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先验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的先验哲学
彭聪08036010
康德是西方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总是在努力着,在古希腊哲学的古老渊源中,在大陆唯理论与英国经验论的争论中,在牛顿的力学知识和法国卢梭的民主倾向中游走,他毕生研究哲学,总希望找到一个最好的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最后给我们奉献上他的先验哲学的深刻而丰富的哲学理论,使我们的哲学有了深远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康德的伟大也许就在于他的纯粹的哲学精神和希望哲学问题解决的不断探索的精神,这些与他的理论一样对如今的这个利欲熏心世界中的人们一些启示,使人们开始关心自己和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
康德的理论总体来说是调和的,但是又超越调和论而有独创性的见地,他熟读很多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家的作品,甚至科学方面的书籍也多有阅读,比如他曾经提议将负数的概念引入哲学的矛盾概念中去,以及他对于牛顿力学的崇拜。
根据他的理论,我认为康德基本上反对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不足之处,比如他认为经验论最终到休谟那儿逐渐成为了怀疑论,而唯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信仰主义的意味。
而怀疑论具有极坏的影响,当年古希腊的后期也正是由于怀疑派等的兴起,使得古希腊纯粹思辨的氛围受到破坏,人们更多的不再关心事物的本体论,而是使哲学发生了一次功利主义的转型,这对于纯哲学的思辨不利。
更重要的是怀疑论在破坏所建立起来的秩序,使得所有确定的东西都没有安身立命之本,而只能在一种不确定性中挣扎,这也许来源于怀疑所带来的恐惧,根据霍布斯的观点,人总是倾向于避免恐惧,人可以为了避免死的恐惧而与别人修好关系,订立契约,这样虽然人不能在自己的幻梦中和别人的评价中,不能再战胜和超越别人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但是人获得了确定性中的平和状态,这是一种人本能的倾向。
而且前人也曾证明怀疑论有不能怀疑的几点,不能怀疑我的存在,不能怀疑我在思维,不能怀疑怀疑本身,因此,怀疑的理论又是不彻底的,而且是走向灭亡的。
而唯理论则是一种独断论的论调,这样就会造成哲学上的专制主义,这是无论对于政治等使用学科还是哲学这样的思辨学科都应该避免的。
另一方面,康德的很多思想又就是从唯理论和经验论那儿来的,他反对贝克莱等,但是却接受了休谟和莱布尼兹的很多理论。
在哲学之外,科学领域对于康德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康德出身神学家族,接受过很严格的神学教育,如果不是有科学知识的引导康德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成就,特别是牛顿对于康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法国这个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国家对于康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卢梭的自由精神对于康德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这个德国的邻国充满了革命的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潮,而德国却仍然是不很统一资本主义不是很发达的局面,这种情况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
对于康德,要说的第一个方面还是认识论问题。
经验论和唯理论片面地强调感性和理性,经验和理论的一个方面,这在康德看来是不妥当的,他认为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包括两个方面,即感性材料和知性形式,这也就是说人类所要认识的对象总是通过感性而被给予,被人类接受,然后通过思维人类认识对象。
思维的过程怎么可能没有对象的充溢,直观对象的过程怎么可能没有概念的参与,这两个方面只有其一是根本不可能认识任何事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只是看见认识的一个方面,而企图用一个方面囊括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面,显然这样的努力是枉然。
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是这样,也就是解释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时,他提出了三种判断,其一是分析判断,这种判断是说属性的信息已经包括在主宾关系的主词中了,我们只需要推出所需的结论,所以这里面没有新的只是存在,所以在分析判断中真的反面一定是假的,而第二种的综合判断则不同,它是自身包含着新知识的,它可以是真的,同时它的反面也可能是真,这是不矛盾的。
如果勉强要对应的话,分析判断是先验的,而综合判断是经验的,而我们之所以更多的使用的是综合判断是因为我们在经验世界中经常要接触新的事物,这是我们的先验哲学所提供的方法只是经验哲学的前提,也就是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框架。
第三种则是他首创的先天综合判断,这是结合了两种判断形式的判断,他认为在人的头脑的逻辑中,就先天的存在着判断的模式,只不过需要在对象为载体中去实现,去完成一次判断的过程就是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不存在明确界限的,因此它们是同一种判断,也就是谈到了分析和综合的具体界定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是分不清的。
接着,他继续探讨感性和知性的问题,他认为感性就是心灵接受表象的过程,心灵在杂多的向我涌来的现象中被动的接受了其中的一些,而知性就是心灵向自身的表象,是能动的,这样由感性提供的材料就经由知性的思维达到认识的过程,认识既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过程,又同时是创造性的自由的思维的产物,所以他进一步阐明了单独强调感性和理性的不合理性。
