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与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衰弱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文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的天然物质条件。生态文明也叫环境文明、绿色文明。它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是人类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所建立的新型的人类文明形态。传统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只是一味地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引发的自然灾害事故频发,环境污染严重,忽视了对自然生态的维护,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危机。而生态文明克服了传统农业和工业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把人类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成本过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太低,环境污染极为普遍而又非常严重,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等等。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央明确提出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的一时的经济发展,并且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而中央又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随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清洁生产、清洁发展等新概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文明发展之路、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新观点。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要“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后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新思想、新任务。近几年来,有许多理论工作者纷纷探讨研究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问题,他们在各种媒体上发表文章,提出各自的见解,呼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系列新概念、新观点的提出和相关工作实践的开展,加上国内外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有过的深刻教训,以及为了解决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问题的形势需要,使得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事物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创立,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这说明,建设生态文明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丰富、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长期、坚实的实践基础。
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其基本特征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其科学内涵是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当今社会,生态文明融自然生态圈、社会生态圈、精神生态圈于一体,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四位一体,相融并存、互利双赢、相促共荣。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一部分,是实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是
对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在思想认识上的飞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认识上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内涵的充实、深化和提升,是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目标。我们党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这说明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规律的认识又深入了一步,反映了我们党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更加成熟。四个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使我们的发展思路更加宽阔、发展战略更加系统、发展措施更加完善。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经济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发展、文明发展之路。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资源的节约利用,抑或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可持续性来讲,都应当而且必须走这条路。把生态保护提高到生态文明的高度,是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的飞跃。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又一个重要成果。如果说没有物质文明,就没有其它一切文明的生存和发展;那么,没有生态文明,其它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条件。从整个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建设生态文明,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生态文明是对人类文明认识上的深化和提高。
人类文明形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提出并长期坚持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思想。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从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建设变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个文明”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新观点,这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形态认识的深化和提高。因此三个文明建设发展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四个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协调发展,必将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在进入工业化以后的相当长时期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推动的。早已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高消耗、高污染、高浪费的发展阶段,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世界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 都发生在这些国家。人们对这种增长模式、发展道路、发展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质疑。另外,战争、陆路危险化学品运输泄露、航运石油泄露等也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这种高耗能、高污染、高浪费、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对生态破坏极大。从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到节约节能、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对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深刻变革,而且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深刻变革。对工业化道路进行深刻反思,重新认识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方向。党中央继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