种计算方法。
(三)全角变化率公式——“井眼曲率”
或
式中△E——上下两测点在任意长度时计算出的“井眼曲率”,(°)/25m(或)(°)/30m;
α1——上测点的井斜角,(°);
α2——下测点的井斜角,(°);
β——上下两测点方法变化的绝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