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概要

本部分简要介绍遗产情况,包括5项。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采用“省级地名+遗产区域地名+遗产主要内容+农业系统”形式命名,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特别注意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复合性,不应使用地方名、农产品直接命名。

(二)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三)主要特点价值

简要介绍该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一般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四)申请者

明确本遗产的申报主体,一般为遗产所在区域县级或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

(五)责任者

明确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体(一般同申请者)、主要责任部门(一般为农业管理部门)、主要合作单位(遗产所在地基层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环保等部门)与技术支持单位(对该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教学单位或社团组织)。

二、遗产地概况

本部分重点阐述遗产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一般应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自然条件

简要介绍该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土壤背景、生态环境条件,特别是对遗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经济状况

简要介绍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尤其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与经济贡献;简要分析人口组成、劳动力结构状况;简要介绍民族成分。

三、遗产特征

本部分重点描述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特别注意与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标准的条款相对应。

(一)起源与演变历史

阐述遗产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的事实应以科学考证为基础。

(二)农业特征

较为详细地介绍遗产系统的农业特征,包括农林牧渔等方面的主要与重要产品的品种类型、种养制度等。

(三)生态特征

较为详细地介绍农业生产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相关生物多样性,注意生物名称的科学化与规范化,阐明主要的生态环境情况。

(四)景观特征

介绍遗产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特征及结构布局。

(五)技术体系

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主要传统农耕技术、水土资源管理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自然灾害防御技术。

(六)知识体系

介绍农业系统所蕴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传统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传统知识以及确保系统稳定演进的相关乡规民约,要以实地调查和科学分析为基础,严禁杜撰。

(七)文化特征

重点介绍遗产所涵盖或涉及的地方特色农耕文化表现形式,如节庆、习俗、饮食、服饰、建筑、歌舞等,并适当分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八)创造性

明确指出农业系统长期演变过程中,上述景观、技术、知识、文化等体系中所蕴含的能够体现人与自然和谐、资源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独特创造。

(九)独特性

通过与国内相同或类似的系统比较,明确指出该系统及其所包括的技术、知识、物种、产品、景观、文化等的独特性。

四、遗产功能与重要性评估

本部分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文献学、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为基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科学评估遗产的多功能性与保护的重要性。

(一)物质与产品生产

阐述农业系统的主要农产品及其特色,分析在保障当地居民的粮食与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价值;运用农业经济学等方法,综合分析对农民收入、地方经济的贡献。

(二)生态系统服务

利用生态经济学等方法,分析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气象灾害规避、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功能与价值。

(三)文化传承

重点分析该系统在社会组织、精神、宗教信仰、生活、艺术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四)多功能农业发展

从农业多功能性出发,并结合遗产地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分析该系统在促进地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稳定繁荣方面的价值,以及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资源潜力、维持生态安全的作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功能与价

值。

(五)战略意义

重点分析该农业系统及其所涉及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等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战略意义。

五、问题、挑战与机遇

本部分重点从该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外部两方面,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背景下,长期维持和永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挑战与机遇。

(一)主要问题

重点从该系统所包涵的生物、文化、技术、知识、景观以及主要产品和服务等出发,分析该系统在应对生态、环境、气候、经济、社会等变化的适应能力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主要挑战

重点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外来生物入侵等影响,以及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等对该系统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三)发展前景

重点从国家与地区发展政策、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保障、生态环境改善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系统未来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前景。

六、保护与发展措施

(一)已采取的措施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价值挖掘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介绍所开展的利用工作。

(二)拟采取的措施

着重从基础调查、科学评估与价值挖掘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发掘工作,从制度、措施、规划、人才、资金、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保护工作,从科普、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传承服务工作,从特色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提出拟进一步开展的利用工作。

