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第7版肾素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折返
正常传导
单向传导阻滞
折返形成
阻滞区的反向导通
浦氏纤维末梢传导示意图
(三)基因缺陷 基因突变造成通道表达 异常或功能障碍,通道间平衡被打破,
将出现心律失常。
(四)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假说
在心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这些 通道表达和功能的平衡是正常心脏功能的基础。 当某种通道的功能或表达异常时,通道间平衡 被打破,将出现心律失常。
refractory period,ERP),它反应快钠通道复 活所需的最短时间,其时间长短一般与
APD的长短变化相应,但程度可有不同。
ERP数值大,就意味着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 延长,不易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抗心律失 常药可以延长ERP,使异常冲动更多落入ERP 而制止心律失常。
5、药物、静息膜电位对动作电位的影响
窦性过缓 阿托品
缓慢型
bradyarrhythmia
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
异丙肾上腺素
的类型
房性心动过快 早搏
快速型
tachyarrhythmia
室性心动过快
过速 颤动
22. 抗心律失常药
治疗方式:
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非药物:起搏器、电复律、导管
消融、手术等
• 第一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1、心肌细胞动作电位
静息膜电位水平改变影响钠通道的功能状态, 因此也影响动作电位的发生。
当静息膜电位绝对值高于80mV时,所有钠通道 都处于可开放状态, 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当静息膜电位为-60mV时,能够开放的钠通
道数目明显减少,结果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度减 慢、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性降低、传导速
度下降。 钠通道阻滞药也能明显减少可开放的钠通道比 例,减慢动作电位0相除极速率、减慢传导、降
•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 •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2相或3相中,主要 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诱发因素有药物、 低血钾等。复极化时间过长易发生早后除极。
迟后除极
(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是细胞 内钙超载时一种在心肌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 后发生的继发性后除极,常出现于动作电位4 相开始期。是细胞内Ca2+过多而诱发Na+短 暂内流引起。(强心苷、心肌缺血、细胞外 高钙等)
(二)冲动传导障碍
• 1、单纯性传导障碍:(传导减慢、单向 传导阻滞)
2、折返激动: 指一个冲动下传后,又沿着 另一曲折的环行通路返回,再次兴奋原已兴 奋过的心肌,而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是引 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产生折返的条件: 解剖性 ①环形通路 功能性 ②单向传导阻滞 ③相邻细胞ERP不一致
动作电位分为5个时相: 0相为快速除极,是钠离子内流所致。 1相为快速复极初期,由钾短暂外流所致。 2相平台期为缓慢复极,由钙及少量钠内流与 钾外流所致。 3相为快速复极末期,由钾外流所致。
1钾

钙和少量钠
0 期

2 期
3 期

4 期

动作电位时程 0-3相的时程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 4相为静息期,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自律细 胞则发生舒张期除极。
2、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肌电生理特性)
(1)、快反应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和希-普细胞 特点: 膜电位大,0相除极速率快,振幅大,传导
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除极由钠内流所促成。
(2)、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特点: 膜电位小,0相除极慢,振幅小,传导也慢,
呈慢反应电活动,除极由钙电流所促成。 心肌缺血、缺氧时膜电位减小,可使快反应细胞
低兴奋性。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心 律失 常发 生的 机制
冲动形成异常
正常自律 机制改变
异常自律 机制形成
自律 细胞
4期除极速度 RP-阈电位
非自律细胞 (RP<-60mV)
冲动传导异常 单纯传导障碍(减慢、阻滞)
折返激动
单次折返(早搏) 连续折返(心动过速)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
(一)冲动形成障碍 1、自律性增高: 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普细胞都具有自律性
与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通道,是 抗心律失常药作用的最佳靶点。一个理想的抗 心律失常药应对最佳靶点有作用,至少是两种 以上。
第三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及药物分类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
1、 最大舒张电位负值加大;促进K+外流而增大
最大舒张电位
2、 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 快反应细胞4相
第22章 抗心律失常药
Chapter 22 Antiarrythmic Drugs
学习重点
掌握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 作用机制 临床应用 主要不良反应 了解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22.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
(cardiacarrhythmia) 是指心动频率和节律的 异常。
22.抗心律失常药
• 决定因素:
• 1 最大舒张电位 2 4相舒张末期自动除极速率
3 阈电位水平
• 当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钾、心肌 细胞受到机械牵张时自律性增高。
• 非自律性心肌细胞 如心室肌,在缺氧条 件下也会出现异常节律性,且向周围组 织扩布发生心律失常。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 后除极是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 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呈 振荡性波动,膜电位不稳定,当达到阈电位, Leabharlann Baidu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即触发电位。
表现出慢反应电活动
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细胞 膜电位 除极 传导 0相除极
心肌、
快反应 •希-普 电活动 细胞

快 快 Na+内流
慢反应 窦房结 电活动 房室结

慢 慢 Ca2+内流
心肌病变时,缺血缺氧,可使快反应细胞变为慢反 应细胞。
3、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 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它是决定传导速度的 重要因素。药物可增高或降低膜反应性,进而影
响传导速度。
膜电位 膜反应性
0相上升 速度 幅度 传导速度










4、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D) :
当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才对 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从除极开始到 这以前的时间即为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