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与孝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感与孝文化
陈宇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历史地理专业,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是对生命及生命本源的尊重,并且将孝由此推开及至社会,形成“博爱”与“广敬”。

湖北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立足于孝感,谈孝文化,孝在今天孝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关键词:孝感孝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

儒家思想认为“孝”是百行之首,孝梯是为人之本。

《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①“孝”就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

《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天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仁义。

”②因此,“孝”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可以说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精神的根源,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孝,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中国传统文化了。

因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梁漱溟先生亦认为,“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③若不认识中国人的孝文化,那么便永远不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为了已经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研究孝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古代的文献中,有众多关于孝的阐释和记载,如: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仁有余力,则以学文。

”④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⑤
《大学》中写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⑥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①
①(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98页
②(战国)孟子. 四书五经·礼记·礼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46页
③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307页
④张燕婴(译注). 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06:5页
⑤薛菁(主编). 孝经通鉴·外八种[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3页
⑥(战国)孟子.四书五经·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9:47页
孝在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地位可见一斑。

湖北省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市,孝感市源自孝感县,而孝感县最初叫孝昌县。

孝感历史源远流长。

今孝感市境内各县市区,夏商时代为古荆州之地;周为楚、郧、贰、轸等诸侯国割据地,且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以后属荆州江夏郡;南北朝以后属安陆郡;唐属安州;宋以后属德安府;清分属德安府、汉阳府;民国时期,分属湖北省第三、四、五行政督察区。

孝感在晋以前一直都没有独立置县,据《舆地广记》:“孝感县本孝昌县,宋孝武帝置,属江夏郡。

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后周并废。

又有环岳郡,隋开皇初废以县,属安州。

唐武得四年置环州及环阳。

八年州废,省环阳入孝昌来属。

元和三年,省入云梦。

咸中通复置。

后唐改为孝感。

”②
孝感的第一个县名为“孝昌”,南朝宋元嘉三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改年号为太初,刘骏率部进行讨伐,讨逆成功,取得皇位。

刘骏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下令嘉奖有孝行的人,孝梯义顺,赐爵一级。

随即,于孝建元年,刘骏在孝子辈出、孝名远扬的安陆东境、郧县南境置一新县,命名为“孝昌”,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同时也表明其以孝治国的决心。

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改孝昌为“孝感”,意指孝亲之情感天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个名称的由来,充溢着孝感独具的孝文化的鲜明色彩。

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名为“东风”县,但终究还是回到了历史给它铸造的文化定势。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中华孝文化是历史对孝感的馈赠。

孝感历史上也出过许多有名的孝子。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

董永民间故事最初只是汉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事父至孝的孝子故事,但是历史却选择了董永作为社会孝观念宣传的典范,一直流传至今。

《二十四孝》中的“卖身葬父”便是董永:
汉董永,家贫。

父死,卖身贷钱而葬。

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董妻。

俱至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

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去。

古诗云: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在流传过程中董永故事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渐渐由孝子故事演变为爱情故事神话故事。

从民间故事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民众的感情与想象的巨大作用以及人们对孝子的钟爱。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

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

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后来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

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
①陈桐生(译注). 曾子·子思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页
②(宋)欧阳忞李勇先、王小红(译注). 舆地广记·第二十七卷[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82页
③薛菁(主编). 孝经·二十四孝·卖身葬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6页
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董永的故事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董永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历史人物。

他生活在汉代,至今已两千年左右。

汉朝建立以后,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思想领域中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

由于统治阶级极力地推广和倡导,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孝,成为社会生活中各阶层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直到东汉乃至后代,其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象董永这样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三国时期,魏曹植在《灵芝篇》中也写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

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①这是我国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艺作品。

可见,远在三国时期,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

西汉末年,刘向的《孝子图》亦有董永的记载。

此书已亡佚,有关董永故事的记载见于宋《太平御览》,引文如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

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

永谓钱主曰:‘后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

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

’永遂将妇人至。

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

’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

’主曰:‘为我织千匹绢,即放尔夫妇。

’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妻二人而去。

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事君了,不得久停。

’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

”②《太平御览》引文中的“前汉”二字,是否为当时编者不慎误增,也不无可能。

刘向是西汉末年人,如果《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那么董永当是西汉人,再有人认为《孝子图》即使是后人伪托,但也是比较早的,亦有重要价值。