七、附件

(一)基础图件

主要包括二大类:一是区域范围图、地形图、系统结构图、功能分区图;二是特色物种、产品、工具、景观、文化活动以及保护与利用活动的图片或照片。

(二)证明材料

主要是以该农业系统及其所包含的产品、技术、景观、文化等为核心所获得的荣誉、奖励、认证以及科学研究成果证明。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_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_李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年6月 第20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Jun. 2012, 20(6): 663 667 * 国家环保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20)资助 李文华(1932—),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E-mail: liwh@https://www.360docs.net/doc/e65045640.html, DOI: 10.3724/SP.J.1011.2012.00663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 要 农业发展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 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人类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进入瓶颈期。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 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 传承了高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文化活动, 同时也保存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多功能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最后本文从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及文化功能角度对生态农业多功能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业文化遗产 多功能农业 中图分类号: X17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12)06-0663-05 Agri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ing eco-agriculture LI Wen-Hua, LIU Mou-Cheng, MIN Qing-We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Due to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significant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ttained at the expense certain eco-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 has also been noted that some traditional farming methods are uniquely advantageous in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ecosystem services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umans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raditional agro-technologies, bio-resources and unique agro-landscapes. After nearly 30 years of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China’s eco-agricultur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However, current eco-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t entirely satisfactory mainly due to the following two reasons: 1) lack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accountability on agro-ecosystem services functions; and 2)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remarkable economic benefits driven by lack of market-oriented guidance, scale management, specialized production and brand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arkic peasant economy. At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present societies was not only new but also led to numerous new problems.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widened new visions and provided new resolutions to emerging issues. To promot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t was necessary to look for new understandings of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relation to production, ecology and culture.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Received Feb. 25, 2012; accepted Mar. 29, 2012) 中国农业发展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传统经验。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特色农业模式提供了基础, 丰富的传统经验中蕴涵着值得今天借鉴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1]。随着当前建立在以 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弊端, 并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2]。而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赵建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名称:乡村传播学 论文题目: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学生姓名 赵健 专 业 公共管理 层 次 专升本 批 次 141 学 号 w310211141009 学习中心 310211 2015年 6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 评价项 目 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论点、论文编号: K0263

目录 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研究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2 保护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错 误!未定义书签。 1.3.3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 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4 丰富休闲农业发展资源,促进农民 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错误!未定义书签。 2、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实施全面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2.5 对当地有农作物品种实施有效保护..............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要抱有更加宽容的态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农业文化遗产有广义和侠义两个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打破陈旧观念彻底澄清传统文化落后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农业文化遗与文化的基本特征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传统的农耕技术的使用正在萎缩,农业文化遗产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寻求发展的同时不该忘记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那些“根”。可是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又该如何驻守传统?在现阶段我们追求高产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中,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字:农业推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的的重要性已经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关注。已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与农业文化有关的遗产项目主要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上的稻米梯田、荷兰的金德代客一埃尔斯豪特的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法国的卢瓦尔河谷、瑞典的奥兰南部农业景观、古巴东南最早的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葡萄牙的阿尔托杜劳葡萄酒地区、匈牙利的托考伊葡萄酒产区历史文化景观、德国莱茵河上游中部河谷、葡萄牙的皮克岛酒庄文化景观等。过近10年的努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推动下, 国际社会已经兴起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热潮。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最早参与了该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多功能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现在的农业推广中似乎没有真正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表示重视,我们应当将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放在同一位置进行考量,使得文化不消失,经济也发展。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1.1国际通用概念 农业文化遗产能够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除了它具有价值突出、原真性和不可再生性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性。首先,它不仅是继承下来的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形态,而且是一种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其次,充分体现了系统要素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再次,在这类系统中,人(农民)的参与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农民就没有遗产的存在。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定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1.2我国的概念 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之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发展中,凭借着独特多样的自然条件和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被列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陕西佳县古枣园、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新、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等十九中特色的农业文化。第二批的国家重要文化遗产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我国的农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意义 李文华 开栏致读者 为进一步保护我国灿烂的农业文化遗产,让众多濒危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从1月18日起农民日报开设专栏,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加大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每周五在四版刊发,敬请读者关注。 近20年来,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这不仅是因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能够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展示了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水平。需要指出的是,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所列类型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具有重要意义的遗产类型也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以其深邃的文化和智慧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的生产体系。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保护,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到认可与广泛支持。截至目前,已经有11个国家的1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农业文化遗产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系统,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关于过去的遗产,而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第三,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自古就有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积累了朴素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性观念、“天人合一”学说、“相生相克”学说等在传统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应用,并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形成的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像已经被列为GIAHS保护试点的稻鱼共生系统、稻作梯田系统、稻作文化系统、稻鱼鸭系统、古茶园与茶文化、旱作农业系统,以及坎儿井、砂石田、间作套种、淤地坝、桑基鱼塘、农林复合系统等,都是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的危机保护 哈尼梯田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谈及农业文化遗产梯田的保护,首先让我们不妨检视一下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钥它具备哪些特征钥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厘清思路。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穴云粤韵雪的定义,是指“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眼源演通过仔细解读便可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界定上比较接近类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亦兼有世界自然遗产的某些特征。 所不同的是除了文化辕自然的因素之外,更加突出了作为“农业”遗产属性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注重在农业生产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其次是农业文化遗产与一般的农业遗址概念完全不同。农业遗址允许划定特定区域、剔除破坏因素并加以集中修复防范,可以实现“静态”养护。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则是“活态的”仍然承担生产的农业耕作

