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纳米功能纺织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20
8
1981年:
导体间的电子隧道效应
Electron Tunneling Effect
长期以来人类就有一个幻想:希望能直接“看”到原子,而不是采用X衍射方法,通过X 衍射图的分析间接地看到原子。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除了个别情况外原子还是不能直接被 “看”到。这个幻想在1981年由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发明终于成为现实。在瑞士 苏黎世的IBM实验室内,德国博士生比尼格(Binnig)在罗勒尔(Rohrer)教授的指导下,正 在做博士论文研究导体间的电子隧道效应问题。带偏压(电压差)的两个平板导体间只要不接 触是不会有电流流过的,可是当这两个导电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个纳米时,即使不接
2002年 2000年 1997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2020/2/20
7
1959年: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Richard Feynman)在加州理工学院召开 的美物理学会会议上作了一次富有想象力的演说“最底层大有 发展空间”。他指出“倘若我们能按意愿操纵一个个原子,将 会出现什么奇迹?” 他说“我想谈的是关于操纵和控制原子尺 度上的物质的问题,这方面确实大有发展潜力——我们可以采 用切实可行的方式进一步缩小器件的尺寸。我不打算讨论我们 将如何做到这一点,而只想谈谈原则上我们能做些什么。…… 现在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仅仅是因为我们没有在这方面花足 够的时间和精力。”费曼 (1918-1988)美国物理学家,因在 量子电动力学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荣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
2020/2/20
10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隧道显微镜中针尖(红色) 对样品(蓝色)作两维扫描
2020/2/20
11
1989年:
1989在美国加州的IBM实验内,依格勒博士(D.Eigler)采用低温、超高真空 条件下的STM操纵着一个个氙原子,STM的针尖成了搬运原子的“抓斗”,在一 个位置上抓起一个原子,移动到另一个预先设计好的位置上,再放下该原子。重 复这样的步骤,依格勒将35个氙原子排布成了世界上最小的IBM商标,实现了人 类另一个幻想——直接操纵单个原子(Single Atom Manipulation Technology )。原 理上这也是实现了费曼的设想:按人的意愿排布一个个原子来构建纳米器件。人 类迈向纳米技术的征途真正开始了。
2020/2/20
3
第一次工业革命: 发生在18世纪中叶, 以蒸汽机为代表,它 的标志尺度是毫米, 可以称作毫米技术应 用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世纪以电子技术为代表, 它的标志是微米技术的应用。
2020/2/20
第三次工业革命: 21世纪,以纳米技术为代表的 新兴科技,将给人类带来第三次 工业革命。
4
2020/2/20
5
纳米技术 Nanotechnology
纳米: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 之一,相当于十个氢原子一个挨一个排起来的 长度。
纳米技术:
在纳米尺度上对物质和材料进行研究和处理的 技术被称为纳米技术
2020/2/20
6
纳米科技的发展史中不乏里程碑式(Milestone)的事件:
触,也会产生电流,称作隧道电流(tunneling current )。
2020/2/20
9
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STM)
这种隧道电流是随着间距的减少而指数上升。这种现象就是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中的隧道效应。正像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扫 描一样,同时记录下每个扫描点相应的隧道电流,而这个电流是直接 与表面高低起伏有关的,即与表面形貌有关的。这样一来测量平板间 隧道电流的实验装置就变成了观察表面形貌特征的显微镜了!这就是 比尼格和罗勒尔发明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由于针尖可以做得 很细、很尖,其顶端甚至只有一个原子,所以STM有原子级的分辨率, 可以观察到物体表面单个原子。实现了人类直接“看”到单个原子的 愿望!这是迈向纳米技术重要里程碑。比尼格和罗勒尔也因此获得了 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2020/2/20
13
Biblioteka Baidu
纳米技术的一大特征是它的交叉性(interdisciplinary )、综合性 (comprehensive)。它是现代科学(量子力学、介观物理、混沌 物理、分子生物学等)和现代技术(计算机技术,扫描探针显微 术STM和AFM,电子束和电镜技术、激光技术和核分析技术等) 结合的产物。
Chapter 5
纳米功能纺织材料 Nanostructured Textiles
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2020/2/20
1
纳米技术
Nanotechnology
2020/2/20
2
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两个目标: 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大、越远的宏观(Macroscopic and cosmoscopic)世 界进军,发明了望远镜向着世界的广度进军,探索宇宙的起源和进化; 另一个是向着越来越小、越深的微观(Microscopic)世界发展,发明了各 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向着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微观层次不 断地探索物质起源和结构。 在向着这两个极端目标无尽的征途中,发现我们对在这两端中间的介观层 次,即原子分子层次、纳米层次,却不甚了解。而这个层次才是对人类自身 关系最密切的物质层次,于是人们又回过头,集中精力开展介观 (Mesoscopic) 层次的纳米科技的研究。
2020/2/20
12
1991年:
1991年日本NEC公司的饭岛纯雄(Sumio Iijima)首次利用电子显微镜 观察到中空的碳纤维,直径一般在几纳米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为 数微米,甚至毫米,称为“碳纳米管” (Carbon Nanotubes)。理论 分析和实验观察认为它是一种由六角网状的石墨烯片卷成的具有螺旋 周期管状结构。 1991年,碳纳米管被人类发现,它的质量是相同 体积钢的六分之一,强度却是钢的10倍,成为纳米技术研究的热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莫利教授认为,纳米碳管将是未来最佳纤维的首 选材料,也将被广泛用于超微导线、超微开关以及纳米级电子线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