东晋文学家干宝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记》里。

他根据民间传说,经过加工整理,写成了《董永》篇。

《搜神传》里这样记载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

少偏孤,与父居。

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

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

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

永行三年丧毕。

欲还主人,供其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

”遂与之俱。

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

”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

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

”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

”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

”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

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董永故事经过干宝的加工已比较完整丰满,其情节、人物,都有所发展,为后来的戏曲等文艺创作取材所本。

一些辞书和类书也大量地记载了董永其人。

①(三国)曹植.灵芝篇中华诗词网/dq/MusicList.asp?Specialid=75852
②(宋)李昉.太平御览·卷411[M]北京:中华书局,1960:1899页
③马银琴、周广荣(译注). 搜神传·董永与织女[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页
《中国人名大辞典》把董永列为我国历史名人载入。

在“董永”条下载曰:“董永,后汉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陆。

父亡无益葬。

乃从人贷钱一万,后无钱还。

当以身做奴葬毕。

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永与俱谐钱主,令织缣三百匹以偿。

一月而毕,旋辞去。

乃曰:‘我天之织女,天帝令我助君偿债。

’言讫,凌空而去。

因名其地为孝感。

”①此处增加了“奉父避兵”南迁之说。

并且明确提出:“孝感因董永而得名”。

孝感整个地域内孝子倍出,有的宗族甚至把“行孝义恤贫穷”写进了族谱、列为族规,要求全族人实行。

董永所受的礼遇也越来越高,明正德年间,孝感修建了董永墓,并题有《修董孝子墓碑记》。

清道光年间,为董永立碑,上书:“汉孝子董永公之墓”。

其遗址在今孝感市东四公里老屋乡董家湖畔。

所谓“孝感八景”的“董墓春云”就在这里。

然而事实上,根据目前可查到的一些历史实证材料来看,随着人们口碑材料的世代传延,在传颂汉孝子董永“孝感动天”的同时,竟掩盖了一个被皇帝封赐的“汉孝子董黯”的故事,实为偏颇造成的遗憾。

一些史料显示,孝感地名与董永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述:“以孝子董黯立名,后唐避讳改孝感,避庙讳也北宋属德安府。

建炎中移治紫资寨。

元至元十六年(1279)复还旧治。

明洪武十年(1377)废,十三年(1380)复置。

清雍正七年(1729)属汉阳府。

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

1932年直属湖北省。

1983年改设孝感市。

”②
那么董黯又是何许人也?据《三国志·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往者孝子句章董黯,经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怨亲之辱,白日报仇,国内闻名,昭然光著。

”③——这应该是关于董黯最先的文献记载了,但其透露的情节首要是“怨亲之辱,白日报仇”
《中国名人大辞典》记载:“董黯,后汉句章人。

字叔达。

仲舒六世孙。

事母孝。

比邻王寄,母以黯能孝讽寄,寄忌之。

伺黯出,辱其母。

黯恨之,后母死,斩寄首以祭其母。

自陈于官,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中,不就。

”④董黯辞官后,远走他乡到底去了哪里呢?
在南宋学者王象之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中提到了一个相关的线索。

该志卷七十七载,孝感在南宋时属荆湖北路德安府一条中记载:“在府东一百三十里,旧唐志云:孝昌县,宋分安陆郡。

唐武德四年,置环州,领孝昌、环阳二县。

八年,环州废,以环阳、孝昌二县属安州。

图经云:因孝子董黯立名也。

西魏置岳州及岳山郡。

开皇初废,以孝昌县属安州,后唐改孝感避庙讳也。

”⑤这里所述的材料与《旧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是最后一句话《旧唐书》中未有记载。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里也记述:“董城,在今湖北孝昌县北。

《舆地纪胜》卷77德安府:董城,‘《旧经》云:志阳县城本名董城。

因孝子董黯得名’。


⑥切实的证明了董黯其人在孝感生活过。

并且孝感曾为孝子董黯立碑,但其墓地
①方宝观、方毅. 中国人名大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311页
②史为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99页
③(晋)陈寿(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卷五十七·虞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785页
④方宝观、方毅. 中国人名大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1319页
⑤(南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卷七十七[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688页
⑥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508页
不可考。

由此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关键。

即孝感县名的来历与董永之间虽并没有十分必然的联系,但通过《舆地纪胜》中引用的这一材料可证明,正因该志书提到了一姓董的孝子与此地名间有瓜葛,于是才有可能出现传说与史实间的混杂。

