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
▪ 创新与创新主体 ▪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 ▪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创新与创新主体
▪ 什么是创新? ▪ 谁是创新的主体?
▪熊彼特及其 ▪《经济发展理论》
什么是创新?
▪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innovation的看法:
谁是创新的主体?
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
▪ 线性推动模式 ▪ 线性推动模式的失效 ▪ 巴斯德象限与相互推动
▪ 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这 时期,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采取了“复合模式”, 即在传统的计划体系下逐步引入竞争手段。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
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学派
▪ 弗里曼和纳尔逊是宏观学派的代表人物。 ▪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侧重于分析技术创新与
国家经济发展实绩之间的关系,特别强调国家专有 因素对于一国经济发展实绩的影响。弗里曼给予四 个因素以特别的关注:政府政策的作用,企业及其 研究开发努力的作用,教育和培训的作用以及产业 结构的作用。 ▪ 纳尔逊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将技术变革的存在及其 演进特点当作其研究的起点,将重点放在变革的必 要性以及制度结构的适应上。纳尔逊认为,一个经 济体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技术的多元结构”。
▪ 分四类:第一,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合作 研究活动和其它技术合作;第二,公私相互作用, 指企业、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包 括合作研究、专利共享、合作出版和更正规的联系 ;第三,知识和技术的扩散,包括新技术的工业采 用率和通过机器设备等途径的扩散,这是创新系统 中最传统型的知识流动;第四,不同部门之间的人 员交流,主要是指技术人员在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 内部的流动以及在两者之间的流动。
美国:创新体系
美国的创新体系
日本:对线性模式的颠覆
日本对线性模式的颠覆
巴斯德象限的提出
巴斯德象限的提出
相互作用模型图
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分析
▪ 二、“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 1、国家创新体系的宏观学派 ▪ 2、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学派 ▪ 3、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学派
模式
线性推动模式
英国:纯探究传统
▪ 在18、19世纪的英国,从事纯科学研究与从 事技术研究的人群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虽 然有像普利斯特列、道尔顿和法拉第这样的 科学家出身朴素,但那段时期的科学进步大 都是由出身好的、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取得 的。
▪ 工业革命的辉煌成就,使英国形成了以科学 家个人独立研究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科研模式 。这种模式的重点一直放在知识创造而不是 知识应用上。
▪ 国家优势取决于四个因素: ▪ 第一,要素条件,如熟练劳动力的供給、基础设施
状况等; ▪ 第二,需求条件,该国对产业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第三,相关的支持产业; ▪ 第四,企业的战略与竞争状况。
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学派
▪ 经合组织(OECD)则特别注意分析金融领域、各 种机构的相互联系以及知识的分配等问题,并确认 知识流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
德国:技术学校
▪ 德国人最完整地体制化了这个新体系。为了维 持技术的快速发展,德国注重应用科学及其在 技术学校和工业中的发展,并对他们所建的技 术学校和专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德国人有 一种强烈的意识,即在大学和研究所里,技术 与纯科学是相互分离的。学生们从小就能被引 导到这些供选专业上来。
德国模式
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学派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 一、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立与变革 ▪ 二、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
然选择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创立与变革
▪ 1928年创立中央研究院,1929年创立北平研究院, 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的初步建立。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采取赶超型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实行的是以集中管理和单 一计划调节为显著特点的创新系统,即“政府主导 模式”。
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学派
▪ 以郎德威尔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主要是通过考察用 户与厂商的相互作用来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各组 成部分,因而属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学派。
▪ 郎德威尔区别了狭义的国家创新系统与广义的国 家创新系统。
▪ 前者包括“参与到研究和探讨的机构与组织—— 比如研究与发展部门、技术研究所与大学等”。
▪ 二战前,德国能同时在纯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取得 显著的成就,这使他们的体系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德国模式的影响
▪ 20世纪初,德国先进的科学研究模式通过新生的研 究大学传到了美国。德国在学术研究机构上把基础 科学与应用科学及技术区别开来,并最终将技术进 步归于科学进步的观点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
▪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是彼此不相关的研究过程, 分别由不同圈子里的有着不同目标的人来研究”, 德国理念强化了古希腊的纯探究理想,使之在现代 大学里得以复活。1862年,亥姆霍兹在海登堡发表 学术演讲时,阐述了这种复活了的思想;80年后, 美国的V.布什重复了他的主张:“在从事科学研究 的过程中,任何追求即时应用的人-----都终将白费 心机。”
英国:纯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传统
▪ 除英国以外,其他发达国家很少有专门设立 用于基础研究的科学预算,因而科学研究而 不是技术研究一直是英国科技政策的重点。
▪ 这种模式使得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纯科学的 传统。英国的很多研究单位热衷于探索自然 的奥秘,而不考虑所研究对象的应用可能性 。像剑桥、牛津这类名校历来都是注重纯理 论研究而忽视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的培养。 因此,英国虽然在知识创造方面一直有着突 出的优势,但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却越来 越差强人意。
▪ 后者包括“经济结构的所有部分和方面,以及建 立来影响学习和研究探索的研究机构、生产系统 、营销系统以及作为一个亚系统出现的金融系统 ,在这里面也发生了学习活动”
国家创新体系的微观学派
国家创新体系的综合学派
▪ 波特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建 立在成功地进行了技术创新的企业的基础之上。国 家只是作为一个公司的外在环境发挥作用,加强或 者消弱其竞争力。因此,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 国内企业创造一个适宜的、鼓励创新的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