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与孝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与孝文化
陈宇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湖北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立足于孝感,谈孝文化,孝在今天孝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关键词:孝感孝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思想认为“孝”是百行之首,孝梯是为人之本。《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①“孝”就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天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仁义。”②因此,“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了。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亦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③若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已经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众多关于孝的阐释和记载,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仁有余力,则以学文。”④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⑤
《大学》中写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⑥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①
①(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98页
②(战国)孟子. 四书五经·礼记·礼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6页
③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页
④张燕婴(译注).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5页
⑤薛菁(主编). 孝经通鉴·外八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3页
⑥(战国)孟子.四书五经·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页
孝在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地位可见一斑。
湖北省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孝感市源自孝感县,而孝感县最初叫孝昌县。孝感历史源远流长。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
孝感在晋以前一直都没有独立置县,据《舆地广记》:“孝感县本孝昌县,宋孝武帝置,属江夏郡。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后周并废。又有环岳郡,隋开皇初废以县,属安州。唐武得四年置环州及环阳。八年州废,省环阳入孝昌来属。元和三年,省入云梦。咸中通复置。后唐改为孝感。”②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南朝宋元嘉三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梯义顺,赐爵一级。随即,于孝建元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势。“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孝感历史上也出过许多有名的孝子。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董永民间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四孝》中的“卖身葬父”便是董永: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董妻。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
古诗云: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③
在流传过程中董永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神话故事。从民间故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的感情与想象的巨大作用以及人们对孝子的钟爱。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后来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
①陈桐生(译注). 曾子·子思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页
②(宋)欧阳忞李勇先、王小红(译注). 舆地广记·第二十七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82页
③薛菁(主编). 孝经·二十四孝·卖身葬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6页
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董永的故事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董永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汉代,至今已两千年左右。汉朝建立以后,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极力地推广和倡导,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直到东汉乃至后代,其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象董永这样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也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①这是我国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艺作品。可见,远在三国时期,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刘向的《孝子图》亦有董永的记载。此书已亡佚,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见于宋《太平御览》,引文如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妇。’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妻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事君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②《太平御览》引文中的“前汉”二字,是否为当时编者不慎误增,也不无可能。刘向是西汉末年人,如果《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董永当是西汉人,再有人认为《孝子图》即使是后人伪托,但也是比较早的,亦有重要价值。
东晋文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搜神传》里这样记载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③
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①(三国)曹植.灵芝篇中华诗词网/dq/MusicList.asp?Specialid=75852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卷411[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99页
③马银琴、周广荣(译注). 搜神传·董永与织女[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