方式和土地利用系统,实际上,它保护的乃是一种生产方式,因此,这也给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最后,农业文化遗产特别强调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突出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实用性诉求,而这则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所不具备的重要特征。因而,这个概念本身所透露出的信息已经显示出大致的保护原则,那就是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基本方向应当是“动态”、“原址”及“延续”,至少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基本保护原则。渊一冤动态。基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其保护方式上就绝对不能博物馆化或实验室标本化。 我们提倡的保护并不是要将其禁锢起来,那样就会窒息而亡,也难以达到长久的生命力,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新的发展空间。有专家即指出将“活遗产”变成“死遗产”不应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模式,“将这类遗产如实地记录下来,或是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标本放进博物馆固然没错,但是,将这种固态保护方法作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法宝并用于全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出于好心而将这些文化遗产雪藏起来,无疑是对这一遗产实施了封杀,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眼缘演穴孕员苑缘雪当梯田里没有了稻作生产劳作时,梯田的特色也就不复存在,遗产也就变成死遗产,更不要说遗产传承过程中还能有所创新。因此,我们应尽力促成当地农民继续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并使之有所收益,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文化活态的传承延续。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基本条件 一、概念及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农业生产系统具有六个特点:一是活态性。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适应性。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三是复合性。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四是战略性。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五是多功能性。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传统生产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条件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识与技术,并对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以及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基本要求:知识与技术系统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4.景观与美学:指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力的景观生态特征,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有较高价值。基本要求: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厉家寨农业文化遗产研讨 一、农业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之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时期与人类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物质(tangible)与非物质(intangible)遗存的综合体系。它大致包括农业遗址、农业物种、农业工程、农业景观、农业聚落、农业技术、农业工具、农业文献、农业特产、农业民俗文化等10个方面。[1] 农业文化遗产(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实际上最先源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项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2] 苑利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界定:狭义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广义农业文化遗产则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各种农

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3] 韩燕平、刘建平在对与农业遗产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后认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全球农业遗产都是对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概念———GloballyImportantIngeniousAgriculturalHeritage的翻译,不同学者译法不一而已。农业文化遗产是与农业相关的世界文化遗产或文化景观遗产。由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在概念上又等于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进而他们提出,农业遗产由农业文化遗存组成,这些遗存拥有历史的、社会的、生态环境平衡的或科学研究上的价值。这些遗存由与农业相关的遗址、农业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以及民俗文化组成。同时,与农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农民住宅、古村落、宗教活动地等)也应该包含在农业遗产的范畴之内。农业遗产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物质实体,包括农作物遗存、生产工具遗存、水利灌溉工程遗址、田地遗址、特色农业等一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实体,以及由物质实体形成的特色景观;二是非物质遗产,包括历代耕种制度、土地制度、耕种方法与技术的演进、历代农业的产值、产量、规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农业民俗等。[4] 目前,学界尚未提出红色农业文化遗产的命题。红色文化遗产,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时所形成的一批特殊革命文化资源。[5]实际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中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业部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 一、概念与特点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创造并传承至今的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这些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具体体现出以下6个特点:一是活态性:这些系统历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障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是适应性:这些系统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在系统稳定基础上因地、因时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复合性:这些系统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知识和技术,还包括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四是战略性:这些系统对于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解决贫困等重大问题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