故孝感县名源于董永传说大概是民间对董永故事之喜爱甚重而出现的对历史的附会,它正是民间传说在流播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时代、民族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是民俗文化历史性特征带来的必然结果。

“孝感”地名之所以与董永传说之间产生了如此密切地联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孝感人民对董永的挚爱至深,而在复杂风俗传说中,使董永传说与历史建制沿革产生了混杂,带上了鲜明的孝感地域的风采。

另一方面,它还说明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董永传说在民俗文化中的存在形态与性质发生了历史性变异,它以其鲜明的时代色彩而成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标志,这正标明了它的历史传承性轨迹。

《二十四孝》故事中还有两位著名的孝子来自孝感,分别是黄香和孟宗。

《二十四孝》中这样记载黄香的故事:“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

躬执辛苦,事父尽孝。

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

太守刘护,丧而异之。

古诗云:冬日温衾被,冬天扇枕凉。

儿童知子职,千古一黄香。

”①
黄香(18~106年)生平中,虽然疑点颇多,但有一点可肯定的是,他是汉代江夏郡安陆县人。

《后汉书》记载:“黄香,字文疆,江夏安陆人也。

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

年十二,太守刘护闻而召之,署门下孝子,甚见爱敬。

香家贫,内无仆妾,躬执苦勤,尽心奉养。

遂博学经典,究精道术,能文章,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②
《方舆胜览》里也对黄香有记载:“《通典》:‘安州,春秋郧子之国。

’黄香,江夏安陆人。

京师谓之‘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③
“江夏郡高帝置。

雒阳南千五百里。

十四城,户五万八千四百三十四,口二十六万五千四百六十四。

西陵西阳轪候国。

竟陵候国。

有郧乡。

章山,本内方。

云杜沙羡郗下雉蔪春侯国。

鄂平春侯国。

安陆。

”④杜预注曰:“杨《疏》,《通典》,
汉江夏郡故城在云梦县东南。

《元和志》,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今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据山川言之,此城南近夏水,遗址宽大,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

考云梦本汉安陆县地。

”“后汉江夏郡所置西陵。

建安中,祖治沙羡县,吴治鲁山城,又治武昌。

‘吴乃徙此’云者,犹言吴尝治此耳。



汉代安陆为江夏郡属县,包括今天的安陆、云梦、应城三县以及汉川、孝感、黄陂等县之各一部分,安陆还发现黄香的墓碑,黄香墓亦在安陆。

《后汉书》明确指出黄香江夏安陆人,可见黄香安陆人的身份是不可辩驳的。

①薛菁(主编). 孝经通鉴·二十四孝·扇枕温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2页
②(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文苑列传第七十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7:766页
③(宋)祝穆施和金(点校). 方舆胜览·卷三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3:561页
④(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郡国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5:2372页
⑤(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郡国四[M]北京:中华书局,2005:2372
“二十四孝”之一,成语“哭竹生笋”的主人公。

孟宗亦是孝感人。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后因避孙皓字讳,改名孟仁,字恭武。

少年时从师南阳李肃读书,后官居吴国司空。

出生不详,卒于建恒三年。

“晋孟宗,少丧父。

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

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

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

持归作羹奉母。

食毕,病愈。

后人有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①
《辞源》中记载:“孟宗,三国吴江夏人。

字恭武,本名宗,因避孙皓字讳,改名仁。

少从南阳李肃学,以孝著称。

为盐池司马时不避嫌疑,以母。

后为吴令,因母丧,不顾禁令,弃官回家。

官至司空。

有‘泣竹生笋’的传说。

见三国志吴录皓传司空孟仁卒‘注引’吴录及楚国先贤传。

参见‘孝笋’、‘泣竹’。

”②《三国志》四八吴嗣主传中有孟宗其人其事之记载:“‘吴录’曰:‘仁字恭武江夏人也,本名宗避皓,字易焉,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作厚褥大被,或问其故,母曰:‘少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可得舆气类接也。

’其读书以夜不懈夙。

师奇之,曰:‘卿宰相器也。

’初为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将母在营,即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谢其母。

母曰:‘但当勉之,何足泣也。

’据亦稍知之除。

为盐池司马,自能结网,手以捕鱼,作鮓寄母,母因以还之,曰:‘汝为鱼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

