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影响平衡的内在因素分类
生理因素 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视觉因素———如睁眼、闭眼;单眼与双眼;视觉水平的高 与底. ②听觉因素———有无噪音、有无声音(音乐) 、有听觉与 无听觉. ③触觉因素———可分本体触觉及异体触觉. ④本体触觉———上肢的同侧及异侧触摸、下肢的同侧及异 侧触摸; ⑤异体触觉———上肢触及固定异物、下肢触及固定异物. ⑥味觉因素———有无特殊的气味. ⑦疲劳因素———如运动(工作) 后疲劳;睡眼不足(失眠) 带 来的疲劳. ⑧喝酒因素———如喝酒与否;喝醉程度.
跨步及跳跃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动态平衡
感觉系统
判断身体位置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比较、选择﹠结合 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平衡评定的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确定 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 原因,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 施,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以及 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平衡功能分级
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I级: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能完成活动,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 平衡; III级:能完成活动,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 平衡; IV级:不能完成活动
踝关节协同运动模式 指身体重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
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 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量表评定平衡
Fugl-meyer平衡测定
PASS平衡评定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心理因素 可分为以下两种: ①高度因素———有否有恐高症. ②紧张因素———如考试前的紧张;运动员比赛前的 紧张、罪犯说谎时的紧张等. 技术因素 可分为两种: ①姿态因素———如上肢上举或侧平举;单脚支撑下 悬空腿上提的高度等. ②负重因素———如背书包的姿势与重量;走钢丝时 手握横杆的长度及重量等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观察法
Romberg检查法:
1851年由Romberg制定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 况,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强化Romberg 检查法: 1966年由 Gragbiel 开始
使用
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观察其睁、闭眼 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前庭系统掌管平衡感 前庭系统在所有的感觉系统中,是最先成熟的。 大约在婴儿八、九周大时,内耳的平衡器官便 以形成,并且开始运作。 胎儿期所接收到的刺激主要来自母亲的活动, 当母亲保持正常的活动,如散步、爬楼梯、做 体操等,都能促进胎儿前庭系统发展,有助於 宝宝未来对外界刺激输入时发挥自动调节的作 用,过滤掉不必要的刺激,或使宝宝对刺激更 敏感。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脚跟碰脚趾行走
走直线
走圆圈 绕过障碍物行走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一皮
带,在腰部皮带处向后拉一根绳通过滑轮,在绳的 另 端 施 加 一 定 的 重 量 ( 分 别 为 体 重 的 1.5%.3.0%.4.25% ),分别取不同的重量在规定的 高度自然落下,造成对受检者突然向后的拉力,观 察其反应,得分0-9分
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他人用轻或中等强度的力量 在其胸骨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在背部(两肩胛 骨之间)或骨盆处用力向前推,分别观察在不同方 向的推力下受检者身体平衡有无丧失(即能否站住 不倒),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 平衡
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 体
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支撑 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 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节及 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集随 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正常 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和踝 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 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 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站立 时身体倾斜、摇晃,甚至摔倒。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wenku.baidu.com角加速度运动
和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 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 脑神经进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 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的变化引 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 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当躯体感觉和 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阻断)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 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 得非常重要。
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
谓两物齐平如衡
平衡的定义
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物 体所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 小相等,使物体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即牛顿 第一定律)。
人体平衡比自然界物体的平衡复杂得多, 平衡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姿势状态,并能在运 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一 种能力。
评定指标
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摆 动范围越小,稳定性越好。 对称性 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在站立位,身 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坐位下平均分布在 两臀。 动态稳定性 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平衡种类
静态平衡 又称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 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 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 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 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 用下(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 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 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 展。 第二种方式 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 或质心移位时,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 外伸展,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前向后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平抬,最后头、 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 体位同上,从后向前推受试者,先后出现 足趾屈曲、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 最后肩后伸、头后仰。
与平衡有关的感觉作用
种类 躯体觉 感觉对象 正常起作用情 况
支撑基底 固定平整
阻碍起作 用情况
不平整或移动 基底
视 觉 前庭觉
周围的人与物 静止的人与物
移动的人与物 黑暗 非正常运动环 境
重力与空间位 移动不平整基底移 臵 动目标或在黑暗中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 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 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 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 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立、 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 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感觉输入
适当的感觉输入,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 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视觉系统: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
时,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 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 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感觉输入
躯体感觉: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触、压觉)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 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 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 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发生变化 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 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 跨步调节机制。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 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 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 的支撑面,避免摔倒。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
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躯体感觉、前庭觉的传入而被 感知
中枢整合: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
合加工,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 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 立新的平衡
适应证
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
衡功能的评定。 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小脑疾思、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椎—基底 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等。 (2)前庭功能损害。 (3)肌肉骨伤系统疾病或损伤:下肢骨折及骨关节疾息、骨 质疏松症、截胶、关节置换、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椎与腰 椎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性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4)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如运动员、飞行员及宇 航员和平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
禁忌证 (1)严重的心肺疾患。 (2)下肢骨折未愈合。
评定内容
静止状态 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睁、闭眼 时能维持姿势稳定,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 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 运动状态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并能完成不同速度 的运动(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运动后能回到初 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如在不同体位下伸 手取物。 动态支撑面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姿势反射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外力 (推力或拉力)作用而发生移动,人体建立新平衡 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