五是多功能性:这些系统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多种功能。 六是濒危性:由于政策与技术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造成这些系统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会产生农业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农业技术知识丧失以及农业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风险。 二、基本标准 (一)历史性 1.历史起源:指系统所在地是有据可考的主要物种的原产地和相关技术的创造地,或者该系统的主要物种和相关技术在中国有过重大改进。 2.历史长度:指该系统以及所包含的物种、知识、技术、景观等在中国使用的时间至少有100年历史。 (二)系统性 1.物质与产品:指该系统的直接产品及其对于当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计安全、原料供给、人类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独具特色和显著地理特征的产品。 2.生态系统服务:指该系统在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与适应、病虫草害控制、养分循环等方面的价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备上述两项功能且作用明显。 3.知识与技术体系:指在生物资源利用、种植、养殖、水土管理、景观保持、产品加工、病虫草害防治、规避自然灾害等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2012〕4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模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概要 本部分简要介绍遗产情况,包括5项。 (一)农业文化遗产名称 采用“省级地名+遗产区域地名+遗产主要内容+农业系统”形式命名,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特别注意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性、复合性,不应使用地方名、农产品直接命名。(二)范围 以地图绘图方式准确划出遗产地的整体范围和核心保护区域范围,并描述所涉及的自然区域与行政区域。 (三)主要特点价值 简要介绍该农业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与保护意义(一般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 (四)申请者 明确本遗产的申报主体,一般为遗产所在区域县级或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 (五)责任者 明确遗产保护与管理的主体(一般同申请者)、主要责任部门(一般为农业管理部门)、主要合作单位(遗产所在地基层政府以及文化、旅游、环保等部门)与技术支持单位(对该遗产保护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的科研教学单位或社团组织)。 二、遗产地概况 本部分重点阐述遗产所在地的基本情况。一般应包括以下两部分: (一)自然条件 简要介绍该区域范围内的气候特征、土壤背景、生态环境条件,特别是对遗产产生重要影响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经济状况 简要介绍遗产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尤其要关注农业生产状况与经济贡献;简要分析人口组成、劳动力结构状况;简要介绍民族成分。 三、遗产特征 本部分重点描述农业文化遗产基本特征,特别注意与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标准的条款相对应。 (一)起源与演变历史 阐述遗产的起源和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描述的事实应以科学考证为基础。 (二)农业特征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兴化湖荡沼泽地带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农业系统,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兴化市的垛田、缸顾、李中、西郊、周奋、沙沟、林湖等乡镇。兴化垛田地貌奇特,风景秀丽,物产丰饶,是勤劳智慧的当地先民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杰作。2013年5月,兴化垛田被农业部授予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4月11日 农业部邀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领导和专家来兴化垛田,现场考察和审核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并召开学术研讨会。同年4月在罗马举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题评审会上,兴化垛田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成为江苏省首个入选项目。近年来,由于受到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农村空心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劳动力投入高度依赖的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在地形地貌维护、传统耕作技术延续与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受到了威胁。因此,要想使垛田这块先民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永续存在,有必要对垛田的起源和价值内涵做深入探索,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开发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兴化垛田的历史起源 垛田因何而起,源自何时?史载不详。据笔者走访调研,

在当地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大禹造田说。相传大禹治水成功后得到舜帝的召见,大禹于觐见的途中在兴化歇脚,其腿上的泥巴掉落化为垛田。第二,岳飞说。民间老人传言岳飞迎战金兵曾在兴化地区驻扎,其营地所在的土墩日后经民众开发形成垛田。第三,葑田说。垛田先民最初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和葑(即茭白等水草的根),浮于水上,后发展演变为垛田。仔细推敲,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大禹造田说,多是民众浪漫想象的结果,于史无证。第二种“岳飞说”,看似合乎情理,但 却经不起深究。元末明初之际,兵火连天,作为张士诚主要根据地之一的兴化地区,一直是张士诚和朱元璋双方交锋的主战场,民众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在这样的情况下,兴化地区土地大量抛荒,劳动力严重缺乏,本就是地广人稀,根本没有堆积垛田、开垦荒滩的需求,因此也不足为信。第三种葑田说,似乎是对葑田和垛田之间关联的一种解释,但是没有确切证据显示垛田就是由葑田演变而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大国,葑田在我国各地广泛存在,但都未见其演化为垛田。 关于垛田的真正起因,笔者结合当地县志、名人笔记考证后认为:兴化垛田的出现应该在明中叶至清前期,当地先民为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剧烈变迁,以及应对明清时期日趋严重的洪涝灾害,几代先民不畏洪魔,努力开拓探索而逐

正确认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古建中国——未来建筑产业链孵化平台,开启建筑文化新纪元 正确认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十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一直从事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今年他带来的提案中就有两份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005年,他参与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中国第一个、也是世界上第一批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目前中国已有1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各国之首。我们起步很早,但面对其他国家的追赶,如果想在这一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还应加大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力度。”闵庆文13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闵庆文看来,不同于一般的自然或文化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是传承到现在的活态的农业生产系统。对它的发掘和保护,可以为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生物基因、技术基因和文化基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但令闵庆文倍感惋惜的是,一些和中国有着很深渊源的农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其他国家“抢注”了。他举例道,香菇原产于中国浙江的庆元,后来传入日本,而日本已经将以香菇栽培为特色的“大分县国东半岛林—农—渔复合系统”申请为全球重要文化遗产。“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应当尽快组织申报,这也是文化保护的需要”。 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摸清家底是关键。2016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农业部组织了一次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公布了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408项农业文化遗产。但在闵庆文看来,由于缺乏经费支持,加之时间很短和技术准备不足等原因,这次普查还不够详尽。 “应当借鉴农作物品种资源调查、文物普查等做法,尽快组织更为完善的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建立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录和数据库,分析重要性和濒危性,确定保护优先序,为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奠定基础。”闵庆文说道。 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也有待进一步深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区域发展问题,涉及政策与管理、社会学与民族学、经济学与生态学以及农村发展等多个领域。 “正确认识遗产的多重价值,是遗产保护的前提;深入阐释遗产的多重价值,是遗产利用的基础。”闵庆文呼吁,希望能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置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研究示范项目,推动跨部门、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的建立,促进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农企发〔〕号)文件及其所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总则 本章着重阐述规划编写的背景、依据、原则、时限与技术路线。 (一)规划背景 应当根据国家(主要是农业部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要求,结合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情况进行阐述,并围绕保护对象的相关特征及政府工作,阐述规划编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规划依据 列出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具有指导、约束、参考作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政府(部门)规划和其它相关文件。 (三)规划原则 .科学性 规划编制应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及其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评估,保