’迁吴令时皆不得将家之官,每得物来以寄母,常不先食,即闻母亡,犯禁委官,语在权传。

特为减死,复使为官,盖优之也。

”③
《孝感县志》“孝子传”中也有孟宗记载:“孟宗,字恭武,江夏人,少从南阳李肃学其母为作厚褥被或问故,母曰:‘儿无德致客,学者多贫,故为广被庶,得舆之类接也。

’其读书夙夜不懈,肃奇之,曰:‘卿宰相器也。

’性至孝,母因病隆冬思笋,宗入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人以为至孝所致。

为吴骠骑将军朱据军吏,将母在营,既不得志,又夜雨屋漏,因起涕泣,以谢其母。

母曰:‘但当勉之,何泣也。

’稍迁望江盐池司马,亲自结网捕鱼作鮓寄母。

母还之曰:‘汝鱼官也,而遗其母能无嫌乎。

’转吴令时皆不得将家之官,宗每获时物必以寄母,不忍先食,嘉禾六年制长吏在官不诶代而遽奔亲。

丧者坐死,宗闻母丧不代而赴已自拘於理,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为之请吴大帝特减宗一等。

永安五年自光禄勋至右御史大夫,宝鼎三年拜司空,建衡三年卒。

”④
由此可见孟宗之孝。

孟宗的出生地是今天的孝昌县青山乡。

当地有个“哭竹港”,就是因为孟宗而得名的。

他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

三国时,吴帝孙权为争夺荆州,大败刘备于猇亭,江夏郡归属吴国。

而孟宗哭竹的地点就在现青山中学后面(原天台寺竹园房)。

海拔约500米,占地面积约40亩的青山
①薛菁(主编). 孝经·二十四孝·哭竹生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67页
②辞源修订组. 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0785页
③(晋)陈寿(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吴书·嗣主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693页
④湖北省方志纂修委员会. 孝感县志·孝子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142页
顶寺庙和占地面积约5亩的天台寺遗址残垣依稀可见,秦砖汉瓦遍地皆存。

历代屡修屡建的纪念亭阁、寺庙、孟宗泣笋台、碑林等,于日军侵华时被毁。

位于青山口西南的“哭竹港”,历年来由于洪水冲击,港内泥土淤积,现已成为环山公路旁的一条小水沟了。

孝感是个以孝得名,又以孝传名的地方,也是中华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流传已久的“二十四孝子”就有三大孝子出生在这里,董永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他和七仙女的传说也从这里走向全国。

明清以来,孝感有名有姓有记载的孝子多达492人,可谓孝子之乡。

如今的孝感还保留着许多孝文化的遗风。

如亲人去世三年内,春节不贴红色春联,而是依照至亲去世的年份相应的贴白色、紫色门帘,上书“望云思亲”等表示多逝去者的哀思。

还有表达对孝子崇敬的理丝桥(传说董永卖身葬父的地方)、槐荫大道、董永公园。

孝感市政府近年来更是大力推广弘扬孝文化,举办“孝文化与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三届孝文化国际研讨会。

举办“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全国“中华敬老园”落户孝感。

行文至此,笔者有感,“孝”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更应当是华夏儿女所共有的,并且历代相传的。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东方世界•中国》一书中认为:“中国纯粹建立在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教敬。

中国人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

”①这正是他研究并了解民族总是一个大家族的总结。

中国人缘“祖”而称“祖国”,家是小国,国家大家。

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

爱国之情则是放大了的孝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仅关爱父母、家人,还关爱他人,兼爱大众。

孝文化中的孝,讲以人为本,实际上不独主张以人为本,还有“天人合一”,表现在敬畏天地,热爱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非独人为至灵。

孝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从孝敬父母,悌兄睦友到兼爱众人,尊重生命,敬重自然与其它生命,有利于自身、人类和自然的发展,因而对其阐发、弘扬,是一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清)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战国)孟子. 四书五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梁漱溟. 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4]张燕婴(译注). 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薛菁(主编). 孝经通鉴[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6] 陈桐生(译注). 曾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 (宋)欧阳忞李勇先、王小红(译注). 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8](宋)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 马银琴、周广荣(译注). 搜神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①引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1页
[10] 方宝观、方毅. 中国人名大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11] 史为乐.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2](晋)陈寿(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3]方宝观、方毅. 中国人名大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
[14](南宋)王象之. 舆地纪胜[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15](南朝宋)范晔.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宋)祝穆施和金(点校). 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7](南朝宋)范晔(唐)李贤等注. 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8]辞源修订组. 辞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
[19](晋)陈寿(宋)裴松之注.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0] 湖北省方志纂修委员会. 孝感县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9
[21]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中华文化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