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丸山在63年出的作品有《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是从思想史角度研究「徂徕学」的一个高峰。该书赋予徂徕学以「近代思维」的特质(《研究》第188页)。《研究》成书前,构成该书主体内容的三篇独立论文,已于「二战」期间的1940年至1944年在日本《国家学会杂志》上揭载完毕。当时,日本面临着现代化国家的重建和重建所必要的国民精神的提升。与同盟国之间的敌对情绪和敌对事实,使日本学界无法预测战后日本与欧美之间还会出现我们今年所能看到的战略格局。一种「自力更生」的「哀兵」心态,逼使他们不得不回到自身,并试图在本民族文化中发掘出使国家再度崛起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如果不是这样,丸山似乎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搬出徂徕学,以示即便没有西方的影响,日本也已经具有近代发展的自主可能性了。这也是他通过对徂徕学潜心研究后而得出的「在通常被视为近代开端的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就已然具有近代思维与社会基盘」这一学术性结论中所内含的潜台词。显然,丸山走得很远,远到连西方文明给明治维新带来决定性影响的历史性结论都因之而大打折扣,甚至还不够。只是,这种学术上的不得已,倒确实使他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一个长期为人所忽略、或曰习焉不察的问题,那就是:何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会一举成功且极少出现反复?何以日本人在开国之初并没有像中国人那样对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念表现出普遍的不适甚至排斥?丸山的「假说」,或曰「附会」的模板,便是所谓「原型论」。
它给人的直观感觉是: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充其量不过是建设和发展日本的道具而已。这些外来文化,就像人穿在身上的一件件衣服,而那只不动声色的更衣高手,便是几乎无法用文字来记录和表达的植根于日本民族内心深处的日本「原型」。
「原型论」又称「古层论」,由丸山真男最早提出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注1)该论大意为:日本的思想史,是对外来思想的受容、修正和「摄取」史。不断摄取的外来文化,在日本人的精神结构内部,形成不同的层次,并促成新生层次与古层之间不段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沉积于最下层者,被称为「原型」。换言之,由于日本在人种、言语、土地、生产方式、宗教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连贯性,所以,沉积于下层的思考方式和价值体系,虽有其历史特征,但更具有超越特定时代的持续性,而且是非自觉的。固有与外来之间虽无法划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但由于这种持续性的存在,就使日本思想难以脱却其固定的本质。这就是日本思想的「原型」。说得具体点,所谓「原型」,指的其实是由「神道」的诸观念和绵延不断的民间传承所累积而成的「型范」。它包括「伦理意识的原型」、「历史意识的原型」和「政治意识的原型」。其最切近的素材,则是去除了儒、佛语法和诸观念以后的《日本书纪》、《古事记》、《古语拾遗》、《延喜式》、《万叶集》等日本古典。为什么要从这些典籍身上「去除」「儒、佛语法和诸观念」呢?这就涉及到了丸山把握「原型」时所采取的手段,即「原型复原法」。具体包括(1)儒佛消去法;(2)神道观念精炼法;(3)民间传承提升法。(注2)七十年代,丸山停止使用了「原型」一词,对此,他本人的解释是:「1972年发表〈历史意识的『古层』〉一文时,首次使用『古层』概念,也首次改换了讲义中一直使用的『原型』一词。改换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它并不意味着实质性的思考有什么改变。那为什么要变成『古层』呢?……因为以『古层』来表达,就可以更加明确地表现出超越时代的不段运动的成层性。这是使用该词的第一个理由。第二个契机是,『古层』至少不像『原型』那样给人以宿命论的感觉。因为如果说到『原型』,就容易被误解为古代的『原型』决定于宿命,是原封不动的固定化的产物。但倘若以『古层』言之,一旦发生大地震,位于最底部的强韧有余的古层就会不断隆起,遂不能不使地层构造发生变动。……然而,由于古层的存在,就使各种意识形态受到了『基本的』和『终极的』制约——这便是我所思考的〈历史意识的『古层』〉。」(注3)
就是说,丸山的「原型论」,似乎已给日本的「伦理意识」、「历史意识」和「政治意识」带来了思考的「基盘」和解释的「终极」依据。如果说,子安宣邦的诘难足以摧毁丸山真男的西方「近代论」依托,那么,「原型论」却犹如一棵救命稻草,使丸山的学说一时获得了新的安顿。可这样一来,曾经是近代主义者的丸山,仿佛又给人一种试图复归古代日本国民性的印象。于是乎,围绕丸山究竟是近代主义者还是日本主义者这一问题,学界内纷扰频起。(注4)争论过程中人们发现丸山的理论开始染上民族主义色彩,而丸山本人,亦露出国粹主义者的端倪。它带来的一个最直观的后果是,浸润日本两千年之久、而且事实证明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早已积淀成日本文化之真正的中国学术,开始被流放、被驱除。由于徂莱学研究构成了丸山学术思想的出发点和理论归宿,所以,反映在该研究领域里的上述倾向,便显得尤其明显。
然而,「原型论」的稚拙和不足为训,却是至为明显的。日本的文字传自中国,它不光带去了文化传播的形式,更带去了与形式无法割离的观念意识型态。试想,当丸山所说的「儒佛消去法」——「去除儒、佛语法和诸观念」的方法一俟成立,那么无异于丧失了文字的传统日本文化还剩下了什么呢?是「结绳记事」还是「口耳之学」?所以,如果认为日本亦有足以夸耀于世的古典文明的话,那么丸山的「原型论」就犯了一个有关「文明」定义的更大的忌讳。因为按照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点,「文明的这些标志中」,「文字」才是「最为重要」的。(注10)
这样一来,「丸山『原型论』的登场并不意味着他本人的观点有任何转向」的学界分析,便日益显现出了判断的准确性。东京大学教授黑住真指出「丸山的『原型论』由于被视为『转向』和『踅足』,而评价很差。其实,这并不是什么『转向』,而不过是把原本暗伏于《研究》中的潜形存在变得表面化了而已。例如,在『古层』论中,作为《古事记》的对比,他举出了〈创世纪〉中『创造始于无』的理论。这实际上就是丸山埋设于《研究》中的『绝对主体论』伏笔的真实动机。丸山的思索是一贯的,即:在与西方/近代的对比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带着日本的感觉。『古层』论便正是存在于这一思索延长线上的命题。」因此,丸山「一贯」的「框架」,乃是「近代主义——日本主义」。(注11)就是说,丸山的「近代主义」不过是在长期潜在的「日本」相共存的统一命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实际上与丸山有意排除中国的影响或把中国视为完全停滞的对象来对待这一潜在观念,有着至为密切的关联。例如他说:「这里便有所谓支那历史的停滞性。它还表明,黑格尔的洞察是不错的。」(《研究》第4页)对于这种学术偏见,黑住真指出:「在《研究》中,有一种面向近代的单线发展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