在谈及感性的具体问题时,他提出了感性直观形式的概念,也就是说人的感性认识是建立在时空观的基础之上的,人的感觉过程首先需要空间的支撑,我们没办法思维没有空间的物体,但是我们可以思维没有物体的真空的空间,因此对象的给予是在空间中的广延,没有这个空间的存在就绝不可能有物体的存在,接着就是时间的构建,时间也是人类思维的必然,我们无法思维没有时间的事情的发生,但是可以思维在一段时间中没有事情发生,所有的思维的过程同时是时间的延续过程,取消了这个过程,也就取消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在于时间还是内感觉,也就是它主体性的一面,时间也许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感受,对于那个被关在黑屋中的罗杰尔培根29年的监禁肯定会在人心中产生出时间很长的概念。
而且先辈的哲学家还提出了时间是心灵的延续这样的话,足见到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与人的内在有联系的。
对于知性来说,最高的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意识,人的判断活动之所以更多的是知性作用后的,是因为我们对于这种事情的自我意识,意识到对象的前提是意识到我的确切性的存在,这是区分的基本条件,所以人类建立起知性的个体就是寻求人自我的意义的存在,这也就转向了价值和伦理方面的讨论,这里主要分析三个方面:道德律令、人是目的和意志自由。
康德认为合理的道德形式就是使你自己的行为成为普遍立法,也就是说人内心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自己认为合理的,而不是他律的过程,当个体为自己立法的时候人们更服帖这法的合理性,因此人遵循着善的意志,走向理性的自我,这就是说人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会先进性道德判断,根据普遍立法原则。
比如,当一个人想到自杀的时候,他先进性判断,这样的死亡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不利的,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因此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
那么康德的律令就成了自己的准绳,别人为你制定的标准是不涉及道德的,因为人自己为自己普遍立法,但是人如果在做事之前都能够进行这样的判断,除非每个人都是圣人,否则这样的约束力就太弱了,是一种理想化的过程。
从德国的历史我们就可看出德国产生过深刻的思想大师,如康德、歌德,但同时德国又出现了像希特勒一样的灭绝人性
的军国主义者,这种反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交叉也充分显示了德国的深刻性中的矛盾性,显示出德意志民族拘谨中也透漏出一种张扬,过分强调理性的律令也会因为忽视人的感情需要而产生出一种非理性的追求。
人是目的则是一种进步的解放思想,人不是别人利用的手段,人最终指向人自己的发展和有意义的存在本身,而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遮盖这一点的压抑行为。
因此,他说,许多统治者认为他们的人民好像只是自然王国的一员,而不是自由,目的王国的成员,把理性存在者(人)仅仅当做自己欲望的工具。
这也就是说,人类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后,仍然不是人目的性的结束,相反,人的理性追求更高的满足心灵的东西,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是分不开的,二者是互相辅助互相促进的。
不能有那种等到物质达到极大丰富才开始重视精神世界的充实,那样人只是满足生理的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中谋求发展的理想的人,这样人还是仅仅是工具和手段,目的性被压抑着。
最后是意志自律,也就是说认为自己立法,但是人仍然需要底线的约束,人的底线意识就是人要学会自己要求自己,也是中国古人强调的慎独的思想,人的堕落是别人没办法拯救的,人不能只生活在自怜(self-pity)中,而是在自救(self-help)中,西方有句名句叫做上帝只帮助自己帮助自己的人,这里可以看出互补的两个
方面,当人需要自由的时候,人就要自我约束,避免落入到别的不自由中去,使人失去了道德的律令,这也是与美国的价值观相契合的,当人要拥有自由(freedom)的时候,就必须有Ralph Waldo Emerson所提出的自我依靠
(self-reliance),而我们从清教徒的精神self-discipline中也能看出西方人的以人
为中心环节的展开所宣扬的观念。
康德的认识论使我们掌握了认识的基本过程,这样我们以后认识问题时也有了更加全面的方法论的支持,而康德的伦理学也使我们懂得了寻求意义和关心心灵的重要性。
我在前一阵同学讨论是否转到华能核电班以及有同学想转到管院中发现,同学们仅仅在关心工资有多少,华能核电班五年80万的诱惑还是令很多人放弃了其他的追求和理想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人,他们太现实了,他们还有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的可能性吗?当人挣足了钱,他真正能得到什么,不也是钱的奴隶,人称其为人的依据又从哪来,现在我淡定了很多,我想到了居里夫人为了科学事业,她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怕危险和苦难,她快乐的寻求着自己的价值所在,她真正地感受着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表面的世俗的牵挂,人在这里成为了自己,否则谁有知道是否在重复着别人的人生路。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承担得起理想的代价的,当人迫于生计疲于奔命才能养家糊口,人没有时间也没有经历过一种心灵生活,没办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人只能遗憾地发出一声叹息。
所以学习了西方哲学史,阅读了康德的皮毛知识,我感觉人应该结合自己的理想和世俗的追求,合理地平衡二者的关系,使得我们在这个实践的社会中能够生存下去,同时我们为自己的真性情,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好好活着,这样我们也总是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地,我们也有了自己温暖的有所寄托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