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神经系统(三)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古小脑:绒球小结叶
- 参与维持身体平衡 - 临床:平衡功能失调,但随意运动正常
◆ 旧小脑:小脑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带
- 参与肌紧张的调节 - 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
◆ 新小脑:后叶的外侧部
- 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参与动作计划的形成和动作程序 的编制 - 临床: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受损
来自百度文库
丘脑的感觉功能
(非特异投射核)
丘脑的感觉功能
皮层感觉区域
内脏感觉
◆ 内脏感觉:感受内脏器官的变化;对化学性刺激和牵拉 刺激特别敏感;一般为无意识感觉;主要向边缘系统皮 层投射。
神经系统的躯体运动功能
◆ 脊髓的躯体运动功能:
- 屈肌反射:同侧、避开伤害 - 对侧伸肌反射:维持身体平衡
- 牵张反射
例外:
1. 汗腺和部分血管:只接受交感神经控制 2. 性反应时,交感、副交感系统协同工作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脊髓: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活动(如排尿、排便),是 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 2. 低位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 下丘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1. 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 2. 摄食行为调节:摄食中枢、饱中枢 3. 水平衡调节:引水中枢 4. 对内分泌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系 5. 对生物节律的控制:视上核
反射
◆ 反射活动特征: 1.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2. 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随突触数增多而延长 3. 总和(summation):时间、空间 4. 后放(after discharge):中枢兴奋不随刺激停止而停止; 兴奋性神经元的环路联系
◆ 反射活动的调节 1. 交互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2. 扩散:辐散式 3. 反馈:环状回路;正反馈、负反馈
– Parasympathetic
• “Rest and digest” • “D” division
– Digestion, defecation(通便), and diuresis(多尿)
拮抗控制
• 大多数内脏器官同时接受交感、 副交感神经控制 • 二者作用相拮抗
交感神经刺激心率加快;
副交感神经刺激心率减慢
第十五章 神经系统
(续2)
反射(reflex)
◆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规律性 的应答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 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 - 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由以下5个部分组成
1.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或特化 的细胞 2. 传入神经 3. 神经中枢 4. 传出神经 5. 效应器:肌肉或腺体
交感与副交感的区别
交感 副交感
脑干, S2 S4 (骶髓) 分散在靶组织周围
起源
T1 L2 (胸髓、腰髓) 椎旁、椎前神经节 (前者形成交感神经链) 短
神经节位置 节前纤维 节后纤维



交感与副交感的区别
交感 副交感 胆碱能
节前纤维
节前纤维递质 受体
胆碱能
乙酰胆碱 N型(拟烟碱)
乙酰胆碱 N型(拟烟碱)
◆ 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两级换元;与维持身体姿态和平衡有关 脊神经节-> 后角细胞-> 脊髓小脑束-> 小脑
丘脑的感觉功能
◆ 在大脑皮层不发达的动物,丘脑是感觉的高级中枢; 在人类,丘脑也起了重要作用。
1.除嗅觉外,各种感觉 神经纤维换元的接替站; 2.非条件反射的皮层下 中枢; 3.三类神经核团;两大 投射系统; 4.非特异性核团与脑干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结 合,控制皮层兴奋状态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冲动沿特定的通路传到大 脑皮层特定部位,产生特定感觉
- 浅感觉:皮肤或黏膜内,感受痛觉、温度觉、触觉 - 深感觉:本体感觉,感受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深 部结构所处的状态;分为意识性和非意识性两类 - 躯体感觉:浅感觉+意识性深感觉
◆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感觉冲动在网状结构内多次 换元,弥散性地投射的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无特 定感觉
反射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感觉:一种心理现象,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它是以生理过 程为基础的。 ◆ 感觉的产生: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 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神经末梢或特化的细胞
◆ 分类
- 根据所在部位 1. 外感受器:表面感受器 2. 深部感受器:本体感受器 3. 内感受器:内脏感受器 - 根据所感受的刺激类型 1. 化学感受器:化学物质浓度变化 2. 痛感受器:伤害性感受器;损伤刺激 3. 温度感受器:冷、热感受器;前者多;温度变化 4. 机械感受器: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 5. 光感受器:光强变化
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递质 受体
肾上腺能 (支配汗腺和部分骨骼 肌血管的除外) 去甲肾上腺素 a or b 型
胆碱能
乙酰胆碱 M型(拟毒蕈)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
– Sympathetic
• “Fight or flight” • “E” division
– Exercise, excitement, emergency, and embarrassment
◆ 包括两个子系统: 1. 交感神经系统 (sympathetic NS) 2. 副交感神经系统 (parasympathetic NS) ◆ 共同特点: 1. 通路上先后有两个神经元,在 自主神经节内形成突触 2. 第一个神经元胞体在CNS中, 称节前神经元;轴突有髓鞘; 3. 第二个神经元胞体在自主神经 节内,称节后神经元;轴突无髓鞘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网状结构对肌紧张 的调节
+ 易化作用----易化区----脑干 网状下行易化系统
- 抑制作用----抑制区----脑干 网状下行抑制系统
(正常情况下,易化抑制 处于平衡状态)
去大脑僵直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切,动物立即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 尾昂起、脊柱挺硬等肌紧张亢进现象
反射
◆ 非条件反射:先天固有的反射,反射弧固定,不随外界 条件改变而改变;如膝跳反射 - 非条件刺激 ◆ 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反射通 路不固定 - 非条件刺激、无关刺激、条件刺激 -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 1. 经典条件反射 2. 操作式条件反射
◆ 人类条件反射特征 既可以以第一信号为条件刺激,也可以以第二信号(语 言、文字)为条件刺激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
自学。
大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大脑皮质与躯体运动密切相关的区域称为运动区,分为初级运动 区、运动前区、运动辅助区等 ◆ 锥体系:直接控制骨骼肌,发动随意运动;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 质延髓束(皮质核束);越精细的肌肉,单突触联系越多。 - 由初级运动区(4区)和运动前区(6区)发出。
脑运动N核 锥体束 锥体交叉 脊髓前角 运动细胞
大脑的躯体运动功能
◆ 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的调节运动通路;调节肌紧 张,维持平衡,协调随意运动。 ◆ 主要包括两条通路: 1. 皮质-纹状体通路 2. 皮质-脑桥-小脑通路
◆ 具体通路:略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调节内脏活动(内脏 平滑肌、心肌、腺体)的神经结构,其活动不受意识控制。
感觉传导路
◆ 浅感觉传导路:传导身体表面的痛觉、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 三级换元 1. 躯干、四肢浅感觉: 脊神经节-> 后角细胞-> (交叉) 脊髓丘脑束-> 丘脑外侧核-> 丘 脑皮质束(经内囊) -> 大脑皮层 2. 头面部浅感觉: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 脑桥内核团-> (交叉)三叉丘系-> 丘脑外 侧核->丘脑皮质束(经内囊) -> 大脑皮层 ◆ 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浅感觉中的精细触觉;三级换元 脊神经节-> 薄束、楔束->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交叉)内侧 丘系->丘脑外侧核-> 丘脑皮质束(经内囊) -> 大脑皮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