护与发展目标和采取措施力求科学合理。 .前瞻性 规划编制应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和遗产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出发,力求高起点,注重长期目标的实现,确保规划在较长时间内具有指导作用。 .代表性 规划的编制应当充分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规划的实施应当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同时,让遗产地居民和保护者获益。 .实用性 规划编制应针对遗产特点确定目标与措施,并注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遗产保护与地区发展的协调,注重本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使目标可检查、措施可操作。 (四)规划时限 一般要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段,或近期、中远期两个时段,全部规划期一般为年左右。 (五)技术路线 说明规划编制的思路、方法与流程。一般应包括基础调研、基础分析、目标确定、规划编制方法与核心内容、征求意见、评审验收、审批发布等。 二、遗产特征与价值分析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现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厚重。兴隆洼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颗粒标本,经C14等手段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旗有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八千年的风风雨雨,时代的变迁,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敖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的粟和黍耐干旱、品质优良等特点,其品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所以有“敖汉杂粮,悉出天然”一说,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正是由于敖汉的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成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尚且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文化遗

有关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文献综述1教学文案

有关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文献综述在分析研究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文献过程中发现,以往有关梯田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梯田的保护和发展角度研究居多,围绕梯田生态文化的保护进行旅游资源,倡导当地居民、社区参与保护梯田;部分研究侧重于对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研究;部分研究是从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解说系统评价进行研究;部分是从梯田的可持续性发展角度分析。 一、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研究来分析 卢晓武(2013)通过研究哈尼梯田的过程中,通过构建哈尼梯田文化保护体系,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历史与梯田相融合,形成一种有关梯田的民族性的文化保护基地,通过建立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完善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的科学探索性。 阿郎(2013)认为,保护好哈尼梯田文化资产,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积极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挑战,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利用价值,有助于持续性开发当地遗产资源。 马蕊(2015)认为,认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真实完整性,有助于促进时空保护,从目前保护现状探索寻求更有利于保护遗产的方法。 陈炜(2016)认为,桂林龙脊梯田在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势必要受到影响,通过探索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旅游开发与梯田保护相协调的保护对策,确保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郑伟林(2016)从哈尼梯田遗产生态保护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保护体系,从产权结构的安排,确保经济增长,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以建立文明生态制度体系应对土地确权和城镇化的蔓延。 欧阳甜悦(2017)认为,年轻人远离农村导致空村现象,造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缺失的问题,紫鹊界梯田开展居民对地方依恋开展对农业旅游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不能忽视。 张永勋(2016)认为,梯田是人类智慧与自然相协调的产物,成为农业管理持续性发展模式,这种生态与农业文化协调发展形成的遗产,在机械化时代中引起社会关注,稻作梯田系统性的文献研究,从景观、生态、文化三方面的结合,生物品种、水源灌溉、村落发展、民族服饰和建筑物特点等进行研究,并对未来梯田发展提出了科学综合性的评估保护研究。 王冲(2017)通过研究保护红河哈尼梯田,波阿虎传统村落、带领农户脱贫的模式,明确综合保护的叠加作用,以确保哈尼梯田的持续性发展。 二、从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解说评价来分析 向东福(2016)认为,评价解说系统是扩大信息流的新途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综合评价解说系统尚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不能高质量地服务于哈尼梯田解说服务,不利于游客详细了解哈尼梯田遗产信息,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解说系统。此外,向东福还根据哈尼梯田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探索构建解说系统,从理论到目的功能、解说媒介、受众、规划、评估梳理系统,结合梯田遗产的自然社会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