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概述了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及发展现状,用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的生态农业,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特点;发展现状;SWOT分析;对策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传统和基础产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基础条件、投入程度、科技程度等的不断改良和进步,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使农民各方面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良。

但是,我国在农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增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我国生态农业概况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生态农业,在学术界得到了认可,并对生态农业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实验。

对具有我国特色的生态农业系统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战略和模式方面。

(1)宏观战略研究
最早的宏观战略研究重要集中在对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生态农业的定义、内涵、理论以及技巧系统问题。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围绕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发展道路及对策等问题的研究。

经过学者的讨论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首先,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是必定趋势,发展生态农业对荒野化治理、脱贫致富、食品安全、资源合理利用、土壤质量变更、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应对参加WTO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具有直接作用和重大意义。

其次,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寻求目标是既要保证生产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又要掩护和建设好农业生态环境。

因此,中国生态农业本质上是生态与经济高度和谐的生产系统,是综合农业,其基础特点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可持续性。

再次,生态农业评价系统是衡量生态农业建设程度的基础和手段。

目前主要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构建指标系统,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生态农业的效果等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法已经能够成为大家所认同的一种最广泛的方法。

评价指标系统重要包含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内容。

最后,21世纪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朝着中国特点的现代化、市场化、知识化、生态化、可持续化相互融合与和谐的方向发展。

(2)生态农业模式
一是时空结构型。

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点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地位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

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二是食物链型。

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放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进步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地防止农业放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种养加工三联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三是时空食物链综合型。

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联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二,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础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剂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工程系统。

它请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生态农业与二、三产业联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和谐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掩护之间的抵触,形成生态与经济上2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施展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效,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和谐、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方案,调剂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撑,相得益彰,进步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多样性。

生态农业主要针对我国地区广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联合现代科学技巧,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巧类型设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施展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和谐发展。

三是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履行放弃物质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进步效益,为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掩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四是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掩护和改良生态环境,防治污染,掩护生态平衡,进步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惯例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联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固性和持续性,加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现状
生态农业在我国出现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经过学术界的开辟研究、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全国宽大干部群众积极摸索和实践,中国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的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试点和生态富民家园打算,这在世界上都是最大规模的开创性工作,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也展现了广阔的发展远景,不仅为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供给了一条有效的道路,而且对国际上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供给了范例示范。

到目前为止,全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已达3 000多个,其中国家级试点县51个,省级试点县100多个,其中11个荣获“全球500佳”称号,生态农业建设示范面积已达666.67万k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7%。

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九五”期间51个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平均年增长分辨为8.2%、7.2%和6.8%,比项目开展前3年平均增长速度高4.7、4.5、3.3个百分点,并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程度高出2.2、0.6、1.5个百分点;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良,51个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基础得到把持,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笼罩率提高了3.7
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省柴灶普及率达72%,废气净化率、废水净化率、固体放弃物利用率等均有大幅度进步,生态环境和农业的抗灾能力大大改良。

另外,通过实行生态农业,改良了农民生活质量,增长了收入。

一些示范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由于贴近百姓,具有多种功效,深受农民欢迎。

3.生态农业供求状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国的耕地却在不断减少,因而农产品的供需矛盾不断激烈。

由于生态农业是高产循环的经济模式,它的推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要想消除这种矛盾需要不断加大力度的推广生态农业,直到我国彻底的摒弃传统的农业,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SWOT分析
优势分析
第一,中国农业历史底蕴丰富。

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农民的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因此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总结的有关气象、天象等如何影响农业收成的俗语。

中国的农历、节气等在民间的广泛应用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将经验升华的智慧的结晶。

第二,中国幅员辽阔,总耕地面积大且有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气候等条件。

中国现有领土960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占世界总数的7%左右,无论是时差跨度、日照时间、温度差异,还是气候、水源、风力等自然资源的差异都很大。

这就决定了中国农产品产量丰富、种类繁多。

第三,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的农业生产迈进了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的崭新时代。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中级阶段,随着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中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将保持前进的势头。

第四,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显著。

所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即以劳动资源为基础的农产品,主要包括各种蓄产品、水产品、园艺产品及加工食品等。

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导致成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显著。

劣势分析
一是我国生态农业在理论上不成熟,科学边界不明确,没有形成自己的技巧系统;在实践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有必定规模的生产资源(如土地、水域)、较大的资金投入、有多元化技巧和较高的成熟度、有国家相干政策的支撑、有必定的人力资源为基础等。

二是我国农业的重要成绩就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水资源缺乏、土地资源减少、温室效应、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农业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更为严格的来自资源环境的挑战。

三是科技基础单薄是中国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大技巧研发力度是有效推动中国生态农业的有效道路。

与现代农业相比,支撑中国生态农业的科技基础相对单薄,科技动力不足,很多还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

四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但基础单薄;强地区性和多元文化对发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农业供给了良好的条件,但对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又客观地形成了一些障碍。

五是农业农村体制对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具有重要制约作用,适度规模经营对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转变农民生产与生活方法已经成为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六是中国农民素质较低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
现实问题,是一个制约我国农村全面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农民是农业技巧的直接应用者和受益者,对农业技巧的利用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机会分析
第一,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扶持政策。

尤其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政府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攸关农民切身利益的新举措,还对全国范围的农业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切实加强了科技兴农、科学促农的力度。

特别是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增大,例如,对农民的生态农业发展不仅提供技术保障,定期有农业专家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农民在生产方面遇到问题,专家随时进行指导,而且对农民的生态农业提供资金支持。

为中国生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第二,加入WTO使中国充分享有成员应享有的利益,改善出口环境。

这主要包括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和减少歧视性待遇及利用WTO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

加入WTO后权利明确,中国出口环境大大改善且贸易争端有门可解。

这就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贸易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并获得了解决农产品外贸问题的规范渠道。

第三,中国优势农产品市场扩大。

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提高及WTO的要求,中国这些优势农产品面对的是整个国际大市场,其国际竞争力非常强大。

而市场的拓展将更进一步促使这些优势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促进这些农业产业的发展。

第四,外商投资力度加大,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

根据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农产品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外资进入中国农业更加容易。

而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先进的技术、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先进的运作方式等,对中国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将为中国农业产业结构和进出口结构的调整提供一个契机。

由于长期以来粮食短缺对中国的压力导致了中国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决策时重视眼前、忽视长远,可以说中国过去的高粮食自给率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环境恶化为代价的。

近年来,生态破坏、环境危机逐渐成为舆论焦点。

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刻不容缓。

而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也说明了中国应将出口的主要精力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进口土地密集型产品,从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为农业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机会。

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如火如荼。

而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农业发展也不例外。

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更加有利于集合社会资金,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促进包括农业的各行各业的发展。

另外,各种产业基金的构建也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农业产业基金的早日问世。

威胁分析
第一,加入WTO,国际市场对中国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的冲击加大。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而没有关税政策保护的本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甚至根本无法与外国产品竞争。

这无疑对中国农产品主产区及其农民产生了不利影响。

第二,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极大威胁。

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低,而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如绿色壁垒、蓝色壁垒、红色壁垒等更是让中国生产者应接不暇。

近两年中国农产品遭受了一系列反倾销等贸易措施。

因此,中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用标
准,实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是关键。

第三,汇率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

自去年以来,人民币一再升值,虽然中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在顺差的状态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汇率的上升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对从事外贸的生产者造成了一定影响。

五,产业链情况
生态农业我国根据不同地区发展不同形式的生态农业,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

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具体形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

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

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经济效益:
①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
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
②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③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

④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
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⑤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
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

现有规模: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2 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经济效益:
①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
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②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
-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

③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现有规模: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3 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

具体形式:
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

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特点是:
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

好处:
“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

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元-4000元。

六,我国生态农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用以描述一国产业市场结构状况与变化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市场集中度大小,产品类别程度和进入壁垒难易。

一搬而言,市场集中度越低,产品差异程度越小,进入壁垒越小,则一国产业的市场结构越是趋于完全竞争市场;相反,市场集中度越高,产品差异程度越大,进入壁垒越多,则一国产业的市场结构越是趋于不完全竞争市场。

就国际产业的市场结构变迁实践而言,随着一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加强,参与分工与贸易程度的扩大以及本国产业市场本身条件的变化,一国产业的市场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从发达国家农业市场结构演变的实际来看,正从完全竞争市场转向垄断竞争市场。

在产业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引发我国农业市场结构变迁的因素日益显现出来,表明我国农业的市场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表现。

(1)我国农业市场条件与市场供求结构的变化,
根据SCP范式分析,在反映市场结够特征的概念指标中,市场集中度指标综合性最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了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

因此判断一国产业的市场结构变化趋势,首先必须从市场集中度这一指标入手,而影响市场集中度的因素又很多,除了与气相关而又相对独立的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因素之外,市场本身的条件及其变化规则是衡量市场集中度高低的关键因素。

这一关键因素可以通过卖方集中度与买方集中度来加以衡量。

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从而引起了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本质变化,从短缺型的卖放市场转变为阶段性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

(2)农业区域结构调整与农业市场结构变迁。

随着我国农业网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为应对加入世界组织后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与冲击,充分发挥区域间的间的比较优势,我国政府对农业的生产布局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第一,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创汇农业;第二,中部地区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优化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经营,把粮食产业做优;第三,西部地区要加大退耕还林步伐,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全面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实现我国农产品的优质化与专用化。

(3)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农业市场结构变化。

从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与改善我国产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扩大优势农产品的出口;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历,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的市场结构将因产品差别的增大和进入壁垒的减少而发生变化,垄断和竞争将会成定局。

七,市场绩效
①农业生产能力评价
农产品总产量方面,2004—20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04年粮食的产量为46946.9万吨,2005年为48402.2万吨,2006年为49804.2万吨.2007年为50160.3万吨,2008年为52870.9万吨,2009年为53082.1万吨。

②农业收益率评价
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结构来看,1985-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结构变化表明,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明显提高,由1985的18%增长到2008年的38%,农业收入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由198年的60%到2008年的48%,既反映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也反映了农业收益的下降趋势。

八,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起目标所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一系列行动。

①合作合同,是指合同双方为了各自目的而明确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商品交易,常以经济合同形式来实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目标常以经济合同确定,这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之一。

通过合同约束,规范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行为,使其履行合同,使产销得到衔接,避免盲目的产销活动。

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过程中,如果违反合同就会出现某一方受损的结果,如果普遍存在这一现象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受到干扰和阻碍,实际上也就是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这就是说,在合同的订立与履行过程中同样存在损害市场功能和秩序的行为。

我国生态农业实行现代